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聯合國大會(hui) 設立這個(ge) 國際日,旨在提高公眾(zhong) 意識,促進和推動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近年來,我國在治理大氣汙染、改善空氣質量方麵進行的良好實踐及取得的顯著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的高度肯定和讚揚。
聯合國駐華係統協調員常啟德表示,北京自開始加強大氣汙染控製措施以來,不斷進行戰略性投資,在減少空氣汙染方麵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果”。據了解,2023年,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為(wei) 32微克/立方米,已連續三年穩定達標。與(yu) 2013年相比,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值下降了64.2%。2013年至2022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總量增長了69%,但PM2.5濃度下降了57%,重汙染天氣數減少了92%,空氣質量改善效果顯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 塗瑞和:以北京為(wei) 例,經過二三十年的治理,聯合國環境署的評估是在這麽(me) 短時間裏麵大幅度改善空氣質量。應該說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這個(ge) 時期,環境保護能夠取得這麽(me) 大的一個(ge) 成效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際人士認為(wei) ,過去十年,中國的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得到大幅調整,燃煤、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ye) 得到治理,這些都為(wei) 國際社會(hui) 促進和推動改善空氣質量行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實踐。
我國持續發力 促進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記者在“國際清潔空氣藍天日”主題活動上了解到,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將持續努力,促進空氣質量越變越好。
據介紹,為(wei) 了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我國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先後出台《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已成為(wei) 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改善空氣質量需要較長周期,仍需持續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郝吉明:特別在能源結構上,怎麽(me) 把推動新能源,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工業(ye) 偏重的問題。交通運輸結構主要是把公路運輸盡量往軌道交通、往鐵路運輸轉換,從(cong) 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三方麵去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