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台灣教師在湖南:在千年學府觸摸湖湘文脈

發布時間: 2024-09-11 20:50:00 來源: 新華網

  10日上午,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助理教授袁承維走上講台,開啟了新學期的第一課。

  袁承維生在台北,本碩博皆就讀於(yu) 台灣大學政治係,一直熱衷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2005年,通過一次兩(liang) 岸學生交流活動,他第一次來大陸,首站便是位於(yu) 湖南長沙的嶽麓書(shu) 院。

  天下書(shu) 院半湖湘。漫長歲月中,嶽麓書(shu) 院承載著延綿不絕的湖湘精神和文化根脈,讓當時還在讀研的袁承維更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脈動。這次探訪,也為(wei) 袁承維和嶽麓書(shu) 院之間埋下了一段隱而不顯的緣分。

  2018年,在老師和學長鼓勵下,袁承維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任教,從(cong) 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與(yu) 教學,目前講授課程以道家思想為(wei) 主。

  學習(xi) 先秦諸子等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內(nei) 容,並透過這些內(nei) 容了解他們(men) 的思考過程,是袁承維在湖南大學任教以來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任教6年來,嶽麓書(shu) 院的生命力和包容力也讓袁承維感受深刻。

  他說,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不遠千裏來到長沙,與(yu) 嶽麓書(shu) 院掌教張栻講學論道,留下“朱張會(hui) 講”的千古佳話。“我感受到,嶽麓書(shu) 院的學生一方麵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同時也對社會(hui) 有高度的使命感。”

  嶽麓書(shu) 院每名本科生都可以選擇一名老師作為(wei) “學業(ye) 導師”,每兩(liang) 周學生和老師需要進行一次互動,主要是讀經典,談心得體(ti) 會(hui) 。這是袁承維最珍視和喜愛的一項教學內(nei) 容。

  “透過經典來探討現代,包括談論日常生活,這是一個(ge) 很好的製度,傳(chuan) 承了書(shu) 院過往師生密切互動的傳(chuan) 統。我帶的幾個(ge) 學生畢業(ye) 後,會(hui) 回長沙看望我,也時常和我聯係談論近況,讓師生結識的緣分細水長流,成為(wei) 麵對生命的並肩戰友。”袁承維說。

  袁承維的學生經常提起對他的三個(ge) 印象——“認真準備教材”“親(qin) 切且細心指導”和“台灣腔很可愛”。在學生們(men) 看來,袁承維的口音差異給書(shu) 院增添了多元色彩,使得漢語表達和課程講述有了別樣樂(le) 趣。

  嶽麓書(shu) 院的包容和關(guan) 切社會(hui) 的特征,讓身處其中的袁承維深受感染。2019年,他回到台灣大學做宣講,期間開始牽線台大哲學係和嶽麓書(shu) 院的交流;去年11月,湖南大學與(yu) 台灣大學兩(liang) 校學術交流與(yu) 研討活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討周”啟動,首場活動“師生學術論壇”中,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一主題,台灣大學哲學係、曆史係、政治學係與(yu)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哲學係、曆史係的本碩博學生分組研討,以論文報告形式分享研究心得及成果,氣氛熱烈。

  “我希望兩(liang) 校交流效果繼續拓展,給兩(liang) 岸學子帶來更大視野和更多機會(hui) 。”袁承維說。

  入職後,袁承維隻身來到長沙,麵對的挑戰不隻是教學和科研,還有飲食、氣候等變化。最讓他感動的是,同事們(men) 熱情地和他分享在長沙的生活經驗,帶他“打卡”當地美食和景區,在節假日大家一起聚會(hui) 聊天。通過不斷地觀察和學習(xi) ,袁承維加快了融入湖南的腳步。

  現在,袁承維常會(hui) 邀約師長、朋友和家人,到長沙遊玩,登嶽麓山,觀愛晚亭,在時光流轉中看嶽麓書(shu) 院的四季遞嬗。“努力將教學和科研的心得,以及學術交流的收獲分享給兩(liang) 岸學子。借由文化和學術,為(wei) 兩(liang) 岸交流帶來正麵影響。”這是袁承維對未來的期盼。

  “從(cong) 台灣到大陸,互動交流帶來了同胞之間更深刻的認識。”他說。

(責編: 姚浩然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