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古老文明揚中外 匠心妙手煥光彩

發布時間: 2024-09-13 19:15:00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袖手俑 本報記者 李潔攝/光明圖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陶馬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夔紋大瓦當 本報記者 李潔攝/光明圖片

  2024年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1974年,秦兵馬俑的發現揭開了秦始皇帝陵係統考古工作的篇章。半個(ge) 世紀間,幾代考古工作者不斷探索追尋,讓沉睡地下2000多年氣勢磅礴的軍(jun) 陣、栩栩如生的陶俑得以重見天日,讓觀眾(zhong) 在領略“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同時,感受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在考古發掘、保護研究、活化利用等方麵的豐(feng) 碩成果。

  “秦兵馬俑是世界文物展覽史上的奇觀,也是中國文化遺產(chan) 外交的‘金名片’。”9月8日,在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研究國際會(hui) 議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介紹,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計接待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超過1.6億(yi) 人次,成功入選全球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成為(wei) 保護、研究和利用文化遺產(chan) 的示範樣板。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史書(shu) 記載,秦始皇帝陵建設工程耗時38年之久,陵墓參建人數達70萬(wan) 之巨,規模之宏大、埋藏之豐(feng) 富世所罕見。

  1974年3月,秦兵馬俑坑被發現,同年7月15日,秦兵馬俑考古發掘正式開始。1975年8月,國務院決(jue) 定在秦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博物館建成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guan) 臨(lin) 時展覽。1987年1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陵寢建築、地宮形製、陵園結構以及性質各異的陪葬坑、陪葬墓一個(ge) 個(ge) “浮出地麵”,銅車馬、彩繪跪射俑、石甲胄、百戲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繼麵世,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祭祀、牆垣、門闕、道路、工程以及附屬遺存逐步明晰,為(wei) 秦始皇帝陵的全麵保護和係統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十年來,對一、二號坑的持續發掘不斷更新著對兵馬俑軍(jun) 陣的排列規律認知;帝陵規製下的帝國第一陪葬墓——陵西1號大墓的發掘,見證了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從(cong) “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的轉變;陵園門址、城垣建築、寢殿遺址、道路遺存係統的勘探發掘,為(wei) 認識始皇陵喪(sang) 葬禮儀(yi) 進程與(yu) 遺跡建製結構體(ti) 係、遺存空間布局等重要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帝陵以封土為(wei) 中心、圍繞封土形成內(nei) 外城格局和分布陪葬坑的總體(ti) 布局特征,以及模擬秦帝國的都邑格局、政治體(ti) 製、宮廷生活、社會(hui) 文化、軍(jun) 事製度等內(nei) 容的規劃設計理念。數量頗豐(feng) 、價(jia) 值極高的出土遺跡文物,更是反映了秦統一前後物質文化、科技成就及製度文明,對於(yu)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cong) 簡單考古到國家級保護

  9月8日,記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內(nei) 看到了剛剛正式投入使用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和二號坑“考古現場發掘與(yu) 保護平台”。“兵馬俑埋藏在地下多年,生漆層已經劣化,在挖掘的瞬間,生漆層存在脫落的風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副主任惠娜介紹,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室和考古現場發掘與(yu) 保護平台建立後,將對兵馬俑出土時的溫濕度環境等進行及時調控,使陶俑的彩繪尤其是漆底彩繪得到更為(wei) 及時的全麵保護,實現文物從(cong) 出土環境向文物庫房保存環境的平穩過渡,探索形成“現場應急保護體(ti) 係+考古平台體(ti) 係+專(zhuan) 用裝備+信息化支撐體(ti) 係”的秦兵馬俑發掘新模式。

  50年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過跨領域攻關(guan) 、跨學科研究、多團隊協作,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實現了從(cong) 簡單的考古發掘發展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基地的跨越,人才隊伍也從(cong) 十幾名發掘人員發展到今天的擁有數百名成員的專(zhuan) 業(ye) 考古和文保團隊,成功走出了一條大型考古工程多學科、國際化合作的新路子。

  在依法保護方麵,2005年7月,陝西省人大常委會(hui) 正式公布《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為(wei) 秦始皇帝陵世界遺產(chan) 地保護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10年7月,陝西省政府頒布《秦始皇陵保護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秦始皇陵保護利用的長遠發展方向和建設藍圖;2021年,《陝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結合實際進行了修訂,讓秦陵遺址保護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秦陵大遺址保護穩步走入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軌道。

  在科技保護方麵,20世紀90年代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積極與(yu) 德國、比利時等國研究機構開展文物保護修複合作,先後承擔多個(ge) 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973”計劃課題,相繼建成“微生物實驗室”“彩繪文物修複保護實驗室”和“金屬文物修複室”,逐步確立了以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為(wei) 核心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複、彩繪顏料科學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環境監測控製等優(you) 勢科研領域。

  50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保團隊不斷推進文物保護科技創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攻克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在考古發掘、保護修複中的難題,“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秦陵一號銅車馬修複技術”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全麵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在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遺址保護研究國際會(hui) 議上發布的秦始皇陵沉浸式數字體(ti) 驗項目和百戲俑坑考古成果創新性轉化案例,以百戲俑為(wei) 原型、結合雜技藝術的精彩演出贏得觀眾(zhong) 的陣陣掌聲。

  長期以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始終致力於(yu) 策劃精品原創展覽、開展特色教育活動、開發優(you) 質文創產(chan) 品等。20世紀90年代起,以“秦俑”“銅車馬”為(wei) 代表的係列文創產(chan) 品就作為(wei) 國家級禮品饋贈來訪貴賓,近年來又通過跨界合作,開發出上千種文創產(chan) 品,依托秦兵馬俑開發創作的文化演藝產(chan) 品,更是廣受遊客歡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依托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銅車馬坑等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成果,推動圖像數字虛擬技術發展,增強現實技術等新技術與(yu) 陳列展示、遺址展示等傳(chuan) 統方式相結合,構建展示曆史與(yu) 當下“對話”的平台,迄今已經三次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作為(wei) 世界級文化IP,50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為(wei) 國家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截至目前,秦陵文物已經在4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個(ge) 城市巡展277個(ge) 場次、2000萬(wan) 人先後參觀展覽,外展數量和受眾(zhong) 人數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發揮秦俑文物的影響力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先後與(yu) 德國、比利時、英國等多個(ge) 國家簽署一係列合作協議、備忘錄。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個(ge) 世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如今已發展成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交流等諸多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機構,在保護、研究、利用兵馬俑文化遺產(chan) 和構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體(ti) 係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為(wei) 全麵、立體(ti) 、真實展現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作出獨特貢獻。

  “我們(men) 將繼續以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為(wei) 目標,進一步強化秦陵考古研究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切實做好世界遺產(chan) 的整體(ti) 性、係統性保護,努力向世界講好秦始皇陵故事、秦兵馬俑故事,積極打造文化遺產(chan) 守護、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的典範。”李崗表示。

(責編: 王妍丹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