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多年前,商王盤庚率眾(zhong) 來到洹水殷地,繁盛的城市文明、燦爛的文字文明和發達的青銅文明匯聚,書(shu) 寫(xie) 了早期中國的出彩華章。自此,“百姓由寧,殷道複興(xing) ”。
悠悠洹水,巍巍太行。作為(wei)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既是中華文明的根脈地、中國漢字的起源地,也是紅旗渠精神的發源地,一山一河間,蘊含著連接曆史與(yu) 現在的密碼。
“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men) 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feng) 碑上”。
沿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安陽從(cong) 千年文脈延綿中感知來路,在革命精神中砥礪奮進,在高質量發展中闊步前行。
這是2024年2月26日拍攝的位於(yu) 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一城文韻藏,三千年文脈綿延
安陽好,千古鄴台都。
安陽城邊,古老的洹河穿殷墟而過。夜幕下的河畔,氣勢恢宏的殷墟宮殿宗廟區、規模龐大的王陵區、星羅棋布的手工業(ye) 作坊、莊重大氣的殷墟博物館依次被燈光點亮,流光溢彩。
1928年10月,當考古學家董作賓在安陽小屯挖下第一鏟黃土,拉開殷墟持續發掘的序幕時,安陽這座城市便被濃墨重彩地記錄在中國曆史上。
“因為(wei) 殷墟,中國信史上推至商代。以殷墟為(wei) 支點,往前為(wei) 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抓手,往後開啟了3000餘(yu) 年連續不斷、多元一體(ti) 文明的格局。”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說,在諸多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關(guan) 鍵遺址中,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殷墟無疑是最重要的一處。
2021年,隨著殷墟保護工作先後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等國家層麵規劃,安陽迎來了文化保護發展事業(ye) 的新機遇,一批重大文旅項目得以實施。
這是2024年2月23日拍攝的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nei) 展出的“司母辛”銅鼎(左上)、“亞(ya) 長”銅觥(右上)、“亞(ya) 長”牛尊(左下)、“亞(ya) 長”銅鉞(拚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2024年2月,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持續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得以集中呈現。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
《周易》發源地、嶽飛故裏、漫畫之都……匯聚在安陽身上的“文化標簽”越來越多。隨著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麵建成開放、安陽市文體(ti) 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和殷墟博物館相繼開館,一批彰顯安陽特色的文化地標串聯起三千年曆史。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安陽市共接待遊客4314.99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74.91億(yi) 元。
入夜,安陽城的熱鬧勝過白天。
殷墟博物館東(dong) 行一公裏,以文物保護、考古體(ti) 驗等功能為(wei) 主的殷墟考古文旅小鎮成為(wei) 新晉網紅打卡地。往南,巧妙結合現代戲劇、電影手法的“洹河夜遊”在此上演:一道水幕在洹河月亮島緩緩升起,“女將軍(jun) 婦好”率先登場,帶領遊人穿越三千年、遇見大邑商。
遊客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鎮留影(2023年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從(cong) 遙遠殷商一路走來,步入安陽古城,文峰塔、高閣寺、魁星閣……眾(zhong) 多飽含曆史韻味的古建築與(yu) 遊人相映成景。在璀璨燈火映照下,古城安陽在曆史與(yu) 現實中穿行。
如今,安陽正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著力打造中華文化新地標、中原文旅新名片,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新格局。
一片甲骨奇,文字傳(chuan) 承貫古今
行走安陽,街頭巷尾的公交站台、道路窨井蓋,處處都有甲骨文元素,就連無意間拐入的一家老字號小吃店,都能尋到甲骨文的蹤影——這是獨屬於(yu) 安陽的浪漫。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
1899年,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被清代學者王懿榮發現。此後,一代代中國學人焚膏繼晷,隱藏在神秘甲骨中的文明密碼被破譯。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個(ge)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穿越數千年成為(wei) 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chan) 。
“作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的載體(ti) ,甲骨文記錄了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偉(wei) 大創造精神。”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這是位於(yu) 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2023年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近年來,安陽在擦亮“殷墟甲骨文”曆史文化標識、打造“中華字都”上不斷發力,努力讓甲骨文融入城市肌理,以喜聞樂(le) 見的方式走進群眾(zhong) 生活。
