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丨從曆史中“活過來”的大運河 車輪印痕訴說小鎮漕運繁盛

發布時間: 2024-07-03 08:55:00 來源: 大河網

  黃土無語,熱浪蒸騰。這滾滾熱浪仿佛在訴說曆史滄桑。2010年至2013年,聯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對大運河商丘南關(guan) 段、商丘夏邑段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了隋唐時期的運河河堤、河道、建築基址、道路等遺跡遺物,為(wei) 中國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提供了翔實材料。

  走進中國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夏邑段(濟陽鎮)遺址展示館,考古發掘的通濟渠河道原貌展現在眼前,大堤內(nei) 密集的車輪印痕、行人腳印、木樁遺跡、動物蹄印等,可以想象當時“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的盛況。

  “濟陽鎮是典型的因大運河而產(chan) 生的村鎮。”夏邑縣博物館原館長張帆說,“大運河通航後,過往的商旅停留,沿河兩(liang) 岸逐步形成集鎮,因位於(yu) 運河北岸故名濟陽。據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大運河商丘段還在通航使用,明代以後才逐步廢棄……”。

  令人驚歎的是,遺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車轍印痕,有加固河堤木樁上清晰可辨的一圈圈年輪。

  濟陽鎮發現的行人腳印。

  “通過解剖,還發現了半個(ge) 草鞋腳印,草編的紋路十分清晰,另發現一個(ge) 完整的牛蹄印跡。”張帆說,所有這些,傳(chuan) 遞了當時大運河上繁忙的信息,說明大運河是在使用中由於(yu) 黃河泛濫,被泥沙覆蓋而廢棄。

  在這段遺存的探測中,勘探人員采用了先進的“高密度電法”進行野外測量。隋煬帝楊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挖的這條河,在1000多年後,成就了一次和高科技的對話。

  王良田告訴記者,在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唐宋時期的大堤、堤上建築基槽、堤外宋代道路等遺跡現象,印證了史書(shu) 中關(guan) 於(yu) 大運河堤外為(wei) 官道的記載,也更加充分顯示了隋、唐、宋時期大運河航運交通的繁榮。

  同時,還發現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文物,主要是瓷器,這些器物幾乎涵蓋了唐宋時期各個(ge) 窯口的瓷器。

  “數量之多,器型之豐(feng) 富,窯口之全,堪稱是一座地下瓷器博物館。”王良田分析,僅(jin) 從(cong) 這點就足以判斷,大運河具有的集散與(yu) 交流功能是巨大而難以估量的。

  濟陽鎮大運河北堤麵明代車轍遺跡。

  隋唐大運河商丘段開鑿於(yu) 隋代,漕運繁榮於(yu) 唐宋,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肩負著南北物資運輸的重任,唐代時商丘是大都市之一。

  杜甫《遣懷》中寫(xie) 道:“昔我遊宋中(指商丘),惟梁孝王都。……邑中九萬(wan) 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透過詩人的詩境,不難展開這樣的想象:一座繁華大都市,道路四通八達,汴水直達於(yu) 海,舟車往來,絡繹不絕。城內(nei) 道路寬闊壯觀,住著多達九萬(wan) 戶的居民,按每戶五六口人計算,城市常住人口多達四五十萬(wan) 人。每當夜幕降臨(lin) ,酒肆茶樓高朋滿座,燈火通明,歌舞相伴,客人開懷暢飲,一片狂歡。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