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走好“特”“優”農業發展之路

發布時間: 2024-08-10 13:47:00 來源: 《瞭望》

  ◇2020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jue) 定了山西農(nong) 業(ye) 的出路在於(yu) “特”和“優(you) ”。要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

  山西實施“特”“優(you) ”農(nong) 業(ye) 戰略的一項重要舉(ju) 措,就是打造“南果中糧北肉”出口平台和“東(dong) 藥材西幹果”商貿平台,進而布局生產(chan) 基地、產(chan) 業(ye) 鏈條、科技研發、加工園區、綜合服務、休閑旅遊等功能模塊,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

  代州黃酒、山西老陳醋、平遙牛肉……一方水土“養(yang) ”出一方特色產(chan) 業(ye) ,山西成功創建11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10個(ge) 國家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推動高粱、蘋果、中藥材、穀子和肉羊入選國家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了包括代州黃酒在內(nei) 的7個(ge) 省級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鎮、50多個(ge) 市級特優(you) 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鎮,並從(cong) 加強技術創新、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物流體(ti) 係等方麵,推進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從(cong) 點上突破到麵上推廣,截至目前,山西已創建43個(ge) 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標準化示範區,選育引進抗旱節水品種900多個(ge)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2488萬(wan) 畝(mu) ,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448.9萬(wan) 畝(mu) ,推廣水肥一體(ti) 化50多萬(wan) 畝(mu) 。

  去年山西共培育了46家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100家省級農(nong) 民合作社示範社、200家省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其中,脫貧地區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到5.6萬(wan) 家,帶動97.39萬(wan) 脫貧人口融入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省,由於(yu) 獨特的地形地貌,發展演化成旱作農(nong) 業(ye) 大省、特色農(nong) 業(ye) 資源大省,是我國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的根之所在。

  2020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氣候多樣,這種獨特的資源稟賦決(jue) 定了山西農(nong) 業(ye) 的出路在於(yu) “特”和“優(you) ”。要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

  這為(wei) 山西農(nong) 業(ye) 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農(nong) 業(ye) “特”“優(you) ”戰略,堅持把發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作為(wei) 帶動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每年製定工作計劃,每年召開現場觀摩推進會(hui) 。市縣均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列支專(zhuan) 項資金,推動工作落實。

  2022年3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與(yu) 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進山西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2—2025年)》,共同推動山西蹚出一條幹旱半幹旱地區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新路子。

  立足有機旱作特色優(you) 勢,山西整合集聚各方科研資源,成立國家旱地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聯盟有機旱作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完善農(nong) 科教產(chan) 學研協同機製,在旱作良種攻關(guan) 、農(nong) 技集成創新、水土肥協同利用等方麵取得突破,推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基本成型,生產(chan) 體(ti) 係初步完善,經營體(ti) 係日趨成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得到有效轉變,資源利用水平、生產(chan) 水平、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山西多項有機旱作經驗和技術持續推動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業(ye) 增效,並在全國領先,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山西樣板”。截至目前,山西累計培育了山西小米等12個(ge) 省級區域公用品牌、運城蘋果等46個(ge) 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擁有綠色、有機認證有效產(chan) 品2058個(ge) ,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數量位列全國第四,雜糧種質資源近4萬(wan) 份,居全國首位。


村民在位於(yu) 山西省大同市雲(yun) 州區唐家堡村的大同黃花有機標準化種植基地內(nei) 采摘黃花(資料照片)楊晨光攝/《瞭望》

  錨定“特”“優(you) ”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山西是全國11個(ge) 糧食產(chan) 銷平衡區之一,但從(cong) 大食物觀的角度看,山西不僅(jin) 是著名的小雜糧王國,還是全國幹鮮果優(you) 勢區、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優(you) 勢區、道地中藥材之鄉(xiang) 、牧區半牧區省份,農(nong) 產(chan) 品富有特色、資源豐(feng) 富。

  山西省委副書(shu) 記、省長金湘軍(jun) 表示,立足資源稟賦優(you) 勢,山西堅持“特”“優(you) ”戰略,著力打造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和特優(yo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縣,全產(chan) 業(ye) 鏈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山西省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增長8.3%,增幅高於(yu) 全國,其中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5.6%。

