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非遺特色化、傳(chuan) 統化、民間化、個(ge) 性化的美學價(jia) 值,喚醒非遺生動質樸、精工細作、順天應時、承星履草的文化精神,匯千泉萬(wan) 瀑、生千變萬(wan) 化,讓非遺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生活中,處處可見非遺。或秦腔高亢,或南音悠揚,入夜時分,不同城市總有自己的聲音密碼;窗花對聯壓歲錢,粽子月餅和湯圓,逢年過節,這是大江南北統一的儀(yi) 式感;而那些水墨、剪紙的動漫作品,那些襦裙、深衣的華服國風,更是受到年輕人青睞……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文化與(yu) 情感交織,非遺就這樣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光彩。
長於(yu) 大地、順於(yu) 時令,源於(yu) 勞作、寓於(yu) 生活,人們(men) 的世代相傳(chuan) ,形成了豐(feng) 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非物質”的屬性,決(jue) 定了非遺不能僅(jin) 僅(jin) 被宣之於(yu) 展板、陳列於(yu) 展架,而是更需要活態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非遺的獨特性在於(yu) ,它是內(nei) 嵌於(yu) 社會(hui) 語境和日用常行之中;而非遺最根本的價(jia) 值,正在於(yu) 深蘊其中的審美趣味、精神內(nei) 涵和文化記憶。
活態保護,一個(ge) 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從(cong) 非遺所處的社會(hui) 文化係統出發,更好地涵養(yang) 滋生其上、浸潤其中的一方水土。比如,陝北秧歌,本就是高天之下厚土之上“茂騰騰”的抒情,是房前屋後茶餘(yu) 飯後“活生生”的日子。無論是美術、曲藝等藝術形式,玉雕、刺繡等精工絕藝,還是禮儀(yi) 、節慶等民俗活動,作為(wei) 一種文化表達,非遺保護的背後應該是文化生態的保護,如此才能讓非遺在活的土壤中得以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讓人欣慰的是,有著秧歌、腰鼓、石雕等非遺的陝西榆林,已經被確定為(wei) 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截至2023年8月,這樣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已經有16個(ge) 。閩南文化、徽州文化、客家文化、銅鼓文化……這些文化生態保護區讓非遺與(yu) 街區、社區、村鎮有機融合,讓非遺與(yu) 生產(chan) 生活、自然環境、經濟形態、人文精神共生共存,“見物見人見生活”。可以說,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正是做好非遺整體(ti) 性、係統性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當然,時代總在前進,變化必然發生。當高鐵讓千裏咫尺,當網絡讓無遠弗屆,不少如活字印刷、珠算、川江號子這樣的非遺項目,難免會(hui) 漸漸遠離日常生活的上下文。但換個(ge) 角度看,無論是社會(hui) 的流動、信息的流通還是技術的流變,都讓非遺進入了一個(ge) 更大的世界。嗩呐不僅(jin) 能吹出《百鳥朝鳳》,同樣可以吹出搖滾的曲調;剪紙不僅(jin) 能剪出窗花,同樣可以剪出時裝的紋樣;而視頻平台上,非遺的展示更是推陳出新、蔚為(wei) 大觀。作為(wei) 一種“文化遺產(chan) ”,非遺可以也應該成為(wei) 一種公共文化資源,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嵌入更為(wei) 宏大的文化結構之中。
所以,另一種活態保護,是通過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鏈接,將非遺再次激活。無論是把非遺引入不同的藝術形式,還是將非遺打造成網紅商品,或者是依托非遺策劃旅遊項目,非遺完全可以憑借獨特的魅力打開新的空間,重新進入火熱的生活場景。其中關(guan) 鍵就在於(yu) ,發掘非遺特色化、傳(chuan) 統化、民間化、個(ge) 性化的美學價(jia) 值,喚醒非遺生動質樸、精工細作、順天應時、承星履草的文化精神,匯千泉萬(wan) 瀑、生千變萬(wan) 化,讓非遺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有學者說,中華文明離不開“三棵樹”——桑樹、茶樹、漆樹,正對應著傳(chuan) 承千年的絲(si) 織技藝、茶文化和漆器漆藝這三大類非遺,注解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當我們(men) 讓閃耀於(yu) 歲月深處的非遺成為(wei) 現代生活的新滋養(yang) ,一定能在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精神之美的重新發現中,涵養(yang) 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