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發布浙江紹興(xing) 稽中遺址、江蘇鹽城鹽業(ye) 考古、河南開封北宋東(dong) 京城景龍門遺址、江蘇淮安城市考古等4項考古最新進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主持會(hui) 議。
此次會(hui) 議聚焦於(yu) 城市考古重要成果。紹興(xing) 稽中遺址發現有越國與(yu) 漢代建築基址,出土“會(hui) 稽”“山陰”等墨書(shu) 文字,首次在紹興(xing) 古城內(nei) 確認越國建築的存在,為(wei) 探尋越國都城提供重要線索;發現兩(liang) 漢高等級官署建築,是兩(liang) 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鹽城市一係列鹽業(ye) 考古發現,不斷明晰我國江淮東(dong) 部鹽業(ye) 生產(chan) 曆史發展脈絡,其中,沙井頭遺址推測為(wei) 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地,繆杭、後北團遺址分別被實證為(wei) 唐代和南宋延續至明清時期的製鹽聚落,對研究西漢以來中央政府對沿海地區鹽業(ye) 的管理,以及不同時期製鹽工藝的技術傳(chuan) 承發展具有重要價(jia) 值。開封景龍門遺址是北宋東(dong) 京城內(nei) 城北牆中部城門遺址,城門整體(ti) 結構為(wei) 一門三道式,由門道、隔牆及兩(liang) 側(ce) 墩台構成,是目前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為(wei) 認識北宋東(dong) 京城結構布局、建築製度提供了重要實證。淮安市3處考古新發現反映了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市鎮發展、人地關(guan) 係演變與(yu) 河道治理與(yu) 變遷的曆史,其中,慶城門遺址是淮安舊城的西門,完整揭示出主城門、甕城及排水係統的整體(ti) 格局,新路遺址是一處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類遺址,板閘鎮遺址是一處明清時期市鎮遺址,為(wei) 研究大運河漕運、鹽運和關(guan) 榷稅收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國家文物局將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持續推動落實“先考古,後出讓”製度,不斷加大城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利用,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脈。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對4項曆史時期城市考古重要成果進行點評。國家文物局有關(guan) 司室負責同誌參加會(hui) 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