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500多萬(wan) 元,生產(chan) 效率提升25%。數字化轉型這筆賬,四川綿陽三台縣永明鎮朝育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辜曉林覺得值。
每隔1秒,氣動數控衝(chong) 床按壓一下,第四次時,一件孔數均勻的端板便可成型。車間裏,操作工黃曉莉在機床前利落地挑揀成品。
“設備更新後,省心不少。”辜曉林說。
辜曉林2016年開始琢磨數字化轉型,“市場競爭(zheng) 激烈,要想生存,必須轉型。”在前往東(dong) 部省份參觀一家智慧紡紗工廠後,這個(ge) 念頭愈發強烈。
轉型過程卻充滿挑戰。從(cong) 外地高薪聘請的技術人員,對企業(ye) 產(chan) 品不夠了解,改造設備時顧頭不顧尾;投入資金升級生產(chan) 線,卻無法量產(chan) ,20多萬(wan) 元打了水漂……“有的專(zhuan) 家建議整合設備,單款產(chan) 品生產(chan) 效率是上來了,可我們(men) 還有其他100多種產(chan) 品。有的主張機械聯動,萬(wan) 一後續設備故障,生產(chan) 線全得停。”辜曉林說。
意識到不能當“甩手掌櫃”,辜曉林開始精打細算。憑借物理專(zhuan) 業(ye) 基礎,他深入研究生產(chan) 線,結合企業(ye) 需求,尋找能改進的地方。“頭一件事就是改設備!不是上新,而是給老機器加新功能,設備添了傳(chuan) 感器,模具整合成一副,從(cong) 而節省成本。”在辜曉林看來,中小企業(ye) 資金有限,數字化轉型,錢要花在刀刃上。
投入不大,改造後的8台氣動數控衝(chong) 床卻能整合傳(chuan) 統生產(chan) 工序。“過去腳踩一下,機器才動一下。現在全自動,生產(chan) 效率高,我們(men) 也輕鬆了。”黃曉莉說。
車間一側(ce) ,放料、打孔、切割,一氣嗬成。在4個(ge) 紅色機械臂操作下,空調零配件批量產(chan) 出。與(yu) 舊機械臂相比,這組今年3月上新的設備,能對機床進行雙臂同步操作。
缺人缺技術,是轉型中最大的“攔路虎”。“多虧(kui) 政府幫忙,助企專(zhuan) 員協調,這才解決(jue) 了難題。”辜曉林說。
為(wei) 推動企業(ye) 更好實現“智改數轉”,永明鎮組織專(zhuan) 家團隊“一對一”上門巡診和指導。建立轄區13戶重點企業(ye) 鎮級領導聯係清單,全力提供政策支持。專(zhuan) 門對接朝育機械的,是永明鎮人大副主席王晶。
聽說企業(ye) 的困難後,王晶和三台縣工信局專(zhuan) 員一道趕往企業(ye) 。協作機械臂安裝時出現問題,容易出現撞機風險,王晶和專(zhuan) 員找來編程人員助力,設備調試好後,效率翻番。智能設備若是故障,廠裏缺少維修人員,專(zhuan) 員又幫忙對接智能設備維修團隊,提供解決(jue) 方案。
7月1日,企業(ye) 物聯網係統上線。打開手機,輕點軟件,原料、庫存、產(chan) 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每個(ge) 員工、每台設備、每天生產(chan) 多少產(chan) 品,全都一清二楚。”指著手機上的設備狀態信息,辜曉林說。
過去,紙質清單數據更新不及時,人工統計疏漏難免。如今,物聯網係統自動抓取設備數據,準確管控產(chan) 品質量,成為(wei) 整個(ge) 生產(chan) 環節的“中樞神經”。設備檢測後,會(hui) 對不合格產(chan) 品報警,人工立即查找原因並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給後台,產(chan) 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物聯網要穩定運行,還得解決(jue) 機房網絡通信問題。在王晶的協調下,原本半個(ge) 月才能架設好的接口網絡專(zhuan) 線,隻花了一周便解決(jue) 了。
如今,朝育機械的車間裏,處處可見數字化設備。數字化轉型後,企業(ye) 產(chan) 品能耗降低30%,成本節約35%,產(chan) 品合格率提升至98%。
前陣子,辜曉林接到綿陽市經信局帶來的好消息:企業(ye) “金屬製品精品製造智能生產(chan) 線數字化建設”項目被列入綿陽市2023年度企業(ye) 數字化改造典型案例。“會(hui) 有50萬(wan) 元獎金呢!10月以前,我們(men) 打算再投入改造30台機械設備,繼續提高生產(chan) 效率,這筆錢正好派上用場。”辜曉林充滿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