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6月22日,大運河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大運河,英文譯名Grand Canal。在中國地名中,有專(zhuan) 屬譯名而不是拚音翻譯的,一般都有很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比如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西湖 West Lake。而在翻譯中能用上Grand、 Great這類詞來讚歎規模的,就更少了。另一個(ge) 大家熟知的是Great Wall,萬(wan) 裏長城。
長城,為(wei) 了抵禦而建,運河卻是融合融通的存在。
攤開中國地圖,黃河、長江兩(liang) 大水係自西向東(dong) ,奔湧澎湃,而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一條河脈縱貫南北,邁開步子,向西深入內(nei) 陸,向東(dong) 通達大海,形成了人字形的樣貌,這就是中國大運河。
它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dong) 運河組成,溝通起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織就了四通八達的水網,造福著沿岸一代又一代的百姓。
京杭大運河上的杭州拱宸橋
大運河之大,不僅(jin) 在於(yu) 流域麵積,更在於(yu) 輩分。
大運河今年多大年紀?
歸根究底,可能要從(cong) 春秋晚期說起,雄心壯誌的吳王夫差決(jue) 定北上攻打齊國,但長江、淮河沒有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於(yu) 是一條全長一百七十公裏的人工河道誕生,史稱邗溝。而在同一時期,越王勾踐自吳返越,臥薪嚐膽,在水資源豐(feng) 富的平原東(dong) 部築塘“因熟積以備四方”,開挖山陰故水道,這便是浙東(dong) 運河的前身。因興(xing) 修水利、富國強兵,越王勾踐一雪前恥,打敗夫差。而這對宿敵甩下的這兩(liang) 個(ge) 墨點,也成為(wei) 書(shu) 寫(xie) 人字形運河的開端。
時間來到隋朝,北方戰亂(luan) 初歇,江南物資繁盛,溝通南北的需求迫在眉睫,隋煬帝繼位後下令開鑿運河,一條以洛陽為(wei) 中心,北達涿郡,南抵餘(yu) 杭的超級工程應“運”而生,貫通了大一統王朝,隋唐盛世由此展開。元世祖忽必烈重整漕渠,使大運河由彎取直,不繞洛陽直通京杭。到了明代,水利專(zhuan) 家築堤蓄水,整治淤塞,修建南旺水利樞紐、清口水利樞紐,代表了當時水利規劃和土木工程所能達到的頂峰。浩浩湯湯大運河,讓南北互通物資,沿河市鎮繁榮,文人墨客集聚。人字的一撇一捺遒勁有力,湧動著水脈,賡續著文脈。
揚州古運河日落
大運河之大,不僅(jin) 因為(wei) 悠久的曆史,更重要的是運河安瀾百業(ye) 興(xing) 旺。
盡管縱橫交錯的鐵路網,起落不息的飛機場便捷高效,運河的航運價(jia) 值卻依然保留至今。另一方麵,它的水利價(jia) 值、生態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更加值得研究。
2006年,大運河申遺的準備工作啟動,考古、保護、整治在各地集中開展。運河沿線一處處水利樞紐,一座座橋梁廊道,一棟棟亭台廟宇,一戶戶河邊人家如畫卷一般展開,在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接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相繼發布,提出文化遺產(chan) 引領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功能定位。2021年1月,《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國內(nei) 首部關(guan) 於(yu) 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在強力的政策組合拳之下,即使像杭州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運河沿岸仍然不見密集的高樓工廠,而是鶯歌燕語,楊柳依依。
2022年,京杭大運河時隔百年,再次實現了全線通水,也為(wei) 未來的全線通航提供了可能性。如今的運河,舊貌如舊,新顏煥新。在北京,運河商務區與(yu) 見證千年漕運的燃燈塔比鄰而立,現代金融服務產(chan) 業(ye) 鏈和總部經濟蓬勃發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遊人如織,“5G+VR”技術讓人身臨(lin) 其境;在杭州,小河直街的遊客頭頂宋製簪花,運河旁的體(ti) 育場館辦成亞(ya) 運賽事……大運河保護,並不是讓經濟發展讓位於(yu) 文化傳(chuan) 承,而是讓運河文化吸引人氣、聚集活力,成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
京杭大運河江蘇省淮安段
大運河之大,不僅(jin) 因為(wei) 它牽手國內(nei) 五大水係,還因為(wei) 它有很大的“世界朋友圈”。
中國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基爾運河、曼徹斯特運河…… 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2009年開始,揚州發起成立了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並連續舉(ju) 辦十六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會(hui) 員已發展到206個(ge) ,遍及五大洲。河南主動與(yu) 海內(nei) 外運河城市交流合作,舉(ju) 辦相關(guan) 論壇學術會(hui) 議,講好大運河故事,打開外界認識中國的新窗口,傳(chuan) 承弘揚大運河文化。
中國大運河,一個(ge) 大寫(xie) 的“人”,由人開鑿,因人而興(xing) ,以人傳(chuan) 承,在申遺成功十周年的當下,我們(men) 更加需要大運河自強不息的精神,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包容互惠共享的情懷,讓運河之水流向未來,流向遠方,流在每個(ge) 人的心裏。
終審:蔣 錸 袁 爽
責編:王欣怡
編輯:周凡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