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一些地方反複遭受強降雨衝(chong) 擊,防汛抗洪形勢嚴(yan) 峻複雜。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hui) 召開會(hui) 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強調“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
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才能提前果斷轉移危險區群眾(zhong) ,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shang) 亡,這是一條在實踐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防汛救災經驗。7月25日,四川甘孜州海螺溝景區燕子溝河突發泥石流災害。監測人員巡視過程中發現下遊河水陡降,疑為(wei) 上遊出現泥石流征兆,並迅速報告、迅速行動,當地緊急疏散沿途群眾(zhong) 、施工人員等共288人,避免了人員傷(shang) 亡。
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首先要做好預警工作。及早預警是構築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關(guan) 鍵,要進一步完善監測手段,提高預警精準度,盡量延長預見期、多給提前量。
為(wei) 此,要用好科技力量,綜合氣象衛星、天氣雷達、測雨雷達、航空遙感、激光雷達、智能傳(chuan) 感等現代監測手段,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技術為(wei) 天氣預報和災情預警提供算法支撐和算力保障;建立製度保障,樹立大防汛、大應急理念,打通水利、氣象、住建、電力、通訊、交通、供水、應急信息共享與(yu) 融合薄弱環節,把地麵實況暴雨監測與(yu) 天氣雷達監測數據有機融合,真正發揮各部門監測數據的綜合防汛作用和價(jia) 值;加強“人防”,落實防汛巡查防守製度,突出薄弱堤段、險工險段、病險水庫的重點防守,加大查險排險力度。
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還要提高響應速度。當前,我國預警送達速度與(yu) 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主要是在偏遠地區覆蓋方麵存在不足。要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預警信息的“消息樹”特別是“發令槍”作用,打通防災減災的“最後一公裏”。
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國家預警發布係統,形成“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hui) 參與(yu) ”的氣象早期預警“中國模式”,建立了橫向覆蓋社會(hui) 多行業(ye) 和領域,縱向延展至鄉(xiang) 村、社區及個(ge) 人的防災減災體(ti) 係。特別是實現了國、省、市、縣四級預警信息通過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及時發布,建立了以氣象預警為(wei) 先導的應急聯動機製和高級別預警的“叫應”服務機製。這套體(ti) 係對於(yu) 防災減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要組織更多的防汛救災演練培訓活動,進校園、進農(nong) 村、進企業(ye) 、進社區,增強全社會(hui) 防災減災能力。
生命重於(yu) 泰山,汛情就是命令。當前,我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guan) 鍵期,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把風險挑戰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周全一些,以主動作為(wei) 的確定性應對災情突發的不確定性,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極端認真負責的擔當精神,毫不鬆懈做好防汛救災搶險各項工作,切實築牢災害防線,堅決(jue) 打贏防汛抗洪救災這場硬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