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e) 步履鏗鏘,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教育擺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引領教育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大國闊步邁向教育強國。
立框架: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ti) 係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曾幾何時,得到優(you) 質的教育、照亮學生成才的夢想,是這裏最深切的期盼。
2019年,在上海市援助下,專(zhuan) 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牧區孩子“上好學”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正式開學。綠意蔥蘢的校園環境、設施完善的學生宿舍、數字化的智能教室……這裏,是果洛藏族自治州孩子們(men) 在西寧的家,也是他們(men) 實現夢想的地方。
2024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青海考察,第一站走進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看望這裏的老師和同學們(me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對同學們(men) 說:“從(cong) 牧區來到這裏,生活習(xi) 慣會(hui) 有一些改變,但你們(men) 的人生會(hui) 有更多的機會(hui) 。”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生在打籃球。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事關(guan) 國家發展、事關(guan) 民族未來。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口中80%為(wei) 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jin) 有0.26%。文化水平過低,成為(wei) 民族發展進步的重要阻礙。
經過75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ti) 係,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曆史性跨越。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wan) 所,有2.91億(yi) 學曆教育在校生,專(zhuan) 任教師1891.8萬(wan) 人。
既有量的提升,也有質的飛躍。我國學前教育、義(yi) 務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育人體(ti) 係全麵構建。
2024年秋季開學起,全國小學和初中啟用新修訂的道德與(yu) 法治、語文、曆史三科統編教材。新教材選材更加豐(feng) 富,編排更加科學,育人導向更加鮮明。
從(cong)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ti) 化建設不斷推進,黨(dang) 的創新理論不僅(jin) 進教材、進課堂,而且進頭腦;到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青少年成長的全過程,愛勞動、會(hui) 勞動逐步成為(wei) 校園新風尚;再到持續深化體(ti) 育教學改革,實施美育浸潤計劃、青少年讀書(shu) 行動等……如今,教育不再是一“智”獨秀,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協同發展的局麵正在形成。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guan) 村第一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開學思政第一課。新華社記者任超 攝
伴隨教育事業(ye) 的蓬勃發展,學生成長成才的通道變得更加廣闊。
2022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提升職業(ye) 學校關(guan) 鍵辦學能力等五方麵重點工作,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國堅持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讓不同稟賦、不同發展興(xing) 趣的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xi) 、多樣化成才。
走過75年崢嶸歲月,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全麵提升,為(wei) 國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wei) 教育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補短板:人民群眾(zhong) 教育獲得感顯著增強
今年7月1日,教育部開通高校學生資助熱線電話,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所屬高校也同步開通了熱線電話,為(wei) 大學新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提供資助政策谘詢與(yu) 幫助。
自2005年首次開通以來,高校學生資助熱線電話已連續開通20年。
今天,我國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年資助人次達到1.6億(yi) ,全麵實現應助盡助。
從(cong) 學生資助政策體(ti) 係實現全覆蓋並日益健全,到“特崗計劃”為(wei) 中西部鄉(xiang) 村學校補充優(you) 質師資;從(cong)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比例連續10多年不低於(yu) 4%,到全國2895個(ge) 縣級行政單位全部實現義(yi) 務教育基本均衡……隨著高質量教育體(ti) 係加快建設,人民群眾(zhong) 教育獲得感顯著增強。
雲(yun) 南麗(li) 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學生在體(ti) 驗翻越障礙板。新華社記者陳欣波 攝
全力保障教育優(you) 先發展——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保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鞏固了教育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you) 師計劃”每年為(wei) 全國832個(ge) 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定向培養(yang) 1萬(wan) 名左右本科層次師範生。義(yi) 務教育教師實現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yu) 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教師待遇持續改善,全社會(hui) 尊師重教的氛圍更加濃厚。
滿足人民“上好學”需求——
實施基礎教育擴優(you) 提質行動,積極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you) 質發展,加快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擴大普通高中優(you) 質資源、推進多樣化發展;實施義(yi) 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強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和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建設……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正在構建。
全力破解急難愁盼問題——
直麵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短板,我國積極推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規範入學、陽光監督入學;推進“雙減”工作、規範民辦義(yi) 務教育取得明顯進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mai) 學位服務的比例超過95%,義(yi) 務教育進入優(you) 質均衡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新階段。
助發展:教育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征途,需要無數高素質的勞動者、專(zhuan) 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今年春天,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2024年高等職業(ye) 教育專(zhuan) 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備案和審批相關(guan) 工作結果,調整幅度為(wei) 曆年來最大,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加契合。
75年來,錨定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要,我國不斷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教育服務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使命任務更加充分彰顯。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學生在進行技術實驗。新華社記者王鬆 攝
神舟飛天、蛟龍入海、北鬥組網……一項項大國工程都與(yu) 高校提供的關(guan) 鍵技術密不可分。
高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jun) 、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分別占總數的75.5%、75.6%、56.5%。
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我國啟動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改革。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ye) 院校,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湧現。
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我國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建立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體(ti) 製機製,促進形成與(yu) 國家戰略相匹配的學校、學科、專(zhuan) 業(ye) 布局。
賦能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我國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成為(wei) 世界第一大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和服務平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正加速實現。
中國教育“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經過75年的努力,更全方位、更多層次、更寬領域、更加主動的教育國際交流與(yu) 合作新格局正加快形成,教育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
從(cong)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從(cong) 1980年高校畢業(ye) 生人數14.7萬(wan) 人,到2022年突破千萬(wan) 人;從(cong) 1949年各類職業(ye) 學校在校生僅(jin) 30萬(wan) 人,到如今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yang) 1000萬(wan) 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75載耕耘,教育結出碩果。站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起點,教育正在不斷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