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覆蓋1.3億(yi) 平方公裏。
9月2日,世界首幅高清全球年度一張圖——“吉林一號”全球一張圖驚豔亮相。這張地球的高清衛星照片填補了國際空白,其分辨率、時效性及定位精度等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刻的太空中,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108顆“吉林一號”衛星組成的全球最大亞(ya) 米級商業(ye) 遙感衛星星座,正為(wei) 環境保護、林業(ye) 監管、自然資源調查等眾(zhong) 多領域,提供從(cong) “天邊”到“身邊”的世界級精細化遙感應用服務。
當我們(men) 把觀察的視角從(cong) 太空聚焦到中國東(dong) 北的“三省一區”,這個(ge) 曾經創造過新中國工業(ye) 史上千個(ge) “第一”的老工業(ye) 基地,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2023年9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座談會(hui) 時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dong) 北特色優(you) 勢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積極培育未來產(chan) 業(ye)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方向愈加清晰,動力愈加澎湃。
202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高新技術企業(ye) 分別增長16.0%、15.36%、22.9%,內(nei) 蒙古高新技術企業(ye) 增長超過20%,增速全部位居全國前列。
向“高”攀登
這幾個(ge) 月,沈鼓集團副總工程師薑妍更忙了,辦公桌上龐雜的資料快要將她“淹沒”。
5月19日,沈鼓集團拿下了全球最大規模乙烯裝置的設計生產(chan) 訂單,該設備最大負荷可達到180萬(wan) 噸/年。這也讓沈鼓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幾家能夠設計製造高端乙烯裝置的企業(ye) 之一。
技術人員在沈鼓生產(chan) 車間裏調整設備參數。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從(cong) 中國首台套到世界首台套,沈鼓依靠技術創新已成功研製200餘(yu) 種重大技術裝備,實現了核心技術從(cong) “跟跑”“並跑”到“領跑”。“我們(men) 在不斷打破自己創造的‘天花板’。”薑妍說。
曆經數十年的發展,東(dong) 北積累了齊全的工業(ye) 門類,但“類型全”並不代表“質量高”。當新型工業(ye) 化成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陣地,高端化,成為(wei) 東(dong) 北工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答題。
0.03毫米,是一根頭發絲(si) 厚度的四分之一。在黑龍江錦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超薄柔性玻璃蓋板加工生產(chan) 線上,一張張玻璃原材料經過28道工序,被製成厚度僅(jin) 為(wei) 0.03毫米的超薄柔性玻璃。當記者打開手機的折疊屏給生產(chan) 線拍照時,並沒有意識到,手中這塊折疊屏的玻璃蓋板就來自眼前的生產(chan) 線。
“手機廠商對折疊屏玻璃蓋板的需求特別大,整條生產(chan) 線的工期已經排到幾個(ge) 月之後了。”生產(chan) 總監張浩鵬說。
黑龍江錦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玻璃蓋板。人民網 尚城攝
就在幾年前,這種超薄柔性玻璃還是“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張浩鵬介紹說,為(wei) 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企業(ye) 加大攻關(guan) 投入,對各項工藝參數逐一攻破,讓柔性玻璃蓋板可折疊次數從(cong) 20萬(wan) 次增加到了100萬(wan) 次,折彎半徑從(cong) 3毫米壓縮到了0.5毫米。“現在我們(men) 正在向全球領先的0.02毫米厚度發起衝(chong) 擊。”
在高端製造業(ye) 領域,突破“卡脖子”有時就是0.01毫米的進步。
把高端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東(dong) 北地區維護國家產(chan) 業(ye) 安全的著力點,也是各行各業(ye) 的共同追求。
去年底,哈電集團打造的“核電之肺”——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投入商業(ye) 運行,攻克了多項關(guan) 鍵工藝技術和世界級製造難題。
今年5月,中國船舶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建造的17.5萬(wan) 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順利出塢,意味著大連造船具備了製造全球最先進的此類船舶能力。
7月17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布了國內(nei) 自主研製的首款高速內(nei) 置轉向架,400公裏的設計時速將助力中國高鐵跑出新的“加速度”。
眼下,內(nei) 蒙古寶豐(feng) 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煤製烯烴和配套綠氫耦合製烯烴項目已進入衝(chong) 刺階段,預計10月份建成投產(chan) ,屆時,該項目將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煤製烯烴項目。
逐“綠”前行
產(chan) 業(ye) 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耗高汙染重,曾一度製約東(dong) 北的發展。在東(dong) 北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綠色低碳是清晰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在沈陽華晨寶馬裏達工廠,一輛輛全新的寶馬i3電動汽車接連駛出車間。車間旁的草坪上,幾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牛背鷺正悠然走過。這裏既是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chan) 基地,也是珍稀動物的棲息地。
