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建設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

發布時間: 2024-07-27 10:29:00 來源: 《瞭望》

  ◇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nong) 業(ye) 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chan) 、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wei) 一體(ti) 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

  牢記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全麵貫徹落實國家規劃,海南錨定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全力推進南繁矽穀建設——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完善體(ti) 製機製集聚資源要素,“向種圖強”培育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好品種、好技術快速落地,助力攥牢中國種子、端牢中國飯碗。

  “在這裏不用專(zhuan) 門和育種家約時間,走到田間地頭就能找到人交流。”她欣喜地說,在這裏一天添加的微信好友數量,比以往一個(ge) 月的還多。

  在崖州區坡田洋南繁服務站,負責人孫吉先打開南繁共享用地服務平台,各地塊麵積、租金、配套水利、道路設施一目了然。他說:“我們(men) 搭建了信息化服務平台,實現了線上找農(nong) 田、找農(nong) 機、找工人。”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副研究員郭夏宇介紹說,中心聯合全國各地18家耐鹽堿水稻科研單位成立“耐鹽堿水稻區域試驗聯合體(ti) ”,組織實施國家耐鹽(堿)水稻特殊類型品種自主試驗,為(wei) 實現1億(yi) 畝(mu) 推廣應用目標提供品種支撐。

  我國主要熱帶作物栽培實現了從(cong) 引進試種品種到自主選育品種的換代。

  隨著新型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的“育種4.0”時代到來,新品種創製正不斷提速。

  地處北緯18度,崖州灣畔衝(chong) 積平原光熱充足、全年無冬,成為(wei) 育種加代的理想之地。廣袤田野間,種業(ye) 創新高地加速崛起。

  在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科研人員奔走於(yu) 各實驗室、試驗田之間開展科研,到教學樓為(wei) 研究生授課,到會(hui) 議室參加學術交流。“在這工作就像做訪問學者。”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妙雲(yun) 感慨道,不同單位、不同學科的專(zhuan) 家匯聚在一起,在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中,思想碰撞的火花頻頻迸發。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各地科研人員開始到海南三亞(ya) 、陵水、樂(le) 東(dong) 等地開展南繁育種。位於(yu) 這三個(ge) 市縣的南繁基地,成為(wei) 我國最大的農(nong) 業(ye) 科技試驗區。從(cong) 袁隆平發現神奇的野生稻打開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到千千萬(wan) 萬(wan) 育種人“追光逐熱”科研育種,一粒粒良種曆經千錘百煉後,跨過海峽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

  我國新育成農(nong) 作物品種中,超70%經過南繁選育。南繁為(wei) 築牢中國飯碗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孵化器”、新品種選育的“加速器”、保障生產(chan) 用種的“穩壓庫”、種子質量天然的“鑒定室”。

  2015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出台,劃定26.8萬(wan) 畝(mu) 科研育種保護區。南繁基地建設自此成為(wei) 國家戰略工程。

  2018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nong) 業(ye) 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chan) 、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wei) 一體(ti) 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矽穀”。

  今年1月,《國家南繁矽穀建設規劃(2023-2030年)》(下稱《規劃》)印發,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矽穀建成國家級種業(ye) 創新基地、種業(ye) 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種業(ye) 科技國際合作大平台和種業(ye) 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

  牢記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全麵貫徹落實國家規劃,海南錨定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全力推進南繁矽穀建設——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完善體(ti) 製機製集聚資源要素,“向種圖強”培育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好品種、好技術快速落地,助力攥牢中國種子、端牢中國飯碗。

  在位於(yu) 三亞(ya) 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崖州灣總部科研試驗基地,建設了高標準試驗田、鹽(堿)性精準鑒定鹽池、自動防雨鋼棚、水土鹽堿度智能化監測係統等配套設施(2024年5月17日攝)。黎多江攝/本刊

  貫通產(chan) 學研用全鏈條

  南繁矽穀加速構建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的種業(ye) 創新發展體(ti) 係,匯聚一批種業(ye) 創新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ye) ,布局建設種業(ye) 創新重大平台,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逐步成型。

