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統戰新語】【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基層社區構築守望相助的北疆多民族家園

發布時間: 2024-07-12 10:26:00 來源: 統戰新語

  在中國的北部邊疆,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等多民族群眾(zhong) 居住在廣袤的草原與(yu) 肥沃的土地上。這裏農(nong) 牧區廣泛分布,地理位置獨特、民族文化豐(feng) 富,由多個(ge) 民族共同繪製的一幅幅和諧聚居的生動畫卷,在一個(ge) 個(ge) 基層社區鋪展開來。

  “統戰新語”近日跟隨“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來到內(nei) 蒙古,從(cong) 走訪的多個(ge) 社區感受北疆呈現大流動、大融居特點的多民族家園。

  條件改善夯實交融之基:“憂居”變“喜居”

  社區連著千家萬(wan) 戶,多民族社區是各民族和諧聚居的生動縮影。過去,因為(wei) 冬季的惡劣氣候,北疆農(nong) 牧區的許多地方居住環境堪憂。優(you) 化居住環境,提升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質量,是內(nei) 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

  2021年至2023年底,內(nei) 蒙古自治區累計投入180多億(yi) 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710個(ge) ,惠及250多萬(wan) 居民。隨著基礎設施升級、小區環境改造、醫療教育等綜合服務優(you) 化,各地社區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位於(yu) 中蒙邊境的興(xing) 安盟阿爾山市森旺社區,有包括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彝族、朝鮮族、錫伯族、達斡爾族、黎族在內(nei) 9個(ge) 民族的群眾(zhong) 在此居住。這裏是阿爾山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社區,夏日的陽光灑進紅色回遷樓的敞亮新居,4000多位居民徹底告別“劈柴燒火的日子”。  


圖為(wei) 阿爾山市森旺社區內(nei) 景,這裏是該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社區。

  自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投入近50億(yi) 元,讓3萬(wan) 名群眾(zhong) “出棚進樓”。

  “原來上廁所都在屋子外頭,我們(men) 就盼著有一天能住進樓房。”2018年從(cong) “板夾泥”棚戶區搬入森旺社區的蒙古族居民張豔說,住進小高層居民樓,洗澡都在屋內(nei) ,做飯用的是液化氣,再也不會(hui) 像過去“燒完煤,手就全變黑”。

  在社區活動室,她介紹,退休的老人們(men) 白天可以打乒乓球、台球,晚上可以在圖書(shu) 館看書(shu) 、打橋牌,“社區就像一個(ge) 大家庭,不分彼此,大家在一起活動,也不會(hui) 想著你是什麽(me) 民族、我是什麽(me) 民族”。

  興(xing) 安盟多年來堅持以發展為(wei) 鑰,以小財政改善大民生,近75%的財政支出用於(yu) 民生領域。共築互嵌式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阿爾山市這座北疆小城是改善各族群眾(zhong) 居住條件、構建民族團結和諧家園的典範。

  森旺社區誌願者張夢瑩說,如今,阿爾山市各族青年回鄉(xiang) 擇業(ye) 逐漸成了一種趨勢。一方麵因為(wei) 阿爾山這些年因旅遊、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就業(ye) 機會(hui) 變多;另一方麵,大家確實看到家鄉(xiang) 越來越美,居住環境一流,人們(men) 實現了從(cong) “憂居”到“優(you) 居”、再到“喜居”的轉變。

  文化互通搭起交融之橋:“朋友圈”在同一方天地擴大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繪一幅畫……社區是各族群眾(zhong) 朝夕相處的大家庭,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通的一方天地。

  在內(nei) 蒙古的東(dong) 部,赤峰臨(lin) 潢家園社區的烏(wu) 蘭(lan) 牧騎排演大廳內(nei) 琴聲悠揚,社區居民在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指導下載歌載舞;書(shu) 畫室翰墨飄香,書(shu) 法愛好者們(men) 挽袖執筆、揮毫潑墨;民族傳(chuan) 統工藝區歡聲笑語,大家正在交流刺繡和編織的方法……該社區住有蒙古族、漢族、回族、朝鮮族、鄂倫(lun) 春族等13個(ge) 民族群眾(zhong) 。結合多民族共居共享共樂(le) 的實際,社區通過組織文藝活動,豐(feng) 富社區生活,各民族居民之間的心靈距離更近了。

  當采訪團一行到來,臨(lin) 潢家園的興(xing) 安烏(wu) 蘭(lan) 牧騎隊正在隊長楊柳的帶領下排練舞蹈《黑駿馬》。一曲舞畢,楊柳便虛心地向現場的赤峰市烏(wu) 蘭(lan) 牧騎隊指導老師“討教經驗”。


社區居民在烏(wu) 蘭(lan) 牧騎隊員指導下載歌載舞。

  楊柳介紹,社區隊員大多由退休人員組成,過去五年,隊伍人數從(cong) 19人增加到近百人,演出場次達近200場。“我們(men) 每周都會(hui) 聚在一起排練節目,有時候還會(hui) 外出比賽和表演。社區是我們(men) 相互了解和聯絡感情的地方。”

