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匠心獨具的木雕作品,一首首餘(yu) 音繞梁的古箏樂(le) 曲,一道道別有風味的中國美食……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友人,因為(wei) 種種機緣深深愛上中國。他們(men)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國文化,架起友誼的橋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法國木雕創作者吉揚·布伊素——
“中國藝術帶來很多啟發”
本報記者 劉軍(jun) 國
今年37歲的吉揚·布伊素來自法國圖盧茲(zi) ,已在中國生活多年,並給自己取了個(ge) 中文名字“大地”。“這個(ge) 名字寓意根係大地、生生不息。這也是我對生活的追求。”他說。
布伊素在大學學的是當代藝術,立誌做一名藝術家。為(wei) 汲取更多創作靈感,2010年,23歲的他從(cong) 家鄉(xiang) 出發,開啟周遊世界的藝術探尋之旅。“我第一次到北京就遇到了一見鍾情的中國姑娘。”布伊素說,這段緣分讓他成了“中國女婿”。
2012年,布伊素與(yu) 妻子到杭州遊玩,雷峰塔內(nei) 《白蛇傳(chuan) 的故事》木雕壁畫讓他駐足良久,“我被這件作品傳(chuan) 神、生動的造型和豐(feng) 富的表現手法所吸引。東(dong) 陽木雕和我在歐洲看到的木雕完全不一樣。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麽(me) 真實細膩的東(dong) 陽木雕作品。”當時,布伊素就暗下決(jue) 心,立誌學好東(dong) 陽木雕技藝。
東(dong) 陽木雕因產(chan) 於(yu) 浙江東(dong) 陽而得名,是傳(chuan) 承千年的木上巧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在朋友的引薦下,布伊素找到了參與(yu) 雕刻《白蛇傳(chuan) 的故事》木雕壁畫的技師之一——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陸挺豐(feng) 。感受到布伊素求藝的滿腔誠意,陸挺豐(feng) 決(jue) 定收下這個(ge) 外國徒弟。
“我每天早上7點多就從(cong) 家裏出發,常常要在工作室練習(xi) 到傍晚。”從(cong) 2013年開始係統學習(xi) 東(dong) 陽木雕技藝起,這些經曆便成了布伊素求學路上最深刻的記憶,“在木頭上雕刻,比在紙上畫畫難得多。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藝,實際上手操作後才知道有多難。”布伊素除了在工作室練習(xi) ,還在家裏專(zhuan) 門安排了一間“練功房”用來加練。日複一日,他的雕刻技藝突飛猛進。
“我很享受雕刻的過程,全身心投入其中讓我感到愉悅和輕鬆。”有了一定基礎後,布伊素毅然辭去工作,專(zhuan) 注於(yu) 木雕創作。他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創作出不少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作品,掛在工作室正中央的京劇臉譜木雕就是其中之一。
這件木雕作品在傳(chuan) 統戲劇臉譜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歐洲文化元素,比如臉譜上的皇冠是巴洛克風格,兩(liang) 鬢則用塑料材質的裝飾球輔以羽毛點綴。“看似混搭的風格頗具藝術美感,我將歐洲和中國藝術手法相融合,讓中國古老的戲劇人物形象在現代文化語境中展現出蓬勃生命力。”布伊素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類似的作品在他的工作室內(nei) 比比皆是。
今年是布伊素紮根中國的第十四個(ge) 年頭。“高鐵交通網絡遍布全國各地,打開手機就能打車、支付……”布伊素表示,中國每年都有新變化,“我想邀請更多親(qin) 朋好友來中國看看。”因木雕與(yu) 東(dong) 陽結緣,布伊素也愈發喜歡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浙江小城,“東(dong) 陽的文化、教育環境好,生活在這裏很幸福。”
“中國藝術帶來很多啟發。”在東(dong) 陽,布伊素還在繼續“雕刻”著自己的藝術夢想。談及未來,他的心中已早有規劃:“我要學習(xi) 更多的中國藝術,爭(zheng) 取學成後傳(chuan) 播到法國,為(wei) 促進兩(liang) 國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泰國留學生阿夢迪拉——
“感受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哲思”
本報記者 戴楷然
電視節目中,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文學院漢語言專(zhuan) 業(ye) 泰國留學生阿夢迪拉身穿泰國傳(chuan) 統服飾查克裏,輕輕撥動箏弦,奏出悠揚悅耳的《茉莉花》旋律……
阿夢迪拉今年21歲,是一名大二學生,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從(cong) 小就對音樂(le) 感興(xing) 趣,中學時在中國電視劇中第一次看到古箏演奏。“我記得劇中的演奏者儀(yi) 態優(you) 雅,仿佛在用古箏輕柔地向觀眾(zhong) 講述一段故事。”阿夢迪拉回憶說,那段表演深深打動了自己,“來到北京語言大學讀書(shu) 後,我發現學校裏有專(zhuan) 門麵向留學生的古箏學習(xi) 小組,就第一時間報了名”。
進入學習(xi) 小組後,阿夢迪拉如願以償(chang) 。“我特別喜歡古箏婉轉悠揚的聲音,它總能讓我沉浸到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的獨特意境中,感受中國傳(chuan) 統音樂(le) 哲思。”阿夢迪拉投入很多課餘(yu) 時間認真練習(xi) ,逐漸掌握了多種不同的彈奏指法。“有些指法很難掌握,老師總是耐心地指導我們(men) ,給我們(men) 充足的練習(xi) 時間,還經常鼓勵我們(men)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阿夢迪拉就獲得了上台表演的機會(hui) 。