  搭平台、聚人才,協同創新氛圍濃厚。崖州灣實驗室掛牌運行,熱帶作物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等落地海南,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完成建設投入使用,三亞(ya) 國際玉米轉化中心、大豆園藝作物種質創新中心項目加快建設……聚焦建成國家級種業(ye) 創新基地,南繁矽穀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引進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等21家涉農(nong)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圍繞種業(ye) 領域基礎理論研究、關(guan) 鍵技術研發、重大新品種培育開展深度合作。

  今年以來,崖州灣實驗室多次麵向全球招聘,圍繞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作物育種,以及農(nong) 業(ye) 多維組學、營養(yang) 合成生物技術等領域招攬優(you) 秀科學家。一年多來,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忙於(yu) 擴充人才隊伍,推進各項科研攻關(guan) 。他說:“要加快培育出新型戰略品種,爭(zheng) 取較短時間內(nei) 使我國的種業(ye) 創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20年底,中國農(nong) 科院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團隊首席李慧慧來到三亞(ya) 工作。她希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縮短育種流程,為(wei) 此必須充分了解育種家的需求。“在這裏不用專(zhuan) 門和育種家約時間,走到田間地頭就能找到人交流。”她欣喜地說,在這裏一天添加的微信好友數量,比以往一個(ge) 月的還多。

  建機製、促合作,企科融合加速成果轉化。打通研發和市場,海南在種業(ye) 領域積極推廣“揭榜掛帥”項目體(ti) 係,建立企業(ye) 出題、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饋等相關(guan) 機製,推動企科融合發展、南繁科研成果加快轉化。

  2021年以來,海南省種業(ye) 實驗室與(yu) 先正達集團中國旗下的中國種子集團、華大基因等企業(ye) 聯合開展多批次“揭榜掛帥”項目合作。海南省種業(ye) 實驗室產(chan) 業(ye) 促進部主管黃河飛說,項目從(cong) 立項、執行到驗收,全流程突出成果導向,考核指標不是發論文、申請專(zhuan) 利,關(guan) 鍵看成果能否為(wei) 產(chan) 業(ye) 所用。

  中種集團首批“揭榜掛帥”項目自2023年初啟動實施以來,聯合67家科研單位啟動了多項合作項目,截至目前申請專(zhuan) 利8項、受理品種權8個(ge) 、已審定品種6個(ge) 。

  由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妙雲(yun) 領銜的玉米抗倒伏基因挖掘及種質創新“揭榜掛帥”項目團隊,已挖掘8個(ge) 明確有抗倒伏功能的基因。“以傳(chuan) 統科研方式,從(cong) 挖掘基因到在生產(chan) 上進行效果驗證,驗證基因有效後再找企業(ye) 談合作,最快需要5年。”她說,如今各方密切配合、各項工作同步開展,能將產(chan) 業(ye) 化育種時間縮短一半。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三亞(ya) 研究院院長馮(feng) 偉(wei) 哲介紹說,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技術轉讓體(ti) 係,以確保科研成果能夠順利轉化並應用於(yu) 實際生產(chan) 。中國農(nong) 大教授李建生培育的多個(ge) 高產(chan) 、抗病、抗逆的鮮食玉米新品種,通過技術轉讓迅速推廣到海南多市縣,目前全省種植麵積達數十萬(wan) 畝(mu) 。

  延鏈、補鏈、強鏈,培育做強種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落實《規劃》提出的要努力把南繁矽穀建成種業(ye) 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海南推動南繁產(chan) 業(ye) 從(cong) 單純育種向種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升級,加快培育南繁種業(ye) 現代產(chan) 業(ye) 集群。目前,海南已集聚了2800多家種業(ye) 創新企業(ye) ,去年南繁種業(ye) 產(chan) 值突破120億(yi) 元,同比增長50%。

  2021年,中種集團總部遷入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目前已帶動十多個(ge) 種業(ye) 戰略性業(ye) 務單元進駐。“從(cong) 前端育種研發到後端成果轉化,我們(men) 集聚各類主體(ti) 積極打通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中種集團戰略與(yu) 政府事務總監張曉強介紹說,入駐主體(ti) 包括先正達集團中國玉米等作物種質創新及分子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江淮園藝研究所、荃銀五星種業(ye) 有限公司等種業(ye) 企業(ye) ,以及先正達集團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培訓中心等行業(ye) 賦能主體(ti) 。