從(cong) 傳(chuan) 說中的倉(cang) 頡造字到甲骨傳(chuan) 奇,從(cong) 青銅鍾鼎到竹簡帛書(shu) ……中國文字博物館,記錄著漢字的漫長發展曆程,呈現出文明發展的清晰脈絡。
除此之外,社區、公園、工廠、學校、村莊……遍布安陽的105座甲骨文書(shu) 屋,不僅(jin) 提供優(you) 質閱讀資源,還引入甲骨文最新研究成果和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安陽百姓身邊的“詩和遠方”。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總書(shu) 記在賀信中強調,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chuan) 承。
近年來,安陽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打造甲骨文開放創新共享平台,不斷實現甲骨文考釋、研究、展示的升級,推進甲骨文保護與(yu) 傳(chuan) 承。
參觀者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內(nei) 觀看展出的刻辭卜甲(2024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裏,數以萬(wan) 計的甲骨碎片正在通過人工智能圖像技術自動綴合;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持續圈粉;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麵向全球免費開放,為(wei) 甲骨文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和科研便利……
甲骨文,在校園“熱”了起來。甲骨文雕塑、甲骨文十二生肖牆、甲骨文廣播體(ti) 操……走進安陽各中小學,甲骨文創意設計隨處可見。目前,安陽市擁有47所省級、市級甲骨文特色教育學校,編寫(xie) 《漢字小時候》《好玩的甲骨文》等50餘(yu) 本甲骨文教材讀本。
今年,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傳(chuan) 承研究創新團隊”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ti) ”,他們(men) 以現代科技力量解鎖甲骨文蘊藏的文明密碼。
“作為(wei) 第一所以甲骨文命名的小學,我們(men) 要持續推進甲骨文教育實踐,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浸潤學生心田。”安陽市甲骨文小學校長燕飛說。
一渠群山繞,千萬(wan) 代精神永在
夏日裏,太行山綠意蔥蘢。鑲嵌在山腰的紅旗渠,如一條墨綠色的綢帶,靜靜流淌。往來的到訪者在青年洞刻著“山碑”的石壁前駐足,感受紅旗渠精神的永續傳(chuan) 承。
這是蜿蜒穿行於(yu) 太行山間的紅旗渠總幹渠(2019年7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經過1年5個(ge) 月的奮戰,將地勢險要、石質堅硬的岩壁鑿通,這個(ge) 輸水隧洞被命名為(wei) ‘青年洞’。”每次走到青年洞前,紅旗渠景區講解員申彥茹都會(hui) 心潮澎湃,她的爺爺正是紅旗渠的建設者之一。
20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現為(wei) 林州市)人民為(wei) 解決(jue) 苦旱,決(jue) 定開鑿水渠,引漳河水。10年時間,10萬(wan) 兒(er) 女在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最終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ge) 隧洞,鑿出一條“希望之渠”,讓當地從(cong) 此結束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曆史。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曆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2022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紅旗渠時這樣強調。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ye) 、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曆久彌新,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
在位於(yu) 河南安陽林州市的河南光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布準備車間,工作人員在檢查整經機機台(2024年2月22日攝)。該公司通過自主技術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研發出5G用低介電電子紗、5G用超薄電子布等產(chan) 品。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行駛在安陽林州,寬闊的紅旗渠大道從(cong) 市區一直延伸到太行山腳。今天的紅旗渠之於(yu) 安陽,已不單純是一條澆灌50多萬(wan) 畝(mu) 土地的水渠,更多是精神的火種。
2023年,河南省印發《關(guan) 於(yu) 支持安陽以紅旗渠精神為(wei) 引領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強市的意見》,為(wei) 安陽市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目前,作為(wei) 老牌工業(ye) 基地,安陽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中的36個(ge) ,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超過1000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四梁八柱”基本形成;超過90家低空經濟企業(ye) 集聚安陽,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鏈,翻開未來產(chan) 業(ye) 的嶄新一頁;不斷加力的“洹泉湧流”人才集聚計劃,叫響“安陽最安心”營商環境服務品牌……
這座寫(xie) 滿“奮鬥”的古都,正在為(wei) 紅旗渠精神續寫(xie) 新時代的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