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後,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dong) 灘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這些候鳥棲息地位於(yu) 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記者近期在上海、遼寧和山東(dong) 走訪多個(ge) 候鳥棲息地,解碼世界遺產(chan) 背後守護候鳥遷飛的故事。
上海崇明東(dong) 灘候鳥棲息地。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國際化大都市為(wei) “候鳥天堂”留白
上海崇明東(dong) 灘候鳥棲息地位於(yu) 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最東(dong) 端,是上海的首個(ge) 世界自然遺產(chan) 。
在棲息地的生態大堤上遠眺,可以看到淺灘與(yu) 潮溝相間,水鳥或低飛掠過水麵,或悠然棲息於(yu) 草叢(cong) 之間。如果是初次到來,很難想象寸土寸金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會(hui) 有這麽(me) 大一塊生態“留白地”。
回溯過往,這裏並非一直這樣美好平靜,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一度擠壓了鳥類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上海市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告訴記者,保護區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修複,從(cong) 控製互花米草、優(you) 化鳥類棲息地和科研監測等方麵著手,退化的濕地生態係統逐步改善並趨於(yu) 穩定。
保護的成效好不好,鳥兒(er) 用翅膀“投票”。數據顯示,保護區已記錄到鳥類30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十餘(yu) 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9種,每年在這裏過境、停留的鳥類約100萬(wan) 隻次。
在受訪者看來,申遺之路也促進了保護區“升級”,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功能明顯提升。過去兩(liang) 年,保護區連續舉(ju) 辦濱海社區觀鳥生活節,邀請公民科學調查隊伍進入保護區,並建成了鳥類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7月,我們(men) 的基地正式開放,以預約形式接待公眾(zhong) ,希望以這種直觀的科普和展示,幫助公眾(zhong) 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基地工作人員吳想名說。
“如何更好地守護好這片濕地,讓南來北往的候鳥有更好的棲息環境?如何讓市民更好地享受生態保護成果,體(ti) 驗世界自然遺產(chan) 的自然之美,進一步增強市民共同保護自然環境的理念?我們(men) 接下來將重點研究並付出行動。”鈕棟梁說。
鳥類科普教育基地。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在飛躍渤海海峽的最近通道護鳥
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位於(yu) 遼東(dong) 半島南端,與(yu) 山東(dong) 半島隔海相望,距離山東(dong) 廟島群島僅(jin) 40餘(yu) 公裏。這條連接遼寧與(yu) 山東(dong) 的空中走廊是候鳥飛躍渤海海峽的最近通道。
記者隨船登上蛇島看到,退潮後的海灘上,2隻黃嘴白鷺正在水邊嬉戲捕食,黃色的長嘴和飄逸的冠羽格外醒目。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平說:“每年5月初,上百隻黃嘴白鷺飛臨(lin) 蛇島,在這裏築巢產(chan) 卵,繁育後代。目前正是幼鳥練習(xi) 飛行的時候,它們(men) 會(hui) 在8月中旬左右離開蛇島,在大連周邊的灘塗停留一段時間後一路向南,最終在菲律賓、馬來西亞(ya) 等地越冬。”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海稟賦,造就了蛇島-老鐵山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為(wei) 了保護蛇島-老鐵山這片萬(wan) 千鳥類鍾愛的棲息地,打造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名片,大連市正在傾(qing) 城動員。
老鐵山地區曆史上有捕鳥、販鳥、食鳥的傳(chuan) 統。1980年,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開始護鳥:禁止外來人員進入保護區核心區,護鳥隊晝夜巡護,多部門開展聯合執法,組織誌願者進行護鳥宣傳(chuan) ……如今,這裏的偷獵野生鳥類現象逐漸減少,收繳的捕鳥網具數量也在2022年實現清零。
捕鳥的人少了,救鳥的人多了,保護區也成立了老鐵山猛禽救助中心,當地市民發現傷(shang) 病鳥類,總是第一時間給有關(guan) 部門打電話,將傷(shang) 病鳥類轉送至救助中心。
記者了解到,大連市近三年投入2000餘(yu) 萬(wan) 元,開展蛇島-老鐵山生態修複、監測監控係統建設和基礎能力建設等項目,為(wei) 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新華社發
“東(dong) 方寶石”在黃河口野放安家
5月23日,在山東(dong)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朱鹮幼鳥經過22個(ge) 小時的啄殼,怯生生地探出了頭。這是保護區首隻人工孵化的朱鹮幼鳥。這一刻,保護區高級工程師王安東(dong) 和他的同事們(men) 已經等了太久。
王安東(dong) 介紹,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dong) 方寶石”之稱。由於(yu) 環境變化等原因,朱鹮在上世紀一度銷聲匿跡。
2022年12月,20隻朱鹮在王安東(dong) 的一路護送下,從(cong) 1300公裏外的陝西漢中來到山東(dong) 東(dong) 營,與(yu) 從(cong) 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來的10隻朱鹮一起在黃河口安了家,開展野化放歸科學研究。如今,朱鹮在這裏安下家,還誕育了後代。
黃河三角洲位於(yu) 河海交匯處,擁有完整的暖溫帶濕地生態係統。今年鳥類遷徙季還未到來,但驚喜已有不少。5月,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副站長張樹岩在日常巡護監測中發現,一巢黑臉琵鷺成功自然孵育出2隻幼鳥。
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中的鳥。新華社發
“國際上常將黑臉琵鷺作為(wei) 濕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此次發現是我們(men) 保護區生態環境向好的又一證明。”張樹岩說。
近年來,保護區累計投入保護修複資金13.6億(yi) 元,連通水係241公裏,恢複鹽地堿蓬、海草床5.2萬(wan) 畝(mu) ,治理互花米草13.1萬(wan) 畝(mu) ,修複濕地超過30萬(wan) 畝(mu) 。同時,建成科學生態補水體(ti) 係,近三年補水5.2億(yi) 立方米,為(wei) 鳥類打造理想家園。
“世界遺產(chan) 是世界公認的生態品牌,是世界公認的共同財富。我們(men) 將繼續用一流的保護理念、管理方式和標準做好保護工作,同時以實際的保護成果接受國際社會(hui) 的監督。”王安東(dong)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