  中種集團加快布局,是南繁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構建的縮影。以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為(wei) 載體(ti) ,海南持續引進國內(nei) 外優(you) 質種業(ye) 企業(ye) 及其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的企業(ye) 、研發團隊,打通集檢測前端、田間服務、實驗室管理、成果轉化、經營創收等為(wei) 一體(ti) 的南繁全產(chan) 業(ye) 鏈條。海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業(ye) 管理處處長郭烈鍾說,海南還探索發展以CRO(合同研究組織)為(wei) 核心的南繁現代服務業(ye) ,去年首次認定15家具有一定產(chan) 值規模的南繁種業(ye) CRO主體(ti) ,為(wei) 南繁單位提供純度鑒定、DNA提取、品種測試等科研服務。

  大量企業(ye) 進駐的同時,一批創新龍頭加快湧現。五年前,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在崖州灣科技城注冊(ce) 成立時,創業(ye) 團隊不足10人,如今團隊規模已擴大到130人。公司在國內(nei) 首創了多基因分子疊加性狀產(chan) 品研發技術,截至2023年底共獲得國內(nei) 外授權發明專(zhuan) 利91項,已成長為(wei)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優(you) 勢企業(ye) ”。

  “南繁矽穀產(chan) 業(ye) 集群持續向崖州灣集聚,帶動了種業(ye) 產(chan) 業(ye) 鏈協同發展。”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從(cong) 南繁基地到南繁矽穀,從(cong) 種業(ye) 人才的匯聚到種業(ye) 創新的品種選育,再到麵向國內(nei) 國際市場的科技型種業(ye) 公司的創立,海南正在全麵推動中國現代種業(ye) 的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為(wei) 國家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注入新動能。


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產(chan) 業(ye) 促進中心(2024年3月19日攝)。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供圖

  服務全國種業(ye) 創新

  為(wei) 服務國家種業(ye) 振興(xing) ,海南持續提升南繁“軟硬件”水平,聚焦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布局科研攻關(guan) ,並為(wei) 種業(ye) 國際合作積極搭建開放平台。

  提升“軟硬件”水平,保障各地南繁科研需求。過去,老南繁人常常四處奔波找土地、找工人。而今,在崖州區坡田洋南繁服務站,負責人孫吉先打開南繁共享用地服務平台,各地塊麵積、租金、配套水利、道路設施一目了然。他說:“我們(men) 搭建了信息化服務平台,實現了線上找農(nong) 田、找農(nong) 機、找工人。”

  記者在海南省種業(ye) 實驗室大型儀(yi) 器公共服務中心看到,各類先進儀(yi) 器設備正忙碌運轉,各單位的科研人員線上預約後,可以現場掃碼開機使用。自2021年12月開始運行至去年底,實驗室共享儀(yi) 器設備接受預約2100多次,總使用機時超過2.5萬(wan) 個(ge) 小時。

  近年來,海南省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密切合作,與(yu) 有關(guan) 部門及從(cong) 事南繁科研的各省份一道,不斷完善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軟硬件”保障:

  ——南繁科研育種用地“保起來”。劃定了26.8萬(wan) 畝(mu) 保護區,建設了5.3萬(wan) 畝(mu) 核心區,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了其他產(chan) 業(ye) 與(yu) 南繁“爭(zheng) 地”矛盾。

  ——基礎設施“建起來”。保護區高標準農(nong) 田全麵建成,多個(ge) 科研生產(chan) 生活配套服務區實現“拎包入住”,5000畝(mu) 生物育種專(zhuan) 區投入使用;各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高標準建設穩定的省級南繁基地。

  ——南繁管理服務水平“提起來”。《海南省農(nong) 作物種子管理條例》《海南省南繁登記辦法》印發實施;知識產(chan) 權特區審判庭、農(nong) 業(ye) 植物新品種審查協作中心相繼成立,推行專(zhuan) 利、商標、版權、地理標誌和植物新品種知識產(chan) 權“五合一”綜合管理體(ti) 製改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農(nong) 村經濟司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著眼提升科研育種、良種生產(chan) 、管理服務和安全管控等能力,再布局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點聚焦重大科研設施、高標準育製種基地、種業(ye) 支撐保障體(ti) 係、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中轉及南繁植物檢疫隔離設施等建設。