  圍繞農(nong) 業(ye) “特”“優(you) ”資源稟賦,建設五大出口和商貿平台,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帶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今年初,產(chan) 自忻州市靜樂(le) 縣的5箱50千克藜麥粉空運出口法國,這是山西藜麥粉首次出口,也是山西(忻州)雜糧出口平台建設的成果之一。地處北緯38度“黃金生物帶”的忻州市被譽為(wei) “中國雜糧之都”,全市共有15大類900多種雜糧,種植麵積360多萬(wan) 畝(mu) ,是五大平台中“中糧”的代表。

  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副廳長趙文誌說,山西實施“特”“優(you) ”農(nong) 業(ye) 戰略的一項重要舉(ju) 措,就是打造“南果中糧北肉”出口平台和“東(dong) 藥材西幹果”商貿平台,進而布局生產(chan) 基地、產(chan) 業(ye) 鏈條、科技研發、加工園區、綜合服務、休閑旅遊等功能模塊,推動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

  經過幾年建設,五大平台已初步建成,牽引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貿易規模和出口額快速增長。2023年山西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額13.63億(yi) 元,同比增長10.6%,產(chan) 品主要出口至東(dong) 盟、阿聯酋、歐盟、韓國、美國等市場。

  依托五大平台建設,山西在推動糧食生產(chan) 的同時,形成了太原以南邊山丘陵區的水果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帶,晉中、晉南等盆地為(wei) 重點的設施蔬菜和夏秋冷涼蔬菜核心生產(chan) 區,太行山、太嶽山、恒山、呂梁山、晉南邊山丘陵5大道地中藥材生產(chan) 優(you) 勢區和雁門關(guan) 區草食畜牧業(ye) 肉羊奶業(ye) 黃金產(chan) 業(ye) 帶。

  一批“特”“優(you) ”農(nong) 業(ye) 品牌嶄露頭角,不斷擦亮“有機旱作·晉品”的品牌形象。目前,山西已創建了山西小米、山西陳醋等12個(ge) 省級區域公用品牌,評選出運城蘋果、平遙牛肉等46個(ge) 市級區域公用品牌,發布了100個(ge) 功能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大同黃花、嵐縣馬鈴薯、沁州黃小米獲評中國百強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特”“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逐步邁向高端市場。

  調整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布局,把分散的農(nong) 業(ye) 特色資源集聚起來,向產(chan) 業(ye) 鏈下遊發力,培育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好原料要想產(chan) 生好效益,必須通過加工轉化實現產(chan) 業(ye) 化。山西發揮龍頭企業(ye) 的牽引作用,大力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精深加工、產(chan) 地初加工,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興(xing) 業(ye) 態、建集群,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

  產(chan) 自山西代縣的代州黃酒,由當地種植的黍米釀製而成,酒質醇厚、色澤金黃、溫和醇香,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但隨著時代變遷,代州黃酒一度淡出人們(men) 的視野。

  2022年9月,代州黃酒專(zhuan) 業(ye) 鎮被確定為(wei) 山西省首批十大重點特色專(zhuan) 業(ye) 鎮之一。當地以此為(wei) 契機,錨定“建設北方黃酒主產(chan) 區,打造北方黃酒酒都”目標,通過出台扶持政策、優(you) 化政務環境、強化人才招引培育等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並實施主體(ti) 倍增、產(chan) 品研發、數字轉型等八大工程,初步形成酒旅融合、產(chan) 城融合的發展格局,推動代州黃酒產(chan) 業(ye) 聚企成鏈、助鏈成群、集群成鎮。

  2023年7月,代州黃酒產(chan) 業(ye) 集群被認定為(wei) 省級中小企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到去年底,代州黃酒專(zhuan) 業(ye) 鎮各類經營主體(ti) 達155家,黃酒總產(chan) 能13萬(wan) 噸,產(chan) 量7500噸,產(chan) 值突破3億(yi) 元。在不久前舉(ju) 行的第二屆山西特色專(zhuan) 業(ye) 鎮投資貿易博覽會(hui) 上,代州黃酒衍生產(chan) 品黍米鍋巴和新品氣泡黃酒首次亮相,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增添新亮點。

