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ju) 辦“法治小課堂”,幫助“一老一小”係好法治扣子;用“法治小劇場”“雙語普法”等形式,引導邊疆民族地區的老百姓守好錢袋子;打造“茶城森警”“羅平警方”等普法品牌,以法為(wei) 鏡讓法治之花盛開雲(yun) 嶺大地……一個(ge) 個(ge) 直抵人心的網絡普法特色案例生動地講述著生活與(yu) 法的故事。
近年來,雲(yun) 南省緊密結合邊疆民族地區工作實際,著力在創新普法形式上下功夫、在豐(feng) 富普法載體(ti) 上做文章,探索出“民族化、通俗化、大眾(zhong) 化”的普法工作新路徑,打造出極具雲(yun) 南特色的網絡普法品牌和網民喜聞樂(le) 見的網絡普法作品,並積極構建普法傳(chuan) 播矩陣,暢通線上線下傳(chuan) 播渠道,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氛圍在雲(yun) 嶺大地蔚然成風。
創新表達方式
把“法言法語”轉化為(wei) “網言網語”
“巍山融媒”在拍攝“法治小劇場”素材(資料圖)。新華網發(供圖)
“楊主任,你酒後駕車的‘小自信’哪裏來?”“楊主任,您再不上點心這個(ge) 項目就黃了。”“楊主任,別為(wei) 了流量欺騙網民,弄虛作假不得行,腳踏實地是真理!”......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巍山融媒”用“法治小劇場”的形式,以作風問題不斷的“楊主任”作為(wei) 固定角色,講述“楊主任”違規違紀行為(wei) 被查處的係列故事,剖析違紀違法行為(wei) 產(chan) 生的根源、帶來的危害以及杜絕的必要。“接地氣”的呈現方式,在當地迅速掀起“追劇”熱潮。
“法治小劇場依托‘內(nei) 容+載體(ti) ’,用‘小故事’講‘大道理’,以‘短、新、快’的形式,提升了網絡普法的親(qin) 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讓普法宣傳(chuan) ‘活’了起來。”巍山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縣融媒體(ti) 中心主任邱興(xing) 躍介紹。
目前,“巍山融媒”已推出法治“微短劇”57部,相關(guan) 普法宣傳(chuan) 產(chan) 品點擊量累計超過1.2億(yi) 次。
李虹霏在錄製“茶城森警”與(yu) 小動物的素材(資料圖)。新華網發(供圖)
在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雲(yun) 南站”活動啟動儀(yi) 式現場,90後民警李虹霏分享了“茶城森警”與(yu) 野生動物之間的故事。
李虹霏在網絡上有一個(ge) 稱號叫“茶姐”,她是普洱市公安局官方短視頻賬號“茶城森警”裏的主角之一。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在短視頻平台進行野生動物科普的官方賬號,“茶城森警”有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guan) 法律知識的科普,也有人與(yu) 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情故事。
6年時間,“茶城森警”全網粉絲(si) 量累計達到1238萬(wan) ,累計發布短視頻3896條,累計播放量18.9億(yi) ,短視頻獲讚量超過5個(ge) 億(yi) ,成為(wei) 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普法平台。
作為(wei) 森林公安隊伍裏的“整活官方”,李虹霏又恰巧是一個(ge) “衝(chong) 浪達人”。如何接住評論區的網絡熱梗?李虹霏說,這靠的是自己較強的“網感”。
現在“茶城森警”通過直播、共創等形式,讓粉絲(si) 們(men) 活躍了起來。“粉絲(si) 可能聽不進去幹澀的法律條文,我希望能在一個(ge) 個(ge) 故事和案例分享中,讓‘野保法’深入人心。”李虹霏認為(wei) ,普法應該是一個(ge) “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大家把法律知識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華仙大媽”。新華網發(視頻截圖)
除了“整活官方”,雲(yun) 南的基層老百姓也在田間地頭蹚出了一條普法新路子。
來自臨(lin) 滄市鳳慶縣雪山鎮的“華仙大媽”也是普法短視頻的“頂流”。
視頻中,“華仙大媽”是一個(ge) 活躍在田間地頭、講著方言、言辭幽默犀利、選擇性耳背、專(zhuan) “坑”兒(er) 子的形象。有網友評論他們(men) 的視頻“前言不搭後語,卻句句在理”。
實際上,這個(ge) 普法網紅賬號背後的主創人員,都來自一個(ge) 普通的農(nong) 村家庭。出鏡的“華仙大媽”是一名農(nong) 村婦女,而視頻中常被批評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兒(er) 子嚴(yan) 紅忠。他們(men) 行走在田間地頭,把農(nong) 家庭院當作舞台,將法律知識轉化成“土味”十足的地方話講給群眾(zhong) 聽。
嚴(yan) 紅忠介紹,去年他們(men) 集中拍攝了28條普法視頻,單條最高播放量達到1500多萬(wan) 。
......