  聚焦保障糧食安全,集聚力量協同攻關(guan) 。位於(yu) 三亞(ya) 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崖州灣總部科研試驗基地,科研人員在不同鹽度下種植各種耐鹽堿水稻品種、材料。這裏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室外大田環境下的耐鹽堿水稻鑒定設施,具有多鹽度、規模化、智能化等特點,年精準鑒定能力達10萬(wan) 份以上、年品種測試規模達1萬(wan) 份以上。

  我國有15億(yi) 畝(mu) 鹽堿地,挖掘鹽堿地潛力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針對我國鹽堿地分布廣、類型多樣的特點,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該中心副研究員郭夏宇介紹說,中心聯合全國各地18家耐鹽堿水稻科研單位成立“耐鹽堿水稻區域試驗聯合體(ti) ”,組織實施國家耐鹽(堿)水稻特殊類型品種自主試驗,為(wei) 實現1億(yi) 畝(mu) 推廣應用目標提供品種支撐。

  圍繞華北、東(dong) 北等地玉米雙斑螢葉甲蟲害多發問題,設立“玉米抗雙斑螢葉甲性狀開發及應用”項目;針對華南稻區麵臨(lin) 的白葉枯病等病害威脅,抓緊篩選抗病材料並培育品種……聚焦解決(jue) 各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的“痛點”,一大批協同科研攻關(guan) 項目正在海南落地實施。

  作為(wei) 南繁矽穀的“硬核”支撐,崖州灣實驗室瞄準國家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集中優(you) 勢資源和力量持續開展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實驗室副主任錢前說:“實驗室作為(wei) 立足南繁矽穀、以種業(ye) 創新為(wei) 己任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求創新。”

  搭建國際合作橋梁,打造我國種業(ye) 開放前沿。海南持續探索製度集成創新,不斷提升引種便利化水平:推進種子進出口生產(chan) 經營許可證審批權限下放海南,建立健全引進中轉基地農(nong) 業(ye) 、林業(ye) 、海關(guan) “三合一”工作機製,創新“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種植場所考核互認”機製,開通種子入境查驗快速通道……

  海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海南省林業(ye) 局、海口海關(guan) 和三亞(ya) 市構建跨部門聯動工作機製,組建了引進中轉基地服務中心,主動靠前服務經營主體(ti) 。自2018年以來,引進中轉基地已成功引進動植物種質資源共720批次,資源份數超過1000份。

  打造全球種業(ye) 合作交流大平台、種業(ye) 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是南繁矽穀的重要建設目標。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大豆研究團隊在三亞(ya) 持續開展大豆種質資源熱帶環境適應性鑒定及高產(chan) 品種篩選。團隊已篩選出數個(ge) 熱帶環境適應性強的品種並通過合作機製在老撾試種,與(yu) 當地品種相比,試種品種具有生育期短、產(chan) 量高的特點,展現了較高的豐(feng) 產(chan) 性。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三亞(ya) 研究院籌建了“一帶一路”大豆生物育種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副主任張焦平副教授介紹說,中心將發揮我國在大豆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種質研發等方麵的優(you) 勢,開發利用東(dong) 南亞(ya) 大豆種質資源,幫助東(dong) 南亞(ya) 國家發展大豆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農(nong) 業(ye) 人才、實現農(nong) 民減貧,同時培育大豆新種植區並返銷國內(nei) ,實現多方共贏。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依托南繁科研培育出的各類農(nong) 作物新品種種子(2024年5月17日攝)。黎多江攝/本刊

  在三亞(ya) 崖州灣科技城,非洲留學生跟隨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研究員易克賢(左一)在觀察劍麻育種材料長勢(2024年5月17日攝)。黎多江攝/本刊

  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源頭活水”。在崖州區,有1萬(wan) 多份野生稻在國家野生稻種質資源圃“安家”。這裏以植株種植的形式保存資源,有利於(yu) 優(you) 異性狀發掘利用、培育突破性品種。