  代州黃酒、山西老陳醋、平遙牛肉……一方水土“養(yang) ”出一方特色產(chan) 業(ye) ,山西成功創建11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10個(ge) 國家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推動高粱、蘋果、中藥材、穀子和肉羊入選國家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打造了包括代州黃酒在內(nei) 的7個(ge) 省級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鎮、50多個(ge) 市級特優(you) 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鎮,並從(cong) 加強技術創新、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完善物流體(ti) 係等方麵,推進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一批“小特產(chan) ”升級為(wei) “大產(chan) 業(ye) ”。經過努力,山西現有省級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近千家,全省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銷售收入達3790億(yi) 元,縣級以上龍頭企業(ye) 帶動農(nong) 戶274萬(wan) 戶,吸引農(nong) 民就近就業(ye) 超31萬(wan) 人。

  拓展鄉(xiang) 村功能,推動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把鄉(xiang) 村“沉睡的好資源”變成“致富的活資產(chan) ”。

  散落在三晉大地上豐(feng) 富的“特”“優(you)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蘊含著極具特色的北方農(nong) 耕文化和傳(chuan) 統文化,是山西推動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的寶貴資源。

  通過農(nong) 文旅融合,一批大山深處的小縣小村快速出圈。地處呂梁山深處的岢嵐縣將鄉(xiang) 村旅遊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相結合,連續七年舉(ju) 辦鄉(xiang) 村文化旅遊季,50萬(wan) 畝(mu) 沙棘從(cong) 過去的“野果果”變成了“金豆豆”;大同市陽高縣守口堡村依托遍地杏樹和長城古堡,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外地遊客,每年的杏花節旅遊周期客流量近5萬(wan) 人,帶動餐飲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收入100多萬(wan) 元。

  杏花節、槐花節、山楂花節……近年來山西各地與(yu) “特”“優(you) ”農(nong) 業(ye) 資源有關(guan) 的鄉(xiang) 村旅遊密集上新,鄉(xiang) 村度假型、文化村落型、農(nong) 業(ye) 觀光型、美食體(ti) 驗型等鄉(xiang) 村旅遊業(ye) 態湧現。今年一季度,山西接待鄉(xiang) 村旅遊遊客663.57萬(wan) 人次,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旅遊路”,吃上“旅遊飯”。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張千戶嶺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工作人員王吉在喂羊(資料照片)原勳攝/《瞭望》


工作人員在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龍溪鎮龍鎮村農(nong) 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內(nei) 查看醋的成色(2024年5月10日攝) 楊晨光攝/《瞭望》

  有機旱作實現生產(chan) 與(yu) 生態互惠

  糧食生產(chan) 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光溫條件普遍較好,但水資源匱乏,有機旱作是山西農(nong) 業(ye) 的一大傳(chuan) 統技術特色,也是發展潛力所在。

  所謂有機旱作,通俗地講,就是把農(nong) 業(ye) 看成一個(ge) 活的生命係統,盡可能減少化肥、地膜、農(nong) 藥等化學品投入,多挖掘利用廢棄秸稈、果枝、動物糞肥等有機能量,實現水、土、肥、藥等資源的高效利用,讓地越種越肥,實現生產(chan) 與(yu) 生態互惠。

  山西將發展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納入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政策措施給予推進,並持續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機製,近年來累計投入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專(zhuan) 項資金8億(yi) 元,帶動市縣財政和社會(hui) 資本投入100餘(yu) 億(yi) 元,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數倍增值。

  加強科技引領,整合產(chan) 學研資源,注重集成創新,初步形成了增產(chan) 增效的有機旱作技術體(ti) 係。

  今年5、6月份期間,山西各地平均降水量僅(jin) 為(wei) 3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以上。在晉中市榆次區李坊村的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試驗基地,望著地裏齊齊整整的玉米小苗,村民韓明堂禁不住說:“探墒播種抗旱技術真是及時雨,出苗效果好,收成有保證了。”

  韓明堂所說的抗旱技術全稱叫“旱地玉米探墒播種抗旱保苗藝機一體(ti) 化技術”,由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王娟玲研究員帶領山西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創新團隊多年研發而成,2023年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列為(wei) 十項重大引領性技術之一。

  整合農(nong) 業(ye) 科研資源,山西不斷提升在有機旱作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重點實驗室進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部省共建重點實驗室名單,黃土高原特色作物優(you) 質高效生產(chan)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特色雜糧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太原)、山西省後稷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陸續落地見效。冬小麥-夏玉米水肥一體(ti) 化高產(chan) 栽培、小麥探墒溝播適水減肥抗旱栽培和穀子旱地全程機械化生產(chan) 3項技術入選全國糧油類農(nong) 業(ye) 主推技術,旱地玉米超深鬆一次分層施肥增產(chan) 技術獲評全國五大肥水增產(chan) 增效技術之一。

