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理響中國】切入數字中國和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耦合點 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發布時間: 2024-07-30 11:11:00 來源: 中國理論網

  數字化已經成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手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我國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便作出建設“數字福建”的重大部署。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健全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製度”,指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ye) 化、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全麵提高城鄉(xiang) 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xiang) 差別,促進城鄉(xiang) 共同繁榮發展。”數字中國戰略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們(men) 接續奮鬥以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有效手段。 

  一、數字中國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提出與(yu) 落實 

  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取得飛快發展,推動數字生產(chan) 力取得巨大突破。為(wei) 實現生產(chan) 關(guan) 係與(yu) 生產(chan) 力相適應,我國積極推動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調整與(yu) 改革。201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開啟了我國國家層麵數字化發展戰略。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確定數字中國為(wei) 國家戰略和我國數字化建設的頂層設計,開啟了我國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hui) 和數字生態的全方位建設。《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到41.5%;與(yu) 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進一步發展,《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超過12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取得新高,位居世界第43位,指數為(wei) 0.8119;各省級層麵“十四五”規劃均就本地區數字化發展作出部署,可見數字中國戰略已經取得顯著成績,數字化政策、知識和技術的溢出效用、擴散效應已經十分明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wei) 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其中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和農(nong) 村發展不充分成為(wei) 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不平衡和不充分,是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為(wei) 此,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以解決(jue) 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在此之後,黨(dang) 和國家相繼印發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勾勒出解決(jue) 我國城鄉(xiang) 發展不均衡、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頂層藍圖並提出了具體(ti) 指導意見。 

  二、數字鄉(xiang) 村戰略:數字中國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耦合 

  數字技術以及數據要素的擴散效應、乘數效應、溢出效應,在推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村管理和改善農(nong) 民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中國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從(cong) 2015年的0.35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2023年的2.49萬(wan) 億(yi) 元,8年間增長了611.43%。 

  黨(dang) 和國家站在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相結合的高度,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數字鄉(xiang) 村戰略,並於(yu) 2019年出台了《數字鄉(xiang) 村發展戰略綱要》,對數字鄉(xiang) 村戰略作出具體(ti) 部署。此後,《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關(guan) 於(yu) 開展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數字鄉(xiang) 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陸續出台,將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推向高潮,搭建起我國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宏觀設計。在此背景下,鄉(xiang) 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鄉(xiang) 村數字經濟、鄉(xiang) 村數字治理、智慧綠色生態、鄉(xiang) 村數字文化等取得係列成績。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農(nong) 村網民規模達3.26億(yi) 人,占網民整體(ti) 的29.8%,實現了“村村通寬帶、縣縣通5G”目標;數字農(nong) 業(ye) 、體(ti) 驗農(nong) 業(ye) 、直播帶貨等農(nong) 業(ye) 新形態不斷湧現。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9%,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達到5870.3億(yi) 元,同比增長12.5%。 

  三、做好數字中國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銜接,持續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 

  數字中國戰略立足於(yu) 搶抓全球數字化發展機遇,服務於(yu) 我國“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在經濟建設方麵,通過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經濟健康增長,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通過數據要素與(yu) 其他要素的融合,進一步推動技術、資本、土地等傳(chuan) 統要素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作用;在政治建設方麵,利用數字技術、平台、互聯網等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我國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文化建設方麵,通過AR、VR、互聯網等技術,保護、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創作優(you) 秀文化,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時代文化;在社會(hui) 建設方麵,通過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確保城鄉(xiang)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保全體(ti) 人民共享發展紅利;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通過3S、物聯網等技術,升級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及時、敏捷、有效地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可見,數字中國戰略服務於(yu)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推動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提出是為(wei) 了解決(jue) 城鄉(xiang) 發展不平衡和農(nong) 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xing) ,實現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實現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和農(nong) 民富的目標,為(wei) 順利實現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由此可見,數字中國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方麵具有極強的耦合性,推動這些方麵的高質量發展也是今後一段時間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重點與(yu) 關(guan) 鍵。 

  第一,聚焦鄉(xiang) 村數字經濟。馬克思提出,物質資料的生產(chan) 方式是人類社會(hui) 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在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過程中,需要錨定鄉(xiang) 村經濟增長的目標,既立足農(nong) 業(ye) ,又關(guan) 注其他產(chan) 業(ye) 。在農(nong) 業(ye) 上,一方麵,要加強農(nong) 業(ye) 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技術對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滲透率,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數字化改造;另一方麵,積極發展認養(yang) 農(nong) 業(ye) 、體(ti) 驗農(nong) 業(ye) 、農(nong) 機租賃等農(nong) 業(ye) 經濟新形態。與(yu) 此同時,要利用數字技術發掘本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產(chan) 業(ye) 。例如,運用數字技術嵌入木匠、磚匠、竹匠等傳(chuan) 統手工藝者的生產(chan) 製作,進行工藝直播,實現工藝改進,更好推動鄉(xiang) 村經濟發展。 