  作為(wei) 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69歲的朝格在2016年退休後當起了誌願者,此外,他還是書(shu) 畫班的老師。“蒙文書(shu) 法是從(cong) 左往右書(shu) 寫(xie) ,漢字書(shu) 法是從(cong) 右往左。”在書(shu) 法課桌前,朝格向學員們(men) 示範。他對“統戰新語”說,一些老人喜歡寫(xie) 漢字,也有人習(xi) 慣寫(xie) 蒙文,“在我看來,學寫(xie) 書(shu) 法是提供大家接觸傳(chuan) 統文化的渠道,社區有了這麽(me) 一方天地,也為(wei) 各個(ge) 民族的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赤峰臨(lin) 潢家園社區,李貞子(右)、劉海燕坐在民族工藝編織刺繡課的桌前,她們(men) 一邊纏線,一邊講述著這些年發生的趣事。

  民族工藝傳(chuan) 承區裏,誌願者高娃帶領圍坐桌前的“同學們(men) ”編織各類毛線織品,絲(si) 線繡出來的花鳥圖案引起記者們(men) 的注意。朝鮮族居民李貞子和漢族居民劉海燕是“老搭檔”,屬於(yu) “零基礎”學員的她們(men) 連續多年堅持每周上課,即便沒有課程也會(hui) 來活動中心相互切磋。現在,課堂上教過的各式民族工藝織品,二人都能信手拈來。

  高娃說:“老姐妹們(men) 坐在一起刺繡做工,一邊還能聊天。朝鮮族的姐妹教大家做泡菜,回族姐妹教炸饊子,到了端午節,我們(men) 還一起包粽子。”李貞子也說:“現在,我們(men) 各個(ge) 民族的特色菜,我都略懂一二。”

  在基層社區的大家庭裏,伴隨著各類豐(feng) 富文化活動的開展,各族群眾(zhong) 之間情感得到溝通、心靈實現共鳴。近年來,內(nei) 蒙古促進各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發展,以“家理念”、“家關(guan) 懷”推動各族群眾(zhong) 交往交流交融,社區居民的“朋友圈”也在這一方天地中不斷擴大。

  共事共樂(le) 分享交融之果:共建手足相親(qin) 美好家園

  73歲的金福姬是朝鮮族,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生活了21年。“過去,我家生活有困難。社區得知後,幫助我們(men) 在小區開了一家餐廳。一到節假日,我總會(hui) 做些拿手的朝鮮族美食給各族鄰居們(men) 品嚐。”

  作為(wei) 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是各族群眾(zhong) 共同生活的空間,也是對這片土地產(chan) 生歸屬感與(yu) 認同感最直接的紐帶。同頂一片天、同建一家園,各族群眾(zhong) 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的案例在內(nei) 蒙古各地不勝枚舉(ju) 。

  在赤峰臨(lin) 潢家園,馬玉華告訴“統戰新語”,“鄰裏街坊誰有個(ge) 頭疼腦熱,大家都會(hui) 帶著東(dong) 西前去探望;誰家有大事小情,姐妹們(men) 也都會(hui) 主動提供幫助。”

  
包頭市阿爾丁1號社區居民自發創作民族舞蹈節目。

  在包頭市昆都侖(lun) 區阿爾丁1號社區,居民們(men) 以小區真實事例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睦鄰》講述小區一居民樓直飲水未通入戶,大家共同想辦法出主意、最終通水的故事。

  在鄂爾多斯,作為(wei) 該市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研究基地”的安達社區,將“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主題教育融入日常。麵對各族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家事法務”,社區成立家事服務工作聯盟,提供聯合化解矛盾、統籌實施說法、探索開展合議等服務,實現“以法促團結、以法惠民生”。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內(nei) 蒙古各地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構建各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社區,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

  北疆地區的基層社區治理方案,不僅(jin) 源於(yu) 根據地域特點的自我探索,還有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治理經驗。4月,興(xing) 安盟科右前旗黨(dang) 群服務中心興(xing) 安北京社區與(yu) 北京市海澱區曙光街道攜手,舉(ju) 辦了一場別開生麵的雲(yun) 上“石榴籽”鄰裏文化大集。草原連著北京,這場跨越地域的聚會(hui) ,通過網絡將興(xing) 安盟與(yu) 首都銜接。

  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廣麗(li) 介紹,通過京蒙協作安排,社區積極打造具有內(nei) 蒙古特色且融入“京味兒(er) ”的社區發展模式,在誌願服務做法、養(yang) 老模式、生態環保理念上根據北京一些社區的做法優(you) 化治理模式,通過解決(jue) 社區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需要、最盼望的難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通過京蒙協作,興(xing) 安盟科右前旗的興(xing) 安社區積極打造具有內(nei) 蒙古特色且融入“京味兒(er) ”的社區發展模式。

  以民族團結為(wei) 底色的北疆基層社區,構建了內(nei) 蒙古互嵌式的社會(hui) 結構和社區環境,增進了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yu) 尊重。在這片溫暖的港灣裏,生活上相互扶持、文化上相互分享、情感上相互慰藉,讓各族群眾(zhong) 心心相印,共同構建一個(ge) 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園。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