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取景地之一、位於(yu) 山西大同的雲(yun) 岡(gang) 石窟迎來了一大批遊客。“10年!集齊四大石窟。”在北京工作的計算機測試工程師萬(wan) 眾(zhong) 偉(wei) 先行一步,於(yu) 去年就完成了雲(yun) 岡(gang) 石窟“打卡成就”。不久前整理照片,他才發現自己還去過莫高窟、大足石刻和龍門石窟,於(yu) 是將感慨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在他看來,雖然曆史已成往事,但我們(men) 仍能通過洞窟裏流傳(chuan) 下來的佛像、壁畫等,了解到當時人們(men) 的生活狀態,“這很吸引我”。
“石窟寺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晶和曆史見證,中國石窟寺彰示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yu) 和平性。”8月19日,在甘肅敦煌舉(ju) 行的2024·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表示,經過70多年的努力,中國重要石窟寺重大險情基本消除,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我國的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ti) 係完整,集建築、雕塑、壁畫等藝術於(yu) 一體(ti) 。根據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全國石窟寺專(zhuan) 項調查結果,全國共有石窟寺2155處,摩崖造像3831處,共計5986處。
目前,中國的石窟寺有莫高窟、大足石刻、龍門石窟、雲(yun) 岡(gang) 石窟4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樂(le) 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雙遺產(chan) 的組成部分;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克孜爾石窟、郴州大佛寺石窟以及飛來峰造像,則均是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組成部分。
“石窟寺遺址不僅(jin) 是景點,還是博物館。”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hui) 理事長宋新潮認為(wei) ,我們(men) 要探索石窟寺展示的“博物館化”,“多維度展示石窟寺遺址的價(jia) 值,讓每一處遺產(chan) 都‘活’起來。”
深挖文化內(nei) 涵,探索遺址展示的“博物館化”
鮮少有人能夠看遍莫高窟內(nei) 的所有壁畫。這不僅(jin) 因為(wei) 洞窟數量眾(zhong) 多,也是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有效平衡客流的結果。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雷政廣介紹,莫高窟共有洞窟735個(ge) ,其中有壁畫、塑像的492個(ge) 。在這492個(ge) 洞窟中,具備開放條件的占18%,即130個(ge) 左右。再除去要被修繕的,每年可以為(wei) 公眾(zhong) 開放的洞窟僅(jin) 約70個(ge) 。
自1979年開放以來,莫高窟已累計接待來自全世界近100個(ge) 國家、2700萬(wan) 人次的遊客。其中,開放第一年接待遊客兩(liang) 萬(wan) 餘(yu) 人次,而在2023年接待了260餘(yu) 萬(wan) 人次。2019-2023年期間,年客流量增幅約為(wei) 24%。每年的6月-10月,莫高窟的遊客量最多,約占全年的78%。
“洞窟的空間狹小,壁畫材質脆弱,年久多病。”雷政廣說,過量的遊客參觀增大了洞窟的利用強度,不均衡的客流還會(hui) 打破洞窟相對恒定的微環境,這些都向莫高窟的旅遊開放管理工作提出挑戰。
當前,敦煌研究院已製定一整套從(cong) 可行性評估、方案製定、服務實施到評估改進的開放管理流程;開展研究,核定洞窟的遊客承載量;在每個(ge) 洞窟部署環境監測係統,讓洞窟內(nei) 的指標保持在相對可控的狀態之下。根據洞窟的時代、位置、保存狀況和可觀賞性,研究院還設計了洞窟參觀線路,以合理有效地分流疏導遊客,提升遊客的參觀體(ti) 驗。
“遊客不能在莫高窟的洞窟內(nei) 拍照,也不能一次把所有洞窟看完。”萬(wan) 眾(zhong) 偉(wei) 說,自己理解這是文物保護的需要,隻是從(cong) 遊客的角度來說,他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洞窟,盡可能多地了解石窟的特點。
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賞敦煌石窟藝術高清數字電影,為(wei) 遊客的參觀體(ti) 驗提供了補充。去年,敦煌研究院基於(yu) AR、VR技術,上線“數字藏經洞”展館;同時,積極開展研學活動,讓遊客在旅遊參觀的同時進一步體(ti) 驗敦煌文化。
“從(cong) 大的方麵來說,石窟寺遺址就是博物館,是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劉漢龍呼籲,專(zhuan) 家、學者要走進校園進行科普,同時青少年也要到石窟寺遊覽,實地體(ti) 驗,“我希望大家來這裏不是走馬觀花,而要提前做功課,能夠真的了解到曆史。”
