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dang) 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是解決(jue) 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近日,全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國民經濟延續恢複向好態勢,產(chan) 業(ye) 向“新”向“綠”轉型態勢更加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集成電路、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智能綠色新產(chan) 品表現亮眼,產(chan) 量均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ye) 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同比增長13.4%,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發電量比重提升;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能耗繼續下降,綠色低碳轉型為(wei) 高質量發展積蓄了新動能。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指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ti) 製機製。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我國經濟發展逐“綠”而行、向“新”發力,在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建設方麵邁出堅實步伐。如今,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競爭(zheng) 力的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鏈。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與(yu) 2012年相比,202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26.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中國正以經濟的“含綠量”提升發展的“含金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為(wei) 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厚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需要在多個(ge) 方麵綿綿用力。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福建寧德市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通過建立類型多樣的複合經營體(ti) 係,探索綠色發展模式,拓展生態富民新路徑,森林旅遊、森林康養(yang) 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林業(ye) 經濟新增長點,對全市林業(ye) 總產(chan) 值提升與(yu) 農(nong) 戶就業(ye) 增收有積極作用。全國很多地區如寧德一樣,因地製宜探索出一條條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實踐已經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jia) 值和增值自然資本,能夠挖掘和培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潛力和後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新路徑,利用自然優(you) 勢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因地製宜壯大“美麗(li) 經濟”,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新質生產(chan) 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將更好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征的新業(ye) 態新模式,以發展新成效推動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為(wei) 把握科技革命新機遇提供重要支撐。當然,綠色產(chan) 業(ye) 本身的發展,也將帶動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從(cong) 而促進整體(ti) 生產(chan) 效率的提升。通過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ti) 係,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chan) 業(ye) 結構,能夠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yan) 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基礎上,降低資源環境代價(jia) ,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健全綠色低碳的發展機製。通過完善相關(guan) 機製,協同推進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wei) 推進我國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發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青海省依托豐(feng) 沛的清潔能源,借助國家“東(dong) 數西算”的發展契機,完善綠色低碳轉型體(ti) 製機製,在能源開發利用、科技創新等政策上發力,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為(wei) 培育發展新動能、開辟發展新賽道健全製度保障。與(yu) 青海類似,全國還有一些地區也在適應創新驅動、數字賦能、低碳綠色等時代要求,為(wei)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全麵綠色轉型釋放政策與(yu) 產(chan) 業(ye) 紅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