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嶺南”以沉浸式交互觀影體(ti) 驗,展現別樣韻致;“穿越灣區”聚焦城市景觀,呈現灣區文化影像盛宴;“南國花園”結合科技與(yu) 藝術,表現生命的多樣性……前不久,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正式開放,一個(ge) 個(ge) 沉浸式數字藝術大展,盡顯灣區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粵港澳大灣區人文資源豐(feng) 富、文化多元並存,可謂文化交融薈萃之地。大灣區11座城市,同屬嶺南文化地域,同根同源、人緣相親(qin) ,文化交流的基礎牢固。因特殊的曆史原因,相關(guan) 地域間的發展程度、社會(hui) 製度等有所不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如何攜手共建人文灣區,促進灣區人心相通,以更好服務於(yu) 大灣區建設、服務於(yu)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一個(ge) 重要課題。
織牢共有文化紐帶是基礎。以粵劇、龍舟、醒獅等為(wei) 代表的特色文化,是粵港澳三地共通的文化語言,承載著濃厚而豐(feng) 富的共同人文記憶。近年來,從(cong) 高等學校學科互認、圖書(shu) 館資源聯通、文化設施共享,到文博機構聯動、藝術展演聯通,三地在不同層麵發揮各自優(you) 勢,不斷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空間,進一步夯實大灣區的人文基礎。同時,大灣區城市擁有各具特色的文化稟賦,成為(wei) 人文灣區建設的獨特優(you) 勢。保護好、利用好共有的文化資源,不斷開拓文化交融交流的渠道,才能把灣區人共同的“精神家園”越建越好。
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是關(guan) 鍵。共建人文灣區,既要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又要結合新事物、新需求,探索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新方式、新方法。以醒獅為(wei) 主題的動畫片《雄獅少年》引發關(guan) 注後,又經大灣區的主創團隊改編,搬上了音樂(le) 劇舞台;得益於(yu) 創作者將中華武術的速度力量與(yu) 現代舞蹈的行雲(yun) 流水融為(wei) 一體(ti) ,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舞劇《詠春》好評如潮……烙印著灣區印記、灣區特色的文化符號接連“破圈”,彰顯了嶺南文化的包容與(yu) 創新。堅持守正創新,必須鼓勵內(nei) 容創作、形式創意、表達創新,讓始終一脈相承、充滿生機活力的優(you) 秀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以文促融,歸根結底還是增進人心相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對大灣區來說,共同的曆史文化基礎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要進一步做到文相近、人相親(qin) 、情相融、心相印,還需更好健全保障機製、發揮協同作用。比如,充分用好博物館、紀念館等曆史文化資源,有效借助特色文化項目,通過聯合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促進人員往來、文化交流。推動文化交流融合常態化、機製化,尋求文化價(jia) 值上的“最大公約數”,有利於(yu) 加深人文情感聯絡、文化血脈聯係,增進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
人文灣區聚合力,同心同向同發展。融合曆史與(yu) 現代的廣州永慶坊,海風輕拂的維多利亞(ya) 港,遊人如織的大三巴牌坊……粵港澳三地聯奏著動人的交響曲,共同向未來。站在新起點上,一個(ge) 更加充滿人文氣息、更具魅力與(yu) 活力的大灣區,正在書(shu) 寫(xie) 人文薈萃、精神凝聚的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