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司歪水(寨門)”走進“司莫拉”(佤語“幸福的地方”),村落依山而建、竹林掩映,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戶戶,村民的房前屋後種滿綠植,外圍土黃色牆上的彩繪是佤寨的特有文化。
司莫拉佤族村口的稻田。中國青年網見習(xi) 記者 曹偉(wei) 攝
8月25日,記者跟隨“法治光輝照邊疆——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雲(yun) 南站”采訪團,走進騰衝(chong) 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探訪這個(ge) 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以田為(wei) “紙”、以稻為(wei) “筆”,村口千畝(mu) 梯田風光經過精心設計和種植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遊客可以在觀景台上俯瞰稻田畫,也可走進稻田中近距離欣賞和拍照。
司莫拉佤族村中心廣場。中國青年網見習(xi) 記者 曹偉(wei) 攝
“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曾是司莫拉的生活寫(xie) 照。騰衝(chong) 市清水鎮黨(dang) 委委員、副鎮長,三家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趙家清表示,現在的司莫拉佤族村早已大變樣,村內(nei) 文化基礎設施完善,有展示佤族風情和生產(chan) 生活的文化牆、文化活動室、民俗文化陳列館、村情展室、中心廣場和木鼓房等,村子治理井井有條,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中寨”寨門前,不少遊客在打卡。中國青年網見習(xi) 記者 曹偉(wei) 攝
2020年1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司莫拉佤族村親(qin) 切看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並作出“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的重要指示。一直以來,司莫拉佤族村黨(dang) 支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將鄉(xiang) 村治理主體(ti) 凝成“一條心”、力量擰成“一股繩”、體(ti) 係合成“一張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先後被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雲(yun) 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司莫拉佤族村的優(you) 美環境。中國青年網見習(xi) 記者 曹偉(wei) 攝
趙家清介紹,為(wei) 了更好地在各民族中傳(chuan) 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引導各民族群眾(zhong) 自覺學法、遇事找法、解決(jue) 問題用法,目前司莫拉佤族村所在的清水鎮建立了“三官一顧問”進村入戶機製,不斷完善鎮村兩(liang) 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點),以網格化管理為(wei) 抓手,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普法宣傳(chuan) 體(ti) 係。
“通過開展法治講座、民族元素展示、民族特色禮物贈送等方式,我們(men) 向各民族師生、村民普及法律知識,實現普法與(yu) 民族團結進步互促共融。”趙家清說。
同時,清水鎮更是通過旅遊等持續開拓普法新陣地,采用掃碼學法、以案釋法、法律谘詢、法治講座等方式,倡導學習(xi) “不打烊”,讓群眾(zhong) 和遊客在景區中學法,打破了法治宣傳(chuan) 欄在普法時間和地理空間上的限製。將法治宣傳(chuan) 工作融入日常生產(chan) 生活中,真正把法律的種子播撒到人民心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