深挖石窟寺遺址的文化內(nei) 涵,探索遺址展示的“博物館化”,各地也在努力。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利用新技術,運用互聯網思維,著力打造“數字龍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多次在各地舉(ju) 辦龜茲(zi) 石窟曆史文化、藝術等相關(guan) 展覽,同時加強講解員業(ye) 務培訓,提升旅遊接待服務質量。
石窟寺展示,一草一木皆風景
曆經千餘(yu) 年,石窟寺見證著古代中國的曆史、傳(chuan) 統、藝術、文學等。它不是脫離環境的單獨存在,周邊的山水、寺觀遺址、古道聚邑等,都是和石窟寺緊密關(guan) 聯的有機係統。
坐落於(yu) 四川成都大邑縣的,藥師岩石窟近年來頗受遊客歡迎。這裏不僅(jin) 有峽穀、河壩,還有訴說著曆史的摩崖造像。沿著藥師岩和沿線的風景徒步,是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杜凡丁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chan) 保護與(yu) 城鄉(xiang) 發展分院總規劃師,他和團隊正在參與(yu) 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期研究和規劃設計工作。“我們(men) 應對石窟寺進行‘全要素’展示。”在他看來,建設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要將石窟、寺、山水、古道凝為(wei) 整體(ti) ,擴大展示麵,豐(feng) 富展示內(nei) 容。
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天銘認為(wei) ,對於(yu) 大多數石窟寺類型遺產(chan) ,在其保護管理與(yu) 展示弘揚工作中至少存在兩(liang) 大局限:一是忽視整體(ti) 環境,將石窟寺欣賞等同於(yu) 雕塑和壁畫的欣賞;二是過於(yu) 強調視覺,將觀看作為(wei) 進入石窟寺欣賞的唯一方式。前者使得石窟寺文化內(nei) 涵拘囿於(yu) 洞窟之內(nei) ,剝離了其賴以生成的曆史地理環境;後者將石窟寺的價(jia) 值被“剪裁”為(wei) 訪客目光中呈現的藝術品形象,忽略了石窟寺欣賞同樣需要聽覺等感官信息,以了解文物傳(chuan) 遞的內(nei) 在價(jia) 值信息。
李天銘認為(wei) ,我們(men) 要將文化景觀方法論引入,將保護對象置於(yu) 更宏大的時空背景中考量,重現自然與(yu) 人文的互動關(guan) 係,拓展石窟寺文物本體(ti) 的認定,深化價(jia) 值挖掘與(yu) 闡釋建構的方向,以符合石窟寺整體(ti) 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的發展需要。
記者觀察到,不少省份在引入文化景觀上發力,以點帶麵,助力文旅品牌的建設。例如,四川省、重慶市利用散落在鄉(xiang) 野田間的石窟遺址,打造小型石窟文化公園、景點和微景觀,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前四川省29處、重慶市69處小型鄉(xiang) 村石窟文化公園,都在全力推進建設中。
展覽、舞蹈、電影……博物館延伸到景區外
展覽、舞蹈、電影……不隻遊覽,當前的石窟寺正以多樣化的方式,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將“博物館”延伸到景區之外。
今年上半年,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ju) 辦的“駝鈴聲響——絲(si) 綢之路藝術大展”,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的目光。在展出作品中,展覽聯合日本著名學府、近400年曆史的龍穀大學共同推出柏孜克裏克千佛洞第15窟特別項目。同時,新疆龜茲(zi) 研究院首次複刻克孜爾石窟第8窟、全新呈現第38窟。
在重慶,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元宇宙景區“雲(yun) 遊·大足石刻”、8K球幕電影等,一批數字文旅項目上線。大足石刻相關(guan) 展覽多次在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深圳南山博物館等舉(ju) 辦。大足石刻研究院還與(yu) 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推出“雲(yun) 上龍門 走進大足”直播活動等。
在敦煌,“數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線,開創了文化遺產(chan) 全球共享新模式;“敦煌遺書(shu) 數據庫”“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數字藏經洞”博物館等的運行,麵向國內(nei) 外講好敦煌故事,傳(chuan) 播中國聲音。
把石窟藝術元素引入現代舞美設計,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藝術結合,河南衛視推出舞蹈《雲(yun) 窟萬(wan) 象》《龍門金剛》等。河南衛視視覺工作室資深數字美術師宋樂(le) 介紹,《龍門金剛》利用三維掃描技術重現了龍門石窟的主窟“大盧舍那像龕”;舞蹈則源於(yu) “敦煌舞係”中的飛天樂(le) 伎舞和金剛樂(le) 伎舞。“在表演過程中,舞者與(yu) 石窟雕塑互動,讓雕塑的細節和曆史背景得以闡釋,重新詮釋了石窟藝術的精神內(nei) 涵。”
甘肅省文物局副局長仇健表示,要加強石窟寺的價(jia) 值闡釋,推動洞窟、壁畫、塑像等通過展覽展示、數字化等方式,走出洞窟、走向百姓、走向世界,讓文物價(jia) 值以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廣泛傳(chuan) 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