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今天要給桔梗去皮,大家有空的,都可以來。”隻需在微信群裏吆喝一句,不一會(hui) 兒(er) ,小廟子村農(nong) 業(ye) 合作社的院子就滿滿當當。年齡各異的“老師傅們(men) ”一人一個(ge) 板凳,與(yu) 旁邊人聊著家常,手裏的活兒(er) 卻一點沒停。像這樣,村裏80多歲的老人一天能掙200多元。
這是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鬆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的赤峰宏都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10多年前,小廟子村曾以胡蘿卜種植聞名,但因種植胡蘿卜受市場波動影響大,那時,村民們(men) 日子並不好過,每畝(mu) 收入不足500元。
全國人大代表、小廟子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會(hui) 傑回憶道,2009年,她剛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時,小廟子村被認為(wei) 是“軟弱渙散村”,全村沒有一項主導產(chan) 業(ye) ,沒有一座橋,沒有一口機電井,也沒有自來水。
站在種滿牛膝的田邊,趙會(hui) 傑接受媒體(ti) 記者采訪。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小廟子村所在的赤峰市有30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曆史,因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量低,這裏適合多種名貴中藥材生長,是全國重要的中蒙藥材種植基地。
小廟子村距離市區90公裏,地處丘陵,人多地少、資源匱乏。2014年,在綜合考察了諸多產(chan) 業(ye) 後,該村決(jue) 定成立合作社,主要從(cong) 事中藥材種植與(yu) 初加工。如今,土地畝(mu) 均綜合純收入超5000元,10年間翻了10倍。
“這還隻是鮮貨的收入,初加工後每畝(mu) 收入更加可觀。”趙會(hui) 傑說,村民將收獲的藥材通過合作社初步加工後再流入市場,畝(mu) 均收入能達萬(wan) 元。清洗、加工、烘幹、晾曬……一到中藥材收獲的季節,這便成了村裏最常見的景象。
中藥材銷路怎麽(me) 樣?好賣嗎?談及銷售情況,趙會(hui) 傑信心滿滿。“好貨不愁賣,酒香不怕巷子深。”她介紹,原生態的環境與(yu) 綠色種植方式讓當地藥材品質被不少藥廠認可,近年加工產(chan) 品還通過采購商遠銷至韓國、日本等。“不加‘科技與(yu) 狠活’,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全靠用心。”趙會(hui) 傑說。
圖為(wei) 小廟子村的宏都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靠著中藥材種植與(yu) 加工,小廟子村每年為(wei) 1.8萬(wan) 多人次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絕大多數是本村的就業(ye) 人群。以前村裏都是散戶種植,靠天吃飯。如今土地租給農(nong) 場,自己在農(nong) 場打工,租金加工錢,收入穩定了。”村民賈耀利說。“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眾(zhong) 聚在一起,大家勁兒(er) 往一處使。”趙會(hui) 傑表示,合作社使大家成了一個(ge) 整體(ti) ,共同前進。
趙會(hui) 傑說,10年間,中藥材種植品種從(cong) 單一的桔梗,發展到牛膝、防風等20多種,種植麵積也從(cong) 2014年的500畝(mu) 發展到今天超過3000畝(mu) 。至於(yu) 如何決(jue) 定種植品種與(yu) 數量,她介紹,合作社為(wei) 農(nong) 戶提供市場行情、藥廠需求的調研信息,“我們(men) 也不會(hui) ‘牛不喝水強按頭’,種植戶會(hui) 根據自身意願綜合判斷,降低未來風險”。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ge) 籃子裏,發展產(chan) 業(ye) 也是一樣的道理。”趙會(hui) 傑表示,除了持續發展中藥材產(chan) 業(ye) ,小廟子村還結合當地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背景、中藥材種植基地等,打造集采摘、觀光、休閑、科普於(yu)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旅遊綜合體(ti) 。“多元化的產(chan) 業(ye) 發展不僅(jin) 讓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也讓他們(men) 有在家門口就業(ye) 的更多選擇。”
小廟子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民族團結和睦的大家庭,滿蒙漢一家親(qin) 的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清康熙東(dong) 巡時,將他的女兒(er) 和碩溫恪公主嫁給了位於(yu) 現在小廟子村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趙會(hui) 傑說,這段曆史充分說明小廟子村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展曆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