easyfundingllc.com
home

長河自奔流 風好正揚帆(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

發布時間: 2024-06-29 10:51:00 來源: 人民日報

圖①:在大運河揚州段,裝載貨物的船舶在航道上有序航行,來往如梭。

孟德龍攝(影像中國)

圖②:位於(yu) 大運河揚州段的南水北調東(dong) 線工程。

陳 揚攝(影像中國)

圖③:中運博“運河上的舟楫”展廳。

圖④:揚州瘦西湖風光。

孟德龍攝(影像中國)

圖⑤:遊客在中運博參觀。

孟德龍攝(影像中國)

圖⑥:中運博“中茲(zi) 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展廳中的展品。

圖⑦:中運博外景。

圖③⑥⑦均為(wei) 中運博提供

  江蘇揚州,大運河原點城市;古運河揚州段,運河最古老的一段。

  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的水邊,停靠著一艘“大船”。船頭在南,船尾在北,好似正要揚帆起航。這艘“大船”,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張錦秋領銜建築設計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長河自奔流,風好正揚帆。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同開啟了一趟穿越之旅,千裏運河畫卷近在咫尺,兩(liang) 岸煙火氣息觸手可及,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出勃勃生機。

  ——編 者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chan) 名錄》10周年。2014年6月22日,由江蘇揚州牽頭、35座城市共同參與(yu) 的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項目通過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審議,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揚州境內(nei) 6段河道、10個(ge) 遺產(chan) 點入選名錄,成為(wei) 沿線運河城市中入選數量最多的城市。

  從(cong) 今年5月14日起,“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開展。該展覽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年來,對大運河沿線重要考古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240餘(yu) 件(套)展品集中亮相,其中過半為(wei) 首次展出,全景式展現新時代大運河重要的考古成果,以及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的新變化、新成就。

  貫古今 通南北 富兩(liang) 岸

  濕地修複再現三灣生態秀帶

  《左傳(chuan) 》記載:“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長江與(yu) 淮河之間開通了一條水道,即揚州的古邗溝,這也是大運河的原點。

  走進中運博,在一號展廳即“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展廳,觀眾(zhong) 們(men) 通過曆代運河電子沙盤,不難看到大運河的曆史脈絡:開鑿於(yu) 春秋晚期,隋朝時第一次全線貫通,元朝完成第二次大溝通……

  揚州大學文化遺產(chan) 中心主任宋桂傑告訴記者,大運河始建於(yu) 春秋時期,由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dong) 運河組成,綿延3000多公裏。

  宋桂傑介紹,從(cong) 春秋至當代,大運河河道變遷經曆了以下階段:春秋時期,為(wei) 戰爭(zheng) 需要,溝通長江—淮河水係的河道;漢至隋唐宋時期,疏浚以往運河,溝通黃河—海河水係,實現貫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自然水係的水運大交通,形成“人”字形的隋唐時期運河水係網;元明清時期,“截彎取直”將呈多支線分布的運河水係轉變為(wei) 單線型的水道係統,形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運河之水自北向南,途經揚州時因地勢北高南低,水勢直瀉難蓄,漕船、鹽船常常在此擱淺。明萬(wan) 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揚州知府郭光複舍直改彎,將原來近200米長的直河道改成約1.8公裏長的迂回彎曲河道,以增加河道長度和曲折度的方式來抬高水位和減緩水的流速。從(cong) 此,這裏靜水流深,通航順暢,留下了“三灣抵一壩”的佳話。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給三灣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揚州作為(wei) 大運河聯合申遺牽頭城市,全麵推進三灣區域環境整治,從(cong) 搬遷企業(ye) 、拆除碼頭、清理違建著手,實施水係疏浚、駁岸改造、濕地生態修複。2017年9月,運河三灣全新亮相,蝶變為(wei) 一個(ge) 占地麵積3800畝(mu) 、核心區麵積1520畝(mu) 的“生態秀帶”。

  作為(wei) 國內(nei) 首座全方位展現中國大運河曆史、文化、生態以及科技麵貌的“百科全書(shu) ”式的現代化主題博物館,中運博建成後就成為(wei) 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的重要地標。博物館由展館、內(nei) 庭院、館前廣場、大運塔和今月橋五部分組成。館前廣場向南直抵運河灣道,展館和塔之間以今月橋相連接,大運塔通過今月橋與(yu) 主館相連……遠遠望去,大運塔與(yu) 古運河三灣上下遊的文峰塔、天中塔交相輝映,連成一線,構成“三塔映三灣”的盛景。

  千百年來,運河滋養(yang) 兩(liang) 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liang) 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運河的開通,打通了南北交通命脈,促進了地域間的交流互動,帶動了全流域經濟發展。伴隨人員流動,兩(liang) 岸的歲時節日、習(xi) 俗飲食、詩詞曲藝等也因運河串聯而融合發展。”中運博館長鄭晶介紹,大運河是我國曆史、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見證,這也是中運博的開館意義(yi) 所在。

  全流域 全時段 全方位

  融合手段詮釋運河曆史文化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是流動的文化。鄭晶介紹,中運博內(nei) 藏有自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shu) 畫、碑刻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wan) 多件(套),以及與(yu) 運河相關(guan) 的眾(zhong) 多文獻、資料等。開館以來,博物館運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手段,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現大運河的曆史、文化、生態和科技麵貌。

