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物北京展“人山人海”,山西博物院預約火爆,成都遊客冒雨排隊看太陽神鳥,蘇州博物館加場夜遊活動……暑期剛至,持續高漲的文博熱成為(wei) 中國一道靚麗(li) 的旅遊風景線。
國家文物局不久前發布通知,提倡博物館適當延長開放時間、“非必要不預約”。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三星堆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等多地博物館紛紛延時開放,並通過開設夜遊、沉浸遊、體(ti) 驗遊等多種形式,讓遊客更便利、更直觀地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對曆史文化十分癡迷的李铖,每到一座城市必先參觀當地博物館。參加完高考的這個(ge) 暑假,他和母親(qin) 姚雪從(cong) 內(nei) 蒙古到成都旅遊。
“我們(men) ‘見縫插針’安排參觀行程,第一站就是收藏有太陽神鳥金飾等珍貴文物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姚雪說,他們(men) 還準備前往三星堆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多個(ge) 博物館參觀。
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遊客們(men) 在觀賞、拍攝太陽神鳥金飾(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在太陽神鳥金飾所在展廳,參觀者把這件“鎮館之寶”圍了個(ge) 水泄不通,其中就有正在西南財經大學參加短期課程的新加坡大學生傑伊。
“中國曆史厚重、文化多樣。學習(xi) 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十分有趣。”她對記者說,希望更多了解成都,包括這座城市的形象標識——太陽神鳥。她了解到,作為(wei) 中國文化遺產(chan) 標誌,太陽神鳥表達了中華先民向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
暑期文博遊湧動的人群中,有很多和傑伊一樣遠道而來打卡“中國遊”的外國人。在蘇州博物館看到中國春秋時期的精美青銅劍展品,美國青年埃薩特·布科連連讚歎:“第一次到蘇州,但我已成為(wei) 這裏的超級粉絲(si) 。”
中華五千年文明正在成為(wei) 中國作為(wei) 國際旅遊主要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入境遊客滿意度專(zhuan) 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將體(ti) 驗中國文化作為(wei) 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截至目前,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口岸已增至37個(ge) ,今年上半年外國人來華數量同比攀升152.7%。
為(wei) 應對暑期客流高峰,各大博物館“各顯神通”,持續提升觀眾(zhong) 觀展體(ti) 驗。
故宮博物院上新《故宮展覽》App,隻需指尖輕點,便能“空降”到故宮“殿堂”;三星堆博物館引入數字化展示係統,參觀者可以借助高科技和古蜀文化互動,沉浸式體(ti) 驗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文明;蘇州博物館推出了“拙政問雅·夜蘇博Plus版”夜遊活動,遊客可以涼涼快快地享受古典園林與(yu) 現代建築的融合之美。
7月14日,在江蘇省鎮江博物館,江蘇大學誌願者為(wei) 小朋友介紹文物。新華社發(石玉成 攝)
廣受歡迎的“常博奇妙夜”活動今年暑期推出了全線開放的夜賞、非遺劇目的夜演、以“解謎”為(wei) 主的夜遊、與(yu) 知名科普作家麵對麵的夜讀等一係列夜間專(zhuan) 場活動。
“博物館夜遊不僅(jin) 讓夜生活更加多彩,還讓孩子徜徉在文博的海洋中,學到知識,提高人文素養(yang) 。”帶孩子來體(ti) 驗“常博奇妙夜”活動的常州市民劉國慶說。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經驗的豐(feng) 富,文旅融合已成趨勢,以文化、曆史為(wei) 標識的文博場館、曆史文化名城成為(wei) 廣大遊客的“必選項”。
勾欄瓦肆中的民間絕活,蹴鞠現場的陣陣叫好,大型演出現場的戰馬啾啾……八朝古都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重現宋朝的市井生活、建築風貌。
這個(ge) 以中國傳(chuan) 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為(wei) 藍本的大型主題公園,暑期推出了宋“潮”你最美·清涼潑水秀、大型沉浸式夜間馬戰《嶽飛·郾城大捷》等係列特色演出,每日最高接待遊客超3萬(wan) 人次。
遊客在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內(nei) 觀看民俗表演(6月27日攝)。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中國目前有北京、南京、杭州、蘇州、開封、正定、曲阜等140多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在迅猛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這些城市實施了大規模曆史文化遺產(chan) 搶救與(yu) 保護,打造出一座座“超大的城市博物館”。
“了解一座城市,先走進博物館”是時下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共識。“文博熱”的背後是“傳(chuan) 統文化熱”,尤其是年輕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濃厚興(xing) 趣,也包括海外遊客對中華文化的好奇與(yu) 探求。
“外國遊客來中國,不僅(jin) 要看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廣博的曆史人文,還要體(ti) 驗發達的高鐵和充滿煙火氣的美食街。中華文化正對各國遊客產(chan) 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戴斌說。
目前,中國有57項世界遺產(chan) ,其中文化遺產(chan) 39項、自然與(yu) 文化雙遺產(chan) 4項。截至2023年,中國擁有6833家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超過12億(yi) 人次。(記者楊曉靜、康錦謙、劉巍巍、史林靜、羅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