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福建泉州以其獨特的人文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了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我國第56處世界遺產(chan) 。泉州在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一直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xiang) 愁”理念,將城市功能升級、空間品質提升和曆史文脈傳(chuan) 承有機結合,“世遺之城”向海而興(xing) ,海絲(si) 印記連接古今。
出門旅遊,除了一飽眼福和口福,遊出“逛吃逛吃”的節奏,還要體(ti) 驗祖國大好河山,品鑒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泉州的牛排和牛肉羹,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遊客 吳芸:一說牛排,我們(men) 本來的理解可能是那種西式的、煎炸的,但是福建的牛排是這種清燉的。
產(chan) 自海外的香料,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被一同送上了餐桌,形成了融貫中西的泉州味道。泉州的牛排在使用八角等傳(chuan) 統香料的基礎上,加入了閩南人下南洋所帶來的咖喱等異國風味。
店主 黃財成:一百多年前國外的人來泉州經商,基本上都是吃牛肉的。我們(men) 之前自己開始做牛排、牛肉羹、牛雜。當年我爺爺去南洋幫廚,再來到我們(men) 這邊改良,特別是華僑(qiao) 大學的留學生,周六周日都來我們(men) 這家店吃。
文化交融的載體(ti) ,不僅(jin) 有風味獨到的美食,還有一座座如今仍在使用的曆史建築。泉州古城盛唐開始興(xing) 建,隨著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yu) 興(xing) 盛不斷擴大,泉州古城保留著唐宋以來的城市輪廓,是一座鮮活的文化博物館。
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作為(wei) 泉州古城發展演變的結構性軸線,海絲(si) 文化在此交融,東(dong) 西合璧在此輝映,2.5公裏長的中山路,是我國僅(jin) 有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築商業(ye) 街。
騎樓跨人行道而建,樓房與(yu) 樓房相互連接形成了自由步行的長廊,它們(men) 以閩南特色的紅磚作為(wei) 主要的建築材料,並融合了西式的建築風格,展示著中外文化交融的曆史印記。
泉州古城保護發展指揮部建設組組長 林峰毅:這些騎樓跟海上貿易有關(guan) ,受到東(dong) 南亞(ya) 、歐洲一些建築風格的影響,但是它又融入我們(men) 當地一些閩南建築的文化,現在呈現給大家的是有民國的建築、閩南的建築,還有南洋的建築。
“蒼官影裏三洲路,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這是北宋時期李邴筆下泉州向海而生的盛景。泉州,在宋元時代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第一大港”,無數東(dong) 西方商船日夜往來,“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的繁華圖景,在馬可·波羅的遊記和一係列史料中有著生動記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 陳穎豔: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我們(men) 圍繞泉州多元、開放、包容又勇於(yu) 開拓創新的城市氣質,也推出了許多展覽、學術研究,還包括一些精彩的非遺展演,也借此來講好中國故事,宣傳(chuan) 泉州的海絲(si) 文化。
擁抱海洋、向海而興(xing) 的同時,傳(chuan) 統的閩南文化也在泉州代代存續,並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煥發著新的生機,其中,以泉州方言古語演唱的泉州南音,被譽為(wei) 中國音樂(le) 史上的“活化石”,包容開放的泉州南音跨越時空、連接古今,架起了連接海外華人的精神橋梁,講述著底蘊深厚的中國故事。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南音省級傳(chuan) 承人 莊麗(li) 芬:現在有更多的外地觀眾(zhong) 、年輕觀眾(zhong) 非常喜愛追捧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喜愛,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ti) 現。
漫步於(yu) 千年古城,在紅磚古厝之間,“半城煙火半城仙”是歲月沉澱後的暖暖人情,人來人往之中,“愛拚才會(hui) 贏”是海洋文化種下的獨特氣質,從(cong) 曆史中走來、煥顏新生的古城泉州,正從(cong) 容走進未來的時間長河,煥發傳(chuan) 統和現代的雙重光芒。
(總台記者 焦暢 韓誌濤 郭紫約 鄭旭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