“我當時演奏了《書(shu) 韻》,是傳(chuan) 統樂(le) 曲《高山流水》4首小曲中的一首。這首小曲很有節奏感,傳(chuan) 達出一種昂揚向上的情感。”回憶起第一次上台表演的經曆,阿夢迪拉表示,上台前她心裏特別緊張,但是走到舞台上坐定,手指放在箏弦上,她心裏頓時便安定了下來。隨著第一個(ge) 音符輕快跳出,她出色地完成了演奏,“那次表演很順利,我獲得了老師和許多朋友的稱讚,讓我收獲了更多自信。”
通過學習(xi) 古箏,阿夢迪拉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曆史文化。“學習(xi) 樂(le) 曲前,老師總會(hui) 向我們(men) 介紹樂(le) 曲的文化背景。比如學習(xi) 《高山流水》時,老師就向我們(men) 展示中國的自然風光,讓我們(men) 想象著在美麗(li) 的山水之間彈奏,還給我們(men) 講述了俞伯牙與(yu) 鍾子期的知音故事,讓我對這一樂(le) 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阿夢迪拉說。
阿夢迪拉表示,不同地域的古箏樂(le) 曲需要不同的表現方式,南方樂(le) 曲輕柔舒緩,北方樂(le) 曲昂揚爽利,這也體(ti) 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在學習(xi) 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這些優(you) 美的古箏樂(le) 曲是中國文化的載體(ti) 。每次演奏古箏都讓我更加貼近中國文化,感受它的優(you) 雅與(yu) 魅力。”
除古箏外,阿夢迪拉在課餘(yu) 時間也會(hui) 聽二胡、琵琶等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音樂(le) 會(hui) 。在她看來,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種類繁多、各有特色,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傳(chuan) 統樂(le) 器到文字繪畫,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學習(xi) 和探索。”阿夢迪拉表示,隨著近年來泰中兩(liang) 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她計劃繼續精進古箏技藝,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努力成為(wei) 增進兩(liang) 國了解、促進民心相通的青年使者。
德國餐吧主理人馬丁·辛肯斯——
“中國美食總能帶給我驚喜”
本報記者 薑 峰
在社交媒體(ti) 視頻中,一名金發碧眼、深目高鼻的德國小夥(huo) 子,操著一口地道的重慶話,和網友分享當地美食和日常趣聞。他就是馬丁·辛肯斯,重慶一家德式餐吧的主理人。來華8年,辛肯斯笑稱,自己早已融入重慶,甚至在回到德國時,還會(hui) 習(xi) 慣性地繼續帶著“中國範兒(er) ”。
說起和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辛肯斯小時候,他因為(wei) 玩電子遊戲與(yu) 中國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印象最深的就要數在遊戲裏第一次知道了包子這種食物,真是太有趣了!”在英國上大學期間,辛肯斯便開始陸續打卡當地的中餐廳,從(cong) 北京烤鴨到各式粵菜,都成了他的最愛。2011年大一暑假,辛肯斯主動報名前往中國上海實習(xi) ,自此開啟了在中國的美食文化之旅。
初到上海,繁華的摩天大樓與(yu) 充滿煙火氣的市井小巷交相輝映,給辛肯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天清晨,他都會(hui) 準時去樓下的早餐店買(mai) 包子吃。“那兒(er) 的包子有非常多不同口味的餡料,甜的、鹹的,我最喜歡紅豆餡的。”辛肯斯說,口感豐(feng) 富、色香味俱全的包子觸動了他的味蕾,讓他下定決(jue) 心嚐遍中國美食,“中國美食總能帶給我驚喜”。
小籠包、餃子、蘭(lan) 州牛肉麵、重慶豌雜麵……一道道中國特色美食被辛肯斯列入美食打卡清單。從(cong) 東(dong) 到西,由北至南,辛肯斯在中國的美食足跡越走越遠,並用短視頻記錄下一路的見聞趣事。在視頻中,他會(hui) 沿著318國道川藏線欣賞四川甘孜美景、品嚐當地小吃;也會(hui) 在重慶的街邊捧起一碗豌雜麵,和網友閑聊一句“我也很喜歡吃辣”。
2015年,辛肯斯與(yu) 同在英國讀書(shu) 的妻子結婚,並與(yu) 妻子來到重慶生活。在重慶,辛肯斯不僅(jin) 喜歡上重慶火鍋的熱辣滾燙,更愛上了街邊的煙火氣和重慶人的豪爽耿直。“重慶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生活中,他既喜歡沿著江灘公園散步,感受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愜意;也喜歡打卡網紅景點,感受這座城市的未來感;更喜歡探訪古鎮老街,品味中國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底蘊。
在對美食生活的不斷嚐試與(yu) 探索中,辛肯斯萌生出開一家餐廳的想法。2016年,他與(yu) 合夥(huo) 人一拍即合,在重慶開起一家德式餐吧,並先後在川渝兩(liang) 地有了7家門店。和其他西餐廳不同,辛肯斯的德式餐吧在菜品設置上,既兼顧德國菜的原始味道,又在配料及細節處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xi) 慣作出調整。“在德國,吃肘子要配酸黃瓜和酸菜,但在重慶,肘子是可以搭配辣椒醬或者辣椒粉的。”他說。
接下來,辛肯斯還計劃繼續在中國各地擴展業(ye) 務。“中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互聯網、新媒體(ti) 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這些年,辛肯斯經常會(hui) 和親(qin) 友講述他在中國的故事。“他們(men) 非常喜歡聽我分享,覺得我在中國的每一天都是新鮮有趣的。希望能通過我的宣傳(chuan) 和介紹,吸引更多朋友感受中國美食文化的魅力。”
(張洋洋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