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浩進(黑龍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在南海之濱,廣東(dong) 以自貿試驗區為(wei) 引領加速製度創新,以深化改革推動服務大變化,一項項製度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目前,廣東(dong) 高新技術企業(ye) 累計達6.9萬(wan) 家,位居全國第一;5G手機、空調等產(chan) 量位居全球第一,形成8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在長三角城市群腹地,江蘇對標國際一流標準,一體(ti) 優(you) 化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ge) 環境”,推動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連續5年位列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經濟體(ti) 製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新時代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並以之指導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是係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總體(ti) 謀劃,用“踏石留印”的精神激發各類經濟主體(ti) 的活力和創造力;要從(cong) 調整生產(chan) 關(guan) 係出發,找準突破方向和著力點,破立並舉(ju) 、先立後破,增強改革的整體(ti) 性、協同性;要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聚焦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把人民關(guan) 心的事一件一件辦好。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頒布實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化改革,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問題的政策措施4000多件,有效製止了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行為(wei) 。浙江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優(you) 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持續推進省域公平競爭(zheng) 先行先試改革,承諾市場主體(ti) “最多跑一次”,公平競爭(zheng) 環境社會(hui) 滿意率達95.2%;河北聚焦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做到“能放則放、重心下移、減少層級”,有效調動了各類市場主體(ti) 的積極性。通過打造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市場體(ti) 係,市場內(nei) 生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市場是經濟運行之“根”,形成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全國大市場,築市場之“基”、通市場之“脈”,對於(yu) 推動整個(ge) 國民經濟大盤順暢運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在全局上謀勢、於(yu) 關(guan) 鍵處落子。為(wei) 此,要加快完善產(chan) 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社會(hui) 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依法治理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zheng) 行為(wei)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持續降低新業(ye) 態新領域的行業(ye) 門檻,減環節、減稅費、減時限,讓更多“小商品”闖出“大市場”,“新品牌”開拓“新藍海”,以市場化改革的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
通過科技創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為(wei) 優(you) 化經濟結構培育新活力。位於(yu) 江蘇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依靠自主創新,研發製造出2.4米長、1.6米寬、2米高的大型設備——四維X射線顯微鏡,其能在微米尺度下分析新材料結構、模擬複雜工況,做得了精密的“繡花功”。經濟結構的優(you) 化,不是生產(chan) 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從(cong) 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持續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因此,要突破思想觀念的藩籬,聚焦解決(jue) 好“誰來創新、怎麽(me) 創新”等問題,更大程度發揮科技創新“倍增器”作用。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快形成產(chan) 業(ye) 需求引領的創新體(ti) 係,建立企業(ye) 深度參與(yu) 、產(chan) 學研高效協同的基礎研究創新聯合體(ti) ,增強各方麵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推動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形成要素創新性配置的改革動力,以科技創新帶動產(chan) 業(ye) 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創新驅動所釋放的強勁動能,必將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優(you) 化。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2013年9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我國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隨之發布。10多年來,自貿區的負麵清單從(cong) 最初的190條“瘦身”到目前的27條,每一次的“減法”都見證了更多領域的開放,吸引了更多外資。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當今世界,一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必然不得人心,單邊主義(yi) “逆全球化”行為(wei) 必將反噬自身,而中國則始終堅持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享,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
開放必不循舊,構建開放型經濟體(ti) 製是一場深刻的製度變遷,要跳出傳(chuan) 統思維定式、跳出條條框框限製,在開放實踐中探索變革、揚長補短,既做好負麵清單、稅費成本等方麵的“減法”,也做好要素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麵的“加法”。為(wei) 此,要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機製,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高標準建設自貿區,種好“試驗田”、推廣“試驗田”。通過開放型經濟體(ti) 製領域的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高質量發展的開放空間,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加強勁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