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丨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新中國成立75周年科技事業發展綜述

發布時間: 2024-09-11 20:54:00 來源: 新華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長足發展,成為(wei) 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

  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月背著陸、智能采樣、起飛返回……在萬(wan) 眾(zhong) 矚目之下,我國嫦娥六號任務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麵采樣返回的創舉(ju) ,成功帶回1935.3克月球樣品。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

  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著陸在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從(cong) “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到中國航天員遨遊太空;從(cong) 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進,中國航天的高速發展折射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的偉(wei) 大成就。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時,科技基礎近乎為(wei) 零,專(zhuan) 門的科學研究機構僅(jin) 有30多個(ge) ,幾乎沒有大型科研儀(yi) 器設備。隨著新中國吹響“向科學進軍(jun) ”的號角,我國攻克一個(ge) 又一個(ge) 科技難關(guan) ,成為(wei) 複興(xing) 之路上的重要支撐。

  從(cong) “兩(liang) 彈一星”到核潛艇,從(cong) 青蒿素到雜交水稻,從(cong) 石油地質勘探取得突破到萬(wan) 噸巨輪下海,我國科技創新始終聚焦國家和人民需要,為(wei) 國家安全、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基礎前沿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天眼”、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大國重器”接連取得世界級發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實現“技術造物”;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

  “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wan) 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chan) 。

  ——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提質加速。

  我國逐漸形成以科技型企業(ye) 、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為(wei) 主體(ti) 的協同創新體(ti) 係。2023年末,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達46.3萬(wan) 家。

  2023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與(yu)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之比為(wei) 2.64%,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6月,我國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達442.5萬(wan) 件,每萬(wan) 人口高價(jia) 值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12.9件。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cong) 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ti) 。

  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323.6米長、24層樓高,可容納乘客5246人,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宛如一座“海上城市”。自今年1月1日首航以來,“愛達·魔都號”已運營60餘(yu) 個(ge) 航次,服務近25萬(wan) 國內(nei) 外遊客。

  因產(chan) 業(ye) 鏈長、帶動性強,郵輪製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比例可達1:14。通過多年科研攻關(guan) ,我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建造“愛達·魔都號”,助推船舶工業(ye) 高端化發展的同時,也有力拉動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24年1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會(hui) 產(chan) 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75年來,我國從(cong) “一窮二白”的農(nong) 業(ye) 國,到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再到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工業(ye) 國,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升級,每一步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科技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北鬥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國產(chan) 大飛機實現商飛,新能源汽車為(wei) 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增添新動力。2013年至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ye) 、高技術製造業(ye) 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成為(wei)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鑄就“大國工程”。

  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的研製,有力推動我國軌道裝備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東(dong) 數西算”工程加速推進,越來越多西部城市迎來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助力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進入“半小時生活圈”……通過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我國鑄就了一批“大國工程”,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成就美好生活。

  高清電視、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等成為(wei) 家居用品的主角;農(nong) 業(ye) 育種持續攻關(guan) ,讓百姓餐桌更加豐(feng) 盛;新藥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多項高端醫療裝備加速國產(chan) 化,助力守護人民健康;節能環保技術加速突破,為(wei) 大家守護碧水藍天。

  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10909米!這是“奮鬥者”號創造的我國載人深潛紀錄。極端惡劣的深海環境對潛水器抗壓能力、操控性能、通信係統的考驗,無一不是世界級的科技難題。

  麵對挑戰,我國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e) 的近千名科研人員開展協同攻關(guan) ,突破了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奮鬥者”號部件的國產(chan) 化率超過了96.5%,生動詮釋了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巨大優(you) 勢。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係統部署、強力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是其中的重要內(nei) 容。

  聚焦“四個(ge) 麵向”,我國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麵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賽道和戰略必爭(zheng) 領域加速布局。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國通過科技體(ti) 製改革,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wan) 人,專(zhuan) 門從(cong) 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僅(jin) 600餘(yu) 人。如今,我國科技人才隊伍量質齊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ti) 係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ti) 係。

  通過鬆綁減負,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投身科研;通過“揭榜掛帥”“賽馬製”等,讓優(you) 秀人才脫穎而出;聚焦加強研發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養(yang) 、加大初創企業(ye) 扶持等內(nei) 容,出台一係列改革舉(ju) 措,科研人員創新創業(ye) 活力進一步被激發。

  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了全麵部署。未來,我國將在優(you) 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製、統籌強化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等方麵持續深化改革。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藍圖繪就,目標在前。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事業(ye) 必將再攀高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編: 姚浩然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