鳥瞰華晨寶馬裏達工廠。華晨寶馬供圖
在這座麵積相當於(yu) 406個(ge) 足球場的工廠裏,所有的電力均為(wei) 100%可再生電力,工業(ye) 廢水實現100%循環再利用。2023年,在沈陽生產(chan) 的寶馬汽車平均單車生產(chan) 耗水量不足1個(ge) 1.2米見方的魚缸的容水量。這座工廠裏的11000多株樹木,7500平方米花園,全部使用回收的雨水澆灌,900平方米的人工湖使用處理後的“循環水”作為(wei) 水源,滋養(yang) 一池錦鯉。
2023年,寶馬沈陽裏達工廠被生態環境部評為(wei) “2023年綠色低碳公眾(zhong) 參與(yu) 實踐基地”,成為(wei) 入選的首家汽車企業(ye) 。
節能減排降碳的同時,東(dong) 北各地用好風光資源,把“綠色”做成產(chan) 業(ye) 。
內(nei) 蒙古風能資源占全國一半以上,太陽能資源在全國占比超過兩(liang) 成。結合“風光無限”的優(you) 勢,錨定壯大新能源產(chan) 業(ye) ,內(nei) 蒙古連續兩(liang) 年將“再造一個(ge) 工業(ye) 內(nei) 蒙古”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
通遼市科爾沁區的蒙東(dong) (通遼)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基地內(nei) ,73萬(wan) 平方米鑄鍛件項目建設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一排排白色的鋼結構架“落地生根”,不久後,它們(men) 將生長成一排排車間廠房。內(nei) 蒙古龍馬重工集團執行董事曲鋒增告訴記者,“未來這裏將實現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鏈條全線產(chan) 品的自主製造。”
蒙東(dong) (通遼)風電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基地內(nei) ,一排排風葉和塔筒即將運往全國各地。林林攝
在霍林郭勒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廣袤的草原上,光伏板匯聚成“藍色海洋”,去年開工建設的100MW複合光伏項目已全容量並網發電,每年可替代標準煤5.94萬(wan) 噸。今年上半年,內(nei) 蒙古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億(yi) 千瓦的省區,年可發綠電約2300億(yi) 千瓦時。
在吉林,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完成時速160公裏滿載運行試驗;在黑龍江,大慶供電區的新能源總發電量同比增長6%,“石油之城”向“綠能之城”的轉型正在加速;在遼寧,東(dong) 北地區首座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累計上網電量超過3000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植樹造林約69萬(wan) 公頃……“追風逐日”,“氫”裝上陣,老工業(ye) 基地正呈現更多“綠色新風景”。
擁抱“數”“智”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入東(dong) 北產(chan) 業(ye) 升級的曆程,不僅(jin) 提高生產(chan) 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增強安全保障,也讓這片黑土地邁出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鍵一步”,競逐未來。
穿好防護服,戴好帽子和口罩,經過一番細致的消毒後,記者走進了長春金賽藥業(ye) 有限責任公司的藥品生產(chan) 車間,眼前的巨大發酵罐體(ti) 和交錯密布的管道內(nei) ,裝著金賽藥業(ye) 的拳頭產(chan) 品——生長激素。
“如今的發酵係統不僅(jin) 實現了高度自動化,還可以監控和記錄生產(chan) 過程中的工藝參數,能大幅提高單批產(chan) 量。”金賽藥業(ye) 公共事務總監林偉(wei) 介紹說。
藥企生產(chan) 人員在控製製藥設備。金賽藥業(ye) 供圖
對於(yu) 製藥行業(ye) 而言,快速精準的藥物研發是“剛需”。在金賽,智能化技術已經應用於(yu) 生物計算的各個(ge) 環節。研發實驗室裏,林偉(wei) 指著專(zhuan) 為(wei) 科研人員設計的文獻挖掘平台介紹道,“借助AI閱讀能力和知識圖譜,研究人員可以快速捕捉關(guan) 鍵信息,縮短實驗周期。”
離開明亮的實驗室,記者來到“黑燈工廠”。
“我們(men) 生產(chan) 區平常都不用開燈。”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塗鍍分廠彩塗工區工人陶建達的一句話,讓智慧工廠具象化起來。
“黑燈工廠”。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年產(chan) 能30萬(wan) 噸,3萬(wan) 多平方米的工區,看不到一個(ge) 工人,這是鞍鋼股份打造的第一家“黑燈工廠”。從(cong) 原材料到最終成品,彩塗工區實現了所有生產(chan) 、搬運、儲(chu) 存、檢測環節均由自動化設備和智能機器人按照係統指令自行完成。“共和國鋼鐵工業(ye) 長子”鞍鋼目前已實施400餘(yu) 個(ge) 數字化智能化項目。預計到2025年,鞍鋼將建成超百條智能化產(chan) 線、6家以上智能製造示範工廠,主要產(chan) 線自控化率達到100%。
當科技照進現實,東(dong) 北這片老工業(ye) 基地迎來深刻變革。
今天,遼寧已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222個(ge) 、智能工廠115個(ge) ;根據《吉林省製造業(ye)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5年)》,吉林將用3年時間,重點支持300個(ge) 以上“智改數轉”示範項目,建成100個(ge) 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累計培育省級智能工廠19個(ge) 、數字化車間316個(ge) ,這些企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產(chan) 品研發周期縮短30%以上……
搶抓機遇,久久為(wei) 功,變在深處,向新跨越。“新”潮澎湃的東(dong) 北大地上,全麵振興(xing) 的新篇章正在白山黑水間徐徐展開。
(那其灼、白建平、謝龍、方圓、孝媛、劉澤、張聿修、苗陽、李睿、關(guan) 思聰、韓婷澎、劉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