  中國農(nong) 科院野生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yu) 利用團隊首席鄭曉明和同事走遍全國各地並遠赴10多個(ge) 國家搜集野生稻,持續開展野生稻資源評價(jia) 鑒定工作,為(wei) 資源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礎。“沒有人為(wei) 幹預的情況下,野生稻麵對自然界風吹雨打繁衍上千萬(wan) 年,是未來農(nong) 業(ye) 不可或缺的資源。”鄭曉明說,她和團隊利用野生稻挖掘耐鹽堿、抗病蟲害基因,已取得積極進展。

  在2022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公告的第一批72個(ge) 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圃)中,海南共有7個(ge) 入選。其中,中國熱帶農(nong) 業(ye) 科學院是橡膠、熱帶飼草、木薯、熱帶香料飲料等6個(ge) 國家農(nong) 作物種植資源圃的依托單位。

  中國熱科院副院長王家保介紹說,我國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總量超過7萬(wan) 份,極大豐(feng) 富了我國熱帶作物資源戰略儲(chu) 備。通過係統評價(jia) 種質資源,篩選和創製出優(you) 異種質材料3000多份。以收集保存的種質資源為(wei) 基礎,選育了300多個(ge) 橡膠樹、熱帶果樹、椰子、甘蔗、咖啡、熱帶牧草等新品種,我國主要熱帶作物栽培實現了從(cong) 引進試種品種到自主選育品種的換代。

  突破性品種的誕生,能改變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命運。過去,受香蕉枯萎病影響,我國種植規模排第五的水果香蕉種植麵積一度減半。近年來,國家香蕉(芒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持續攻關(guan) ,培育出“中熱1號”“寶島蕉”等抗病品種,推廣短短幾年就已覆蓋我國約四分之一的種植麵積。以抗病品種為(wei) 核心的香蕉枯萎病綜合防控技術研究、應用持續推進,助力我國實現了香蕉枯萎病可防可控。

  國家香蕉(芒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中國熱科院副院長謝江輝介紹說,“中熱1號”是借助鈷60輻射誘變後,經過多代定向選育而成的高抗香蕉枯萎病新品種,抗病性全球領先。該品種已實現技術轉讓授權,目前由種業(ye) 企業(ye) 進行推廣銷售。

  南繁矽穀是孕育良種的“加速器”,也是讓好品種脫穎而出的“試煉場”。中種集團水稻測評總監周華介紹說,農(nong) 作物品種培育從(cong) 設計到推廣,中間有大量的測試、評價(jia) 環節。利用南繁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他和團隊在此周年往複開展水稻測評工作,將一個(ge) 個(ge) 好品種推向大田。例如,近年推出的“荃優(you) 607”已是中種集團第一大水稻品種單品,每年製種三四百萬(wan) 公斤,可供應三四百萬(wan) 畝(mu) 水稻種植。

  傳(chuan) 統的育種需要觀察性狀的田間表現,不斷篩選、組合,品種培育周期漫長。隨著新型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的“育種4.0”時代到來,新品種創製正不斷提速。

  玉米單倍體(ti) 育種技術被譽為(wei) 玉米育種領域的“高鐵技術”,這一技術大幅加快了育種進程。“依托中國農(nong) 大三亞(ya) 研究院平台持續開展科研,近年來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中國農(nong) 大教授陳紹江說,該技術應用已覆蓋全國主要玉米育種科研單位,同時,該技術應用正向小麥、番茄等十多種主要作物育種領域拓展。依托該項技術,經過南繁選育的一批玉米品種已大麵積推廣,“中農(nong) 大678”等品種還被列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業(ye) 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成為(wei) 國家重點推廣的優(you) 良品種。

  南繁矽穀還積極布局其他前沿技術研發,開辟育種創新新賽道:崖州灣實驗室發布種業(ye) 大語言模型“豐(feng) 登”,填補了我國種業(ye) 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大模型空白;中國農(nong) 科院與(yu) 阿裏巴巴聯合發布我國首個(ge) 全流程的智慧育種平台,致力於(yu) 用AI算法模擬育種家的智慧……

  “種業(ye) 領域的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高水平種業(ye) 科技創新和高質量條件能力保障共同驅動的種業(ye) 創新。”錢前說,南繁矽穀就是培育種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陣地。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