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men) 必須把它保護好!”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位於(yu) 杭州市餘(yu) 杭區的良渚遺址調研時強調。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它以充足的實物依據和確鑿的學術支撐向世界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5年來,良渚遺址以“入遺”為(wei) 新起點,積極探索遺址保護新路徑,書(shu) 寫(xie) 文化傳(chuan) 承新篇章。
探尋:推動考古與(yu) 研究取得新突破
清晨,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裏,幾位考古技工正在用洛陽鏟鑽探土層,觀察取出的土芯樣本,根據土芯每一節的顏色變化,尋找地層深處的考古線索。
“我們(men) 今年完成了一樁‘大活兒(er) ’,也是一樁‘細活兒(er)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係統考古領隊王寧遠說,5年來,他們(men) 按照每隔5米鑽探一孔的基本原則,完成了古城遺址周邊100平方公裏的調查,累計發現近350處遺址點,後期還有望增加。
這是2024年7月4日拍攝的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全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在良渚古城建成之前,先民住在哪裏?在距良渚古城遺址南側(ce) 約2公裏處,考古隊員發現了北村遺址,為(wei) 研究良渚早期社會(hui) 發展、階級分化和探索良渚古城的崛起背景提供了新的資料。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係統究竟有多大?此前考古工作者已發現11條水壩遺址,近年來,他們(men) 運用多學科綜合考古,又新發現10多條良渚水壩。這些規模宏大的工程,體(ti) 現了良渚古國的強大社會(hui) 動員能力,是良渚古國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重要實證。
良渚玉器精美絕倫(lun) ,是在哪裏生產(chan) 加工的?在離良渚古城遺址不遠的德清縣,考古隊員發現了中初鳴遺址。它是長江下遊地區良渚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製玉作坊遺址群。
這是良渚博物院內(nei) 展出的良渚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實驗室同樣也是良渚考古的“重要戰場”。在良渚遺址考古與(yu) 保護中心,“90後”宋姝正在細心拚接從(cong) 古城內(nei) 出土的動物遺骨。“民以食為(wei) 天”,動物考古不但能回答“良渚人吃什麽(me) 肉”的有趣問題,還能助力研究五千年前良渚社會(hui) 的經濟生活狀況。
“多學科考古是近年來良渚考古的一件利器,我們(men) 有21位研究人員從(cong) 事著動物、植物、地質、環境、水利、測繪等18個(ge) 方向的研究工作。”王寧遠舉(ju) 例說,水利考古工作不但找到了更多的良渚水壩,還實現了“經驗輸出”,為(wei) 長江流域的水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說,5年間,良渚考古工作持續深入,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資料。“我們(men) 要把良渚文化的‘源’和‘流’闡釋清楚,讓世人進一步了解良渚對於(yu) 中華文明的貢獻。”
記者從(cong)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hui) 了解到,近年來,良渚文化價(jia) 值研究闡釋得到持續深化,已出版各類科研文集、普及讀物600餘(yu) 種。同時,當地也正著力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2023年12月,由文化和旅遊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良渚論壇”,深刻闡明良渚文化獨特價(jia) 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嗬護:構建高質量立體(ti) 安防體(ti) 係
“她在灑什麽(me)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裏的南城牆遺址點,看到工作人員用噴壺往牆麵上灑東(dong) 西,幾位遊客好奇地問道。
2024年7月4日,遊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南城牆遺址展示點遊覽。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這是專(zhuan) 門研發的純天然植物精油。”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chan) 監測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高海彥說,它是為(wei) 良渚量身定製的“護膚品”,是監測中心與(yu) 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共同開發的,可抑製苔蘚和微生物生長。
良渚遺址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土,而當地氣候冬季陰冷、夏季高溫、潮濕多雨,會(hui) 對遺址本體(ti) 造成開裂、坍塌、粉化等多種病害。“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是一個(ge) 世界級的文保難題。通行做法是完成考古發掘後回填,但是這樣的話公眾(zhong) 就無法看到遺址的麵貌。”監測中心主任孫海波回顧說,“在遺址公園建設時,我們(men) 保留了一些遺址剖麵,但也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如何既能讓觀眾(zhong) 看得清遺址的麵貌,又保護好遺址?”