一個(ge) 個(ge) 直抵人心的沉浸式、互動式、實境式網絡普法案例“順風揚帆,乘勢而上”,推動著雲(yun) 南網絡普法工作“深入尋常百姓家”。
民族“花式”普法
讓“大水漫灌”轉為(wei) “精準滴灌”
航拍司莫拉佤族村(攝於(yu) 8月25日)。新華網發(供圖)
“司莫拉”,佤語意為(wei) “幸福的地方”。司莫拉佤族村位於(yu) 騰衝(chong) 市清水鎮三家村,是一個(ge) 有著500多年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風吹’曾是司莫拉的生活寫(xie) 照。”騰衝(chong) 市清水鎮黨(dang) 委委員、副鎮長,三家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趙家清介紹,如今,筆直平坦的石板路直通家家戶戶,村民的房前屋後種滿綠植,外圍土黃色牆體(ti) 上描繪的是佤寨的特有文化。
在花緣裏“法理花園”內(nei) ,撲麵而來的是濃鬱的法治文化氣息。“法理花園”引入掃碼學法元素,過往人員隻要用手機掃描宣傳(chuan) 欄上的二維碼,就能將法律知識“裝進”手機,打破了法治宣傳(chuan) 欄在普法時間和地理空間上的限製。
司莫拉佤族村(攝於(yu) 8月25日)。新華網發(供圖)
走進一戶村民家,電視裏《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在房間縈繞,趙家清說:“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是物質增收上的更加幸福,也是精神理念上的更加幸福。”
據了解,司莫拉成立了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環境整治、婦女和兒(er) 童工作等村民委員會(hui) 下屬委員會(hui) 6個(ge) ,健全完善黨(dang) 務、村務、財務等公開製度12項,紮實推進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同時,在黨(dang) 組織和群團組織的帶動下,做到矛盾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xiang) 、矛盾不上交”。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鄉(xiang) 風文明是保障。“我們(men) 是‘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群眾(zhong) 的法治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趙家清介紹。近年來,三家村深入開展“法律進鄉(xiang) 村”係列活動,組織法律服務團隊開展駐點服務、入戶服務、按需服務,增強群眾(zhong) 法治意識和崇法循法自覺。為(wei) 強化農(nong) 村法律服務供給,清水鎮實施“法律顧問覆蓋村組”行動,每個(ge) 村(社區)簽約1名專(zhuan) 職律師擔任法律顧問,推動法治服務無死角、法律幫助無盲區。
李學平正在為(wei) 彝族群眾(zhong) 普及法律知識(資料圖)。新華網發(供圖)
雲(yun) 南是一個(ge) 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這裏,融合了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普法宣傳(chuan) ,更接地氣!
左腳舞能用來普法,快板能用來普法、山歌小調也能用來普法......
