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要保持戰略定力,紮紮實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產(chan) 業(ye) 、區域等政策與(yu) 就業(ye) 政策協調聯動,加快培育就業(ye) 新增長點,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ye) 機會(hui) ,讓人民群眾(zhong) 有更多獲得感。
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wei) 119.5,比上年增長19.5%。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新動能繼續成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網絡經濟保持較快發展,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近期發布的另兩(liang) 項數據,為(wei) 觀察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一個(ge) 更為(wei) 直觀的視角。先看工業(ye) 企業(ye) 利潤。1月份至7月份,高技術製造業(ye) 利潤同比增長12.8%,大幅高於(yu) 規上工業(ye) 平均水平9.2個(ge) 百分點,對規上工業(ye) 利潤增長的貢獻率近六成。再看製造業(ye) 景氣度。8月份,在製造業(ye) PMI連續4個(ge) 月處於(yu) 榮枯線下方的情況下,高技術製造業(ye) 和裝備製造業(ye) PMI分別比上月上升2.3個(ge) 和1.7個(ge) 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新動能體(ti) 現出較強韌性與(yu) 活力,也為(wei) 製造業(ye) 的相對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cong) 這幾組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動能轉換的態勢日漸顯著,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升級,新動能的支撐力持續增強。《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明確提出,要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wei) 特征的生產(chan) 力。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推動新舊動能實現平穩接續轉換,需要緊扣4個(ge) 關(guan) 鍵詞。
聚力創新。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土地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外部環境不確定難預料成為(wei) 常態。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ju) 債(zhai) 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也走不通了。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必須堅持聚焦科技創新,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ye) 母機、醫療裝備等重點產(chan) 業(ye) 鏈發展體(ti) 製機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同時,從(cong) 製度上落實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鼓勵企業(ye) 加大長期科技創新投入。
深化改革。動能轉換之難,難在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對既有規則秩序和利益格局的改變,且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新舊動能轉換的關(guan) 鍵是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牽引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完善有利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ti) 製機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激發全社會(hui) 內(nei)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you) 質生產(chan) 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順暢流動。
促進融合。需要明確的是,不能將新舊動能轉換簡單理解為(wei) 新舊產(chan) 業(ye) 轉換。規模大、體(ti) 係全、競爭(zheng) 力較強,這是我國製造業(ye) 體(ti) 係的優(you) 勢。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陣地,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同樣也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載體(ti) ,絕不能將其當成“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退出。在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有序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的同時,要加快5G、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促進實體(ti) 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實現“老樹發新枝”。
貴在堅持。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時指出,“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動能轉換之痛,痛在傳(chuan) 統動能逐漸弱化,而新動能的成長成熟需要時間,短期內(nei) 尚難以完全彌補傳(chuan) 統動能下降的缺口,在這期間經濟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原本隱藏的各類風險也可能水落石出。這是一個(ge) 充滿陣痛、十分艱難的過程,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務必保持戰略定力,紮紮實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產(chan) 業(ye) 、區域等政策與(yu) 就業(ye) 政策協調聯動,加快培育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等就業(ye) 新增長點,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ye) 機會(hui) ,讓人民群眾(zhong) 有更多獲得感。 (作者:熊麗(li)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