  聚焦作物生長全環節,山西構建發布了由400餘(yu) 個(ge) 標準構成的有機旱作標準體(ti) 係(1.0版),製定了100餘(yu) 項山西有機旱作地方標準,發布了30項“有機旱作·晉品”團體(ti) 標準,初步形成了涵蓋不同生態區域、不同水源條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類型、功能逐漸完備的有機旱作技術體(ti) 係。

  加快技術推廣,提升有機旱作技術覆蓋率,打造獨具山西特色的全省域有機旱作示範區。

  在山西雜糧中,小米尤為(wei) 著名。長治市沁縣種植的“沁州黃”是山西小米的代表,被當地人稱為(wei) “金珠子”。華北地區傳(chuan) 統的穀子播種期在“小滿”前後一周,但常因出苗期幹旱而導致出苗率不高。

  2021年冬天,長治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與(yu) 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姚建民專(zhuan) 家團隊聯合開展“冬播穀子”技術試驗,將當地穀子播種期調整為(wei)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以及翌年3月中下旬,實現秋雨冬雪兼用、春雨全用,產(chan) 量增加10%以上,成熟期提前近1個(ge) 月。

  作為(wei) 山西省政府確定的首個(ge) 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示範區,長治市財政每年拿出1000萬(wan) 元支持示範創建,去年起又追加了500萬(wan) 元,用於(yu) 推進全市“冬播穀子”技術發展。目前,長治市已總結推廣了60項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選育玉米、穀子、大豆等旱作良種100餘(yu) 個(ge) ,秸稈綜合利用率、農(nong) 膜回收率分別達到90%、80%以上,化肥農(nong) 藥施用量保持負增長。

  從(cong) 點上突破到麵上推廣,截至目前,山西已創建43個(ge) 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標準化示範區,選育引進抗旱節水品種900多個(ge) ,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2488萬(wan) 畝(mu) ,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448.9萬(wan) 畝(mu) ,推廣水肥一體(ti) 化50多萬(wan) 畝(mu) 。今年,山西製定了有機旱作集成技術示範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大麵積推廣有機旱作技術,再建設40萬(wan) 畝(mu) 玉米、小麥集成技術示範區。


在位於(yu)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的平遙古城南大街的一家平遙牛肉店內(nei) ,工作人員展示一款牛肉產(chan) 品(資料照片) 楊晨光攝/《瞭望》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讓小農(nong) 戶融入大產(chan) 業(ye)

  山地丘陵地貌占山西總麵積的八成,集中連片耕地占比低,地塊分散。如何在這種複雜地形下實現農(nong) 業(ye) 集約化經營和富民增收,無疑是一個(ge) 難題。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山西從(cong) 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培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等多方麵著手,讓各類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協同配合,帶動小農(nong) 戶蹚出致富路,探索出一條農(nong) 業(ye) 集約化經營的新路子。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帶動普通農(nong) 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新技術集成應用,“托”出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新效能。

  山西把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作為(wei) 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帶動普通農(nong) 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主推服務方式,大力推進“農(nong) 戶家庭經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促進小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提升了農(nong) 業(ye) 綜合效益和競爭(zheng) 力,還對糧食單產(chan) 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山西省臨(lin) 汾市翼城縣中衛鄉(xiang) 浮圖村,家有4.5畝(mu) 地的農(nong) 戶劉成華當起了“甩手掌櫃”。“我把地全程托管了,現在外出務工也不用在收獲季趕回來收糧了。”劉成華說,過去農(nong) 戶忙著外出務工,農(nong) 田隻種不管,小麥畝(mu) 產(chan) 也就六七百斤。如今托管出去,生長期有人打藥施肥、收獲時收完送麥上門,全程現代化、耕作更細致,正常年景小麥畝(mu) 產(chan) 達到1000斤以上。

  劉成華是翼城縣眾(zhong) 多小農(nong) 戶的一個(ge) 縮影。在翼城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組織通過提供標準化服務,實現單環節或全程托管縣域全覆蓋,其中全程托管麵積達到5.2萬(wan) 畝(mu) ,畝(mu) 均節本增效355元,畝(mu) 均增產(chan) 近200斤,小農(nong) 戶真切享受到了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紅利。