榮獲“2023年度法治人物”稱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司法局一級主任科員李學平,是從(cong) “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的親(qin) 曆者、堅守者和奉獻者。38年的普法工作讓他不斷改變普法方式,從(cong) 用彝語拉家常、講解法律知識,到編寫(xie) 含有普法內(nei) 容的花燈、左腳舞歌曲,開展群眾(zhong) 性娛樂(le) 普法活動,打開了普法工作的新局麵。
巍山縣拱辰樓廣場上演出人員合照(攝於(yu) 8月24日)。新華網發(供圖)
同樣融入法律知識的白族霸王鞭、彝族打歌、快板等節目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拱辰樓廣場輪番上演,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和當地居民前來觀看,成為(wei) 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普法載體(ti) 。
在騰衝(chong) 市猴橋鎮猴橋社區的國門新村,傈僳族群眾(zhong) 也在不斷通過文藝演出、小品、快板等百姓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將民族團結、法律知識、邊境管控等政策法規融入到民族歌舞“跳嘎”“三弦舞”“口弦”“山歌”中。
邊境線上黨(dang) 旗紅
讓法治光芒“網”耀千萬(wan) 家
航拍國門新村(攝於(yu) 8月25日)。新華網發(供圖)
位於(yu) 騰衝(chong) 市猴橋鎮的國門新村地處國家一級對外開放口岸——猴橋口岸,是典型的抵邊傈僳族村寨。
過去的“黑泥潭”破繭成蝶,如今的國門新村萬(wan) 象更新。
來到國門新村,遠遠便能看到由“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及裝飾物組成“一把弩”形狀的寨門。
“這象征著傈僳族群眾(zhong) 勤勞勇敢,更象征著傈僳族群眾(zhong) 在黨(dang) 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的決(jue) 心。”猴橋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武裝部長尹磊介紹。
近年來,國門新村實施“紅旗飄飄工程”,一係列掛國旗、升國旗、唱國歌的行動,讓黨(dang) 員、村民的國門意識、國土意識、國民意識、國家意識、國防意識進一步增強。
在國門新村,一些家庭門前可以看到黨(dang) 員中心戶的門牌。在路邊,時常可以看到黨(dang) 員責任區的介紹牌,詳細寫(xie) 著責任人和聯係方式。“通過黨(dang) 員帶領大家學習(xi) 法律、治理村莊、發展產(chan) 業(ye) ,村裏群眾(zhong) 的麵貌也煥然一新。”尹磊感慨道。
火塘會(hui) (攝於(yu) 8月25日)。新華網發(供圖)
家庭安,國家安。“我們(men) 還會(hui) 依托火塘會(hui) 、田埂會(hui) 、院壩協商會(hui) 等形式,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法律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尹磊介紹,猴橋鎮立足“邊境、民族、口岸”實際,積極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累計開展矛盾糾紛調處、群眾(zhong) 訴求反饋120餘(yu) 次,有效推進通關(guan) 聯保、管控聯做、應急聯動,更好地服務強邊固防、口岸經濟、基層治理等工作。
與(yu) 此同時,國門新村不斷加強文化建設,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覆蓋率100%;強化教育引導,時常開展現場庭審,有效打擊震懾涉邊違法犯罪行為(wei) 。
玉喃溜在給群眾(zhong) 做普法宣傳(chuan) (資料圖)。新華網發(供圖)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檢察院黨(dang) 組成員、副檢察長玉喃溜,被家鄉(xiang) 百姓親(qin) 切地稱為(wei) “喃滴溜”(傣語意思是“家裏唯一的寶貝姑娘”)。
麵對邊疆民族地區眾(zhong) 多法律意識淡薄的群眾(zhong) ,玉喃溜提出了開展“雙語法治宣傳(chuan) ”“公開開庭審理”的想法。
2022年1月31日,一場特殊的直播公開開庭審理在景洪市猛龍鎮賀管村委會(hui) 叭嘎村小組進行,土某運送他人偷越國境案的審理讓哈尼族大媽們(men) 深受觸動。“你們(men) 把法庭開到我們(men) 村,我們(men) 覺得‘由猛’(非常好),很有用。”這句話,是對玉喃溜團隊創新普法方式的高度認可。
從(cong) “一五”到“八五”的普法路,雲(yun) 南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提高網絡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覆蓋麵。雲(yun) 南各地“出圈”的普法方式,是“生態宜居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剪影,是“民族團結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更是“黨(dang) 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dang) ”的真實寫(xie) 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