  步入博物館,記者看到,館內(nei) 展陳以大運河發展變遷為(wei) 時間軸,以大運河全流域為(wei) 空間範疇,細分為(wei) “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運河上的舟楫”“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3個(ge) 常設展、“運河濕地尋趣”等6個(ge) 專(zhuan) 題展,以及“河之戀”數字化沉浸式展覽、展演傳(chuan) 統戲曲的小型劇場、青少年互動體(ti) 驗項目和臨(lin) 時展廳,通過生動有趣、可感可知的形式講好運河故事,讓參觀者了解運河文物保護利用、運河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等。

  大運河厚重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價(jia) 值如何真實再現?博物館一號展廳裏,長25.7米、高8米的汴河州橋遺址河道剖麵被完整揭取,並直接“搬”進了展廳進行展示。

  “作為(wei) 館內(nei) 最大的展品,也是當時國內(nei) 揭取的體(ti) 量最大的土遺址剖麵,它給觀眾(zhong) 帶來的視覺衝(chong) 擊力不僅(jin) 在於(yu) 其龐大,還在於(yu) 其利用‘地層學’表述方式展現出的大運河曆史變遷的厚重。”中運博文化創意部負責人任彥馨介紹,汴河州橋遺址河道剖麵完整地呈現了一條河流在千年時光中的沉澱與(yu) 變遷,蜿蜒的地層線和滿布的磚石顆粒、磚瓦陶瓷、生產(chan) 工具,標注著唐朝至現代的滄桑歲月。

  河道是不可移動文物,把河床搬到展廳呈現,用到了哪些最新技術手段?“看起來展示的是一麵完整的‘牆’,其實是通過現場考古、清理、修複、切割等方法,將它一小塊一小塊地‘揭取’下來,再用一種特殊的黏合材料,在展廳裏拚接,從(cong) 而完整地進行展示。這體(ti) 現了我國對大運河文化保護中考古技術的進步和展示手段的創新。”任彥馨介紹,遺址遺跡等不可移動文物很少在博物館展出,以原址展示居多,有時因為(wei) 距離等原因,觀眾(zhong) 並不能看清細節。如今,博物館觀眾(zhong) 可以走近遺跡,通過解說和文字,對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汴河剖麵,展廳中的儀(yi) 征攔潮閘內(nei) 河道淤積截麵、宜興(xing) 宋代磚瓦窯等也都是被整個(ge) “搬”來的。“不可移動文物進展廳”,是我國運用現代化方式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大運河遺存的一種創新。任彥馨介紹,博物館從(cong) 內(nei) 容、形式、空間設計三管齊下,營造出展覽的沉浸式氛圍,讓觀眾(zhong) 觀“虛”感“實”,帶來了全新的博物館體(ti) 驗方式。

  依水建 緣水興(xing) 因水美

  沉浸體(ti) 驗折射揚州街肆印象

  揚州依水而建、緣水而興(xing) 、因水而美。中運博展覽展示部負責人徐小虎介紹,博物館的策展理念,就是以“流動的文化,美好的生活”作為(wei) 主線。“運河上的舟楫”和“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從(cong) 運河舟楫演變折射出沿線百姓的幸福生活,以及展示運河貫通為(wei) 沿岸城鎮帶來的繁榮貿易。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一個(ge) 展廳專(zhuan) 門展示運河裏的船?“船的變遷是人類使用運河變遷的折射。”徐小虎介紹,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策展團隊設計了虛實兩(liang) 重空間,展示“河”與(yu) “人”的關(guan) 係。第一重空間,以實體(ti) 船模展示為(wei) 主,通過講述運河上舟楫變遷的曆史,展現了舟楫往來背後蓬勃發展的古代城市以及運河沿線的市井百態。在第二重空間中,映入眼簾的,是一艘複原的長20米的沙飛船。

  沙飛船是清代揚州沙氏所創,因為(wei) 航速迅捷而得名,相當於(yu) 現在的遊輪。進入船艙內(nei) ,揚州獅子頭、北京烤鴨等美食投影展現在眼前——這是行船時可以吃到的運河城市代表性美食。登上沙飛船的船頭,抬頭便是360度環幕,仿佛真的行船於(yu) 運河之上。剛開船,是春天的揚州,煙花三月,岸邊的人吃著早茶,用揚州方言聊著天。船繼續前行,來到冬天的北京,天空飄著小雪,兩(liang) 岸的人衣著厚實——不同的風土人情在運河沿途交融。

  一下沙飛船,就進入了“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看過了隋唐洛陽、宋代開封、明清北京,經過一處戲台,南北戲劇在此交融,眼前的場景也“跳轉”到了鹽商往來的漕運樞紐,充滿人文氣息的魚米水鄉(xiang) 。通過兩(liang) 岸的商鋪,鹽商的住宅,可以發現這正是明清時期的揚州古城。運河兩(liang) 岸的老街上,正在叫賣的是揚州特色的漆器、雕版印刷品等。更神奇的是,走在街上還能看到一天24小時內(nei) 的天幕變化、日夜交替。徐小虎介紹,策展團隊以考古、壁畫、文物、文獻等資料作為(wei) 複原場景的參照,並模擬晝夜更替及晴雨變化。在實物建築展品上,選取了商鋪、戲台、郵驛等類型,參觀者可以在實景建造的街巷中、碼頭上、小橋邊穿梭,還能在商鋪裏選購手工藝品,讓人與(yu) 運河實現對話。

  走出博物館,揚州城撲麵而來。昔日南糧北運,如今南水北調。曆史豐(feng) 厚的底蘊和綿延不絕的文脈,為(wei) 揚州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在新時代的航程裏,這座運河原點城市,如同乘風破浪的大船,奮楫搏浪正揚帆。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