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從120億元到39.9萬億元——中國製造實現跨越式增長

發布時間: 2024-09-13 08:46:00 來源: 經濟日報

  75年前,新中國工業(ye) 幾乎一窮二白,設備落後、產(chan) 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費品類中,僅(jin) 能製造紗、布、火柴、肥皂、麵粉等為(wei) 數不多的品種。

  75年來,從(cong) “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國製造實現跨越式增長,產(chan) 品產(chan) 量領跑全球。工業(ye) 增加值從(cong) 1952年的120億(yi) 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萬(wan) 億(yi) 元。總體(ti) 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產(chan) 業(ye) 門類最齊全,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最完整。在500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中,有四成以上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全球第一。製造大國大踏步走向製造強國。

  製造大國地位穩固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能造什麽(me) ?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

  如今,C919國產(chan) 大飛機、首艘國產(chan) 大型郵輪開啟商業(ye) 運營;汽車產(chan) 量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號”實現月背采樣返回;國產(chan) 最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投入使用……

  一個(ge) 個(ge) 從(cong) 無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國製造的脊梁,製造大國屹立東(dong) 方、地位穩固。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穩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為(wei) 30.2%,成為(wei) 全球工業(ye) 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看總量,是一條飛躍式增長的曲線——1949年至1957年,工業(ye) 生產(chan) 快速恢複。1958年至1978年,工業(ye) 經濟曲折前行。1978年工業(ye) 增加值為(wei) 1621億(yi) 元。改革開放以後,工業(ye) 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工業(ye) 增加值在1992年突破1萬(wan) 億(yi) 元,2007年突破10萬(wan) 億(yi) 元,2012年超過20萬(wan) 億(yi) 元。2013年至2023年工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長5.7%,迎來結構優(you) 化、質效提升的高質量發展機遇期。

  看細分,是一個(ge) 個(ge) 令人矚目的變化——

  原材料產(chan) 品產(chan) 量呈幾何式增長。2023年,我國原煤產(chan) 量為(wei) 47.1億(yi) 噸,比1949年增長146倍;粗鋼產(chan) 量10.2億(yi) 噸,增長6449倍;水泥產(chan) 量20.2億(yi) 噸,增長3064倍;平板玻璃9.7億(yi) 重量箱,增長897倍;化肥產(chan) 量5714萬(wan) 噸,增長9522倍。

  消費品從(cong) 供應短缺到琳琅滿目。輕工業(ye) 聯合會(hui) 資料顯示,當前我國有100多種消費品產(chan) 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紗、布產(chan) 量分別達2234萬(wan) 噸、294.9億(yi) 米,比1949年增長67.3倍、14.6倍。

  裝備製造中高端供給顯著增強。水下機器人、無人機等技術以及磁共振、超聲影像等高端醫學影像裝備均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2023年,手機、微型計算機、彩色電視機、工業(ye) 機器人等產(chan) 品產(chan) 量分別為(wei) 15.7億(yi) 台、3.3億(yi) 台、1.9億(yi) 台、43萬(wan) 套,均居全球首位。

  從(cong) 依賴進口到遍及全球,更多更好的中國製造走向世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級產(chan) 品。自2009年起,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地位,出口產(chan) 品結構持續優(you) 化,在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市場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大幅提升。2023年,機電產(chan) 品在出口總額中占比達58.5%,其中,汽車出口522萬(wan) 輛,我國首次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焊裝車間,機器人精準有序操作焊接、噴塗等工序,顯示屏實時更新各項生產(chan) 數據和進度。“1999年我剛入職奇瑞時,工人是拿著焊鉗一個(ge) 一個(ge) 打焊點,現在奇瑞工廠的焊接自動化率已達100%。”奇瑞智造一工廠高級經理王玉輝說。

  夯實規模優(you) 勢的同時,中國製造核心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

  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為(wei) 特征的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勢頭強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年均增長8.7%,2023年,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為(wei) 33.6%,比2012年提高5.4個(ge) 百分點。

  製造業(ye) 高端創新持續突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載人深潛、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等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製造業(ye) 深度滲透。

  智能化轉型縱深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實現工業(ye) 大類全覆蓋,算力總規模居全球第二位,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點工業(ye) 企業(ye)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速動車組等領域示範工廠產(chan) 品研發周期大約縮短30%,生產(chan) 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產(chan) 業(ye) 表現亮眼。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新三樣”相關(guan) 產(chan) 品產(chan) 量增長較快,2023年同比分別增長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關(guan) 設備產(chan) 品高速生產(chan) ,2023年水輪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機組、充電樁等綠色能源相關(guan) 產(chan) 品同比分別增長35.3%、28.7%、36.9%。

  創新驅動引領發展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5G標準必要專(zhuan) 利聲明量全球占比達42%,為(wei) 全球5G建設提供中國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並跑、5G領跑,移動通信技術產(chan) 業(ye) 的發展脈絡是中國製造崛起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學習(xi) 引進+自主研發”,中國製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開放後,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製造提質增效。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中國製造逐新向綠,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培育。

  創新能力已成為(wei) 企業(ye) 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zheng) 力。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ye) 達17.6萬(wan) 家,比2000年增長9.2倍,占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的比重為(wei) 37.3%,比2000年提高26.7個(ge) 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ye) 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362億(yi) 元,比2000年增長38.5倍,研發投入強度為(wei) 1.4%,比2000年提高了1.2個(ge) 百分點。

  2023年,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認定中國為(wei) 全球最大國際專(zhuan) 利申請國,在信息與(yu) 通信技術方麵,中國專(zhuan) 利擁有量占全球總量的14%。關(guan) 鍵技術領域多點突破,推動製造業(ye) 重大改造和設備更新升級,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老樹發新芽。

  大中小企業(ye) 協同創新,為(wei) 中國製造注入新動能。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引領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和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立足獨門絕技做精做強優(you) 勢產(chan) 品,全球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方陣。

  展望未來,中國製造仍處在由大變強的重要關(guan) 口,還需補短板、鍛長板,打造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我們(men) 將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強化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領、以先進製造業(ye) 為(wei) 骨幹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金壯龍說。 (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