  為(wei) 規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山西出台了全國首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條例,鼓勵各市縣強化托管服務方式創新。山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還分別與(yu) 18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yu) 保險公司聯合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綜合金融服務,推出小麥玉米種植補充保險等20個(ge) “托管險”產(chan) 品,為(wei) 托管服務中人員、車輛等提供兜底保障。

  到去年底,山西圍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的各類服務主體(ti) 有2.8萬(wan) 個(ge) ,服務帶動農(nong) 作物播種麵積3300萬(wan) 畝(mu) ,穩定服務小農(nong) 戶310萬(wan) 戶。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將多元經營主體(ti) 串珠成鏈,推動三產(chan) 深度融合,帶動農(nong) 戶增收。

  呂梁市臨(lin) 縣的青塘粽子現在是遠近聞名的特色食品。曾經的貧困村臨(lin) 縣安業(ye) 鄉(xiang) 前青塘村利用盛產(chan) 葦葉的獨特優(you) 勢,發展起粽子產(chan) 業(ye) ;通過技術升級,這種時令食品得以擴大銷售半徑,成為(wei) 可持續的特色產(chan) 業(ye) 。

  靠走街串巷賣粽子讓村民們(men) 實現了脫貧,產(chan) 業(ye) 化粽子生產(chan) 讓前青塘村走上了致富路。前青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新文說,回望小小粽子打開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離不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的獨特作用。

  早在2012年5月,張新文就開始從(cong) 事粽子產(chan) 業(ye) 。粽子高溫滅菌技術被攻克後,青塘粽子開啟了產(chan) 業(ye) 化發展之路,新的經營體(ti) 係逐步構建起來:村民在粽子廠打工包粽子,月收入可達上萬(wan) 元;攢點錢就可以自己購買(mai) 真空包裝機、進原料開家庭工廠;再掙了錢可以買(mai) 滅菌罐承攬高溫滅菌業(ye) 務;再幹大了就可以建廠房了。隨之而來的龍頭企業(ye) 、區域品牌、產(chan) 業(ye) 生態讓青塘粽子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紮實。

  現在前青塘村的粽子產(chan) 業(ye) 已經形成大、中、小企業(ye) 齊發力的產(chan) 業(ye) 梯隊,龍頭企業(ye) 青塘粽子食品公司年產(chan) 值幾千萬(wan) 元,10家左右的規模企業(ye) 年產(chan) 值幾百萬(wan) 元,還有100多家年產(chan) 值幾十萬(wan) 到一百萬(wan) 元的家庭工廠。粽子產(chan) 業(ye) 輻射帶動了當地的黃米種植、黃河灘棗和棗花蜜以及包裝、運輸等產(chan)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累計達3億(yi) 元。

  過去隻幹家務活的村民王豔平,現在成了賺錢能手。去年,她一人在家包粽子,毛收入就有十多萬(wan) 元。據安業(ye) 鄉(xiang) 政府不完全統計,2023年前青塘村和後青塘村的粽子銷售額達1.5億(yi) 元,創造就業(ye) 崗位3000個(ge) 左右。

  包括青塘棕子加工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在內(nei) ,去年山西共培育了46家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100家省級農(nong) 民合作社示範社、200家省級示範家庭農(nong) 場。其中,脫貧地區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到5.6萬(wan) 家,帶動97.39萬(wan) 脫貧人口融入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如今放眼三晉大地,滿目蔥鬱,田間地頭處處充滿生機和希望。

  山西省委書(shu) 記、省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唐登傑表示,山西將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扛牢保障糧食安全責任,錨定“特”“優(you) ”戰略,堅持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緊盯耕地、種子兩(liang) 個(ge) 要害,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走好有機旱作農(nong) 業(ye) 路子,積極發展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深化落實科技特派員製度,多措並舉(ju) 提升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著眼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聚力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積極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互補、農(nong) 文旅融合、農(nong) 工商互動,不斷培育壯大鄉(xiang) 村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加快把農(nong) 業(ye) 建成現代化大產(chan) 業(ye) ;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聯農(nong) 帶農(nong) 的利益聯結機製,推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扶持政策同帶動農(nong) 戶增收掛鉤,促進農(nong) 民持續穩定增收,不斷開創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新局麵。


遊客在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湘峪村的湘峪古堡參觀(2024年7月11日攝)詹彥攝/《瞭望》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