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聯合考古延續中吉文明互鑒千年曆史

發布時間: 2024-07-10 10:21:00 來源: 人民網-國際頻道

  “我們(men) 的小土堆怎麽(me) 樣了?”

  瓦列裏·科爾琴科的微信照片一發出,田有前立即發來關(guan) 切的詢問。

  田有前是陝西省考古科學院研究館員,科爾琴科是吉爾吉斯共和國國家科學院曆史考古與(yu) 民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照片裏,藍天白雲(yun) 下,雜草和野花鋪滿山坡。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我們(men) 的小土堆”的,是中、哈、吉聯合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chan) 點之一——吉爾吉斯斯坦紅河遺址的一部分。

  《新唐書(shu) 》中記載:“自碎葉西十裏至米國城,又三十裏至新城”。考古學家們(men) 相信,1000多年前,紅河遺址就是古絲(si) 綢之路上繁華一時的新城。

  科爾琴科介紹,在紅河遺址,出土過中國唐代的“開元通寶”錢幣、刻有粟特語的器物,還發現了火祆教徒的墓葬、佛教建築和基督教徒的墓碑。

  “可以說,這是一個(ge) 十字路口,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此交匯融合。”

  “除了絲(si) 綢之路,還在哪裏能做到呢?”科爾琴科這樣感歎。

  21世紀的絲(si) 綢之路經濟帶上,中吉考古學者們(men) 挖掘著古絲(si) 綢之路上文明互鑒的曆史,自身也成為(wei) 新的文化交融的重要參與(yu) 者。

  2018年、2019年、2023年,田有前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同事們(men) 3次來到紅河遺址,與(yu) 吉方開展聯合考古工作。運用RTK技術,中吉聯合考古第一次對整個(ge) 紅河遺址進行了精確測繪。3次發掘清理出房屋建築基址、圍牆遺跡倒塌的土坯磚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少量錢幣、銅耳環、銅片等遺物。

  “中國同行們(men) 遠道而來,尊重我們(men) 的習(xi) 俗和文化,探索著吉爾吉斯斯坦和他們(men) 自己的過去,正是這種美妙的、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交流,使文明得以傳(chuan) 承和發展。”科爾琴科說。

  在科爾琴科的辦公室,他小心翼翼地向人民網記者展示了這些出土的陶片、銅耳環等文物。收納文物的箱子標簽上,標注著中文“紅河遺址”,有的標簽上寫(xie) 著“記錄人:tian”。

  紅河遺址的塵土下,還埋藏著更多絲(si) 綢之路上有待發掘的過往,中吉考古學家間的交流合作也在繼續。

  今年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絲(si) 綢之路考古研究部的史硯忻博士又和8名同事一同前來,繼續圍繞遺址內(nei) 的3號佛教寺院進行考古發掘。這是史硯忻第三年到吉爾吉斯斯坦參加聯合考古,隨著對紅河遺址研究和吉國風土人情了解的持續深入,這裏慢慢變成了他“第二故鄉(xiang) ”般的存在。

  “中國與(yu) 中亞(ya) 國家日益緊密的人文交流合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機遇。中吉團隊的文化背景、學科體(ti) 係各具特色,通過多個(ge) 年度的協作、磨合,雙方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ge) 人情誼方麵,相互之間的認識都在不斷加深。”史硯忻說。

  (人民網記者 劉慧、徐祥麗(li) 、劉寧、褚夢琦、俄布拉依·對山、塗敏、許崢、鄧潔、李明琪、阿爾達克)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