  第二,促進鄉(xiang) 村數字治理。鄉(xiang) 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鄉(xiang) 村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關(guan) 係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政策執行的效果,也關(guan) 係著鄉(xiang) 村目標的實現。鄉(xiang) 村治理包括基層黨(dang) 務、村務、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等內(nei) 容,促進鄉(xiang) 村數字治理需要以係統、整體(ti) 思維推進各領域數字化,在確保打通政務服務向鄉(xiang) 村延伸“最後一公裏”的同時,其他領域能夠最大程度共用相關(guan) 數字平台和技術,以減少資金投入和平台重複建設,便於(yu) 數據的整合、管理,避免平台、產(chan) 品過多導致使用者體(ti) 驗感不佳。 

  第三,發展鄉(xiang) 村數字文化。鄉(xiang) 村在長期的曆史積澱中形成了內(nei) 嵌於(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自身獨特文化、價(jia) 值和社會(hui) 關(guan) 係,而這也是鄉(xiang) 村治理區別於(yu) 城鎮的重要方麵。伴隨著市場化和城鎮化,傳(chuan) 統的鄉(xiang) 村社會(hui) 正在走向衰落,從(cong) 熟人社會(hui) 走向半熟人社會(hui) 甚至是陌生社會(hui) ,費孝通所描述的基於(yu) 血緣、親(qin) 緣的鄉(xiang) 村差序格局正在被現代社會(hui) 所形成的生產(chan) 生活關(guan) 係破壞。因此,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必須以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重點。一方麵需要對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數字化創新,以數字形式進行記錄和傳(chuan) 播,進而引起村民的共鳴;另一方麵,可借助數字技術和平台,將村內(nei) 村民和在外務工村民拉入數字空間,做到脫域性在場,從(cong) 而達到強化鄉(xiang) 村社會(hui) 資本、凝聚鄉(xiang) 村共識的目標,匯聚起力量。 

  第四,建設鄉(xiang) 村數字社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zhong)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yi) 。”在數字鄉(xiang) 村建設過程中要避免形成鄉(xiang) 村內(nei) 部數字鴻溝和不同鄉(xiang) 村之間的數字鴻溝現象。在村莊內(nei) 部要提供培訓、教育以及兜底機製等措施,確保數字弱勢群體(ti) 也能夠享受到數字紅利;在不同的村莊之間,由於(yu) 村莊自然、文化資源的稟賦不盡相同,要在市級層麵統籌協調本地區數字鄉(xiang) 村建設,通過共建、共享數字平台,及時溝通交流學習(xi) 等手段,避免形成新的數字鴻溝。 

  第五,保護鄉(xiang) 村綠色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一重要論斷,為(wei) 我們(men) 把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二者的關(guan) 係提供了根本指導。鄉(xiang) 村生態環境是鄉(xiang) 村建設與(yu) 發展的重要保障,鄉(xiang) 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決(jue) 定了鄉(xiang) 村社會(hui) 發展的深度。在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過程之中,必須始終堅持保護鄉(xiang) 村生態,一方麵利用3S、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可視化、一圖呈現鄉(xiang) 村生態環境,及時感知鄉(xiang) 村生態,立體(ti) 化、全景化保護鄉(xiang) 村生態;另一方麵,技術嵌入、平台搭建等工作不能破壞鄉(xiang) 村生態和景觀,要用技術解決(jue) 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中產(chan) 生的汙染物,最大程度保護鄉(xiang) 村生態,從(cong) 而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提供基礎。 

  第六,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數字中國建設有助於(yu) 數據、資金、人才和物品在全國範圍內(nei) 廣泛流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助於(yu) 推進城鄉(xiang) 間要素流動,實現共同繁榮,因此要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一方麵,推進城鄉(xiang) 基礎設施的相互聯通與(yu) 兼容,實現數字鄉(xiang) 村與(yu) 智慧城市的協調與(yu) 配合;另一方麵,暢通鄉(xiang) 村與(yu) 城市之間的要素流通渠道,確保各類要素能在城鄉(xiang) 之間自由流動,從(cong) 而更好地推進數字鄉(xiang) 村建設。 

  【本文係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工智能商業(ye) 化應用的社會(hui) 影響與(yu) 治理體(ti) 係研究”(22AZD1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湯誌偉(wei) ,教授、博導,電子科技大學數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中心主任;孫雪,安徽大學社會(hui) 與(yu) 政治學院研究生;方錄,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