多年來,良渚遺址管理部門持續與(yu) 國家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為(wei) 良渚遺址“延年益壽”的良方,開展多學科會(hui) 診,求解“潮濕環境下的土遺址保護”這一良渚遺址保護的核心課題。
今年7月,監測中心啟用了全國首個(ge) 南方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實驗室,總麵積1500平方米,下分7個(ge) 實驗室以及標本室、專(zhuan) 家研究室等多個(ge) 配套空間。
在“化學實驗室”,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教授張秉堅告訴記者,這裏的任務就是研究保護遺址所需的各類化學材料;在“土遺址建造工藝實驗室”,河海大學袁俊平教授的團隊則根據結構成分,對遺址土進行仿製,用仿製土為(wei) 病害防治研究提供實驗材料。
2024年7月8日,研究人員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chan) 監測管理中心的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實驗室進行試驗。 新華社記者 馮(feng) 源 攝
除了多學科會(hui) 診,良渚遺址的保護工作還實現了數字賦能。在監測中心的監測大廳,工作人員輕點鼠標,不同點位的即時圖像就實時顯現在大屏幕上。
孫海波說,運用最新研發的“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良渚遺址已形成“數字實時監測+網格雙重監管+空間規劃管控”的強化保護模式。“比如有的遺址點在遺址公園外,我們(men) 就為(wei) 它設置了電子圍欄,做到實時監控。”
天上有無人機,路上有專(zhuan) 職巡防隊和警犬,各村有業(ye) 餘(yu) 文保員……如今,良渚遺址已構建起一整套“人防+物防+科技防+製度防”的立體(ti) 安防體(ti) 係。
“活”化:加強遺址保護和經濟發展雙向互動
“地上荒丘一片,地下氣象萬(wan) 千”,這是不少遺址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多遊客初到良渚古城遺址,難免也會(hui) 有類似的困惑,放眼望去,土丘、青草、叢(cong) 林、河道……如何真正領略到5000年前的輝煌?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運營負責人鄭佳說:“為(wei) 了讓古城‘活’起來,我們(men) 想了很多辦法,覺得效果最好的還是數字化呈現。通過再現良渚古城的麵貌,幫助觀眾(zhong) 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良渚遺址的價(jia) 值。”
2024年7月4日,遊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莫角山宮殿遺址參觀。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莫角山是良渚古城中的宮殿區,昔日的宮殿早已無影無蹤。但在攀登莫角山的途中,遊客隻需掃描AR二維碼,就能在手機屏幕上看到良渚人生產(chan) 、生活、建造宮殿、舉(ju) 行慶典等一係列場景。
“北京故宮位於(yu) 北京城的中央,良渚古城裏的宮殿也是居中分布,它們(men) 似乎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文化聯係。”環顧遺址四周,再看看手機中的虛擬宮殿,北京遊客楊思平若有所思。
2023年11月7日拍攝的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nei) 莫角山遺址中的小莫角山台基。 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通過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等諸多數字技術的闡釋,良渚遺址的文化精髓更加深入人心。在去年舉(ju) 行的杭州亞(ya) 運會(hui) 上,從(cong) 吉祥物、火炬到開閉幕式,“良渚元素”成為(wei) 重要的文化符號。
目前,良渚文創已開發出11大類、600餘(yu) 款產(chan) 品。當地還成立生活美學聯盟,推出自主研發及聯名產(chan) 品700餘(yu) 款,銷售額破億(yi) 元。
在緊鄰遺址公園的瓶窯鎮,通過“後申遺時代”的持續整治提升,鎮上的老街變身非遺聚落,集結玉雕、紙傘(san) 、陶藝、風箏、燈彩等項目,吸引文創企業(ye) 紛紛落戶,遊客紛至遝來。
多年來,良渚新城的土地出讓金有一部分用於(yu) 良渚遺址保護。如今,在良渚遺址的文化品牌帶動下,良渚新城的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也迅猛發展,入駐文化企業(ye) 800多家。
2024年7月4日,搭載著遊客的遊覽車行駛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nei) (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目前,浙江省和杭州市正在高水平規劃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旨在進一步促進遺址保護和經濟發展雙向互動。這條走廊貫穿起良渚博物院、杭州國家版本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京杭大運河等多個(ge) 文化地標,融合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現代經濟發展,將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管委會(hui) 主任王姝介紹說,管理部門正全方位構建良渚遺址的“專(zhuan) 業(ye) 傳(chuan) 播+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國際傳(chuan) 播”的傳(chuan) 播體(ti) 係,持續探索良渚遺址保護傳(chuan) 承的創新之策,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國看良渚”金名片,力爭(zheng) 打造大遺址保護管理世界典範。
文字記者:鄔煥慶、方益波、馮(feng) 源
視頻記者:王懌文、李濤
海報設計:卓越
統籌:冷彥彥、萬(wan) 倩儀(yi) 、岑雲(yun) 鵬、宋為(wei) 偉(wei) 、金怡、王諾、周詠緡、趙露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