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er) 井作為(wei) 新疆獨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遺產(chan) ,其偉(wei) 大之處已遠遠超越了作為(wei) 古老灌溉係統的基本功能……
新疆有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吐魯番坎兒(er) 井。
9月3日,有著“地下水長城”之稱的新疆吐魯番坎兒(er) 井,入選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
水利灌溉是農(nong) 業(ye) 文明的重要支撐,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是一部“流動的曆史”,彰顯著人類傳(chuan) 承古今的治水智慧。
作為(wei) 新疆唯一成功入選的灌溉工程,坎兒(er) 井偉(wei) 大在哪裏?
9月3日,國際灌排委員會(hui) 向吐魯番坎兒(er) 井頒發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證書(shu) 。趙鵬博攝
曆史悠久——
關(guan) 於(yu) 新疆坎兒(er) 井的起源問題,學術界眾(zhong) 說不一。
考古工作者在托克遜縣發現的一處推測為(wei) 2300年前的岩畫遺跡上,刻有水係、井、泉等圖樣形式,與(yu) 坎兒(er) 井極為(wei) 相似,專(zhuan) 家認為(wei) 是吐魯番先民留下的有力物證。
目前,獲得普遍認可的是,坎兒(er) 井在新疆至少有600年以上的曆史,是新疆各族勞動人民根據當地獨特的自然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等特點,從(cong) 地層中自流引取地下水的一項古老水利工程設施。
坎兒(er) 井是維吾爾語音譯,吐魯番現存的坎兒(er) 井多為(wei) 清代以來陸續興(xing) 建的。
1845年,林則徐在吐魯番地區對坎兒(er) 井極為(wei) 讚賞:“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即坎兒(er) 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cong) 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此處田土膏腴,歲產(chan) 木棉無算,皆卡井水利為(wei) 之也。”
隨著清代對新疆大規模的開發,在林則徐、左宗棠等人的關(guan) 注與(yu) 努力下,坎兒(er) 井發展迅速,使這裏的大片荒野變成膏腴良田,當地人因此也稱坎兒(er) 井為(wei) “林公井”。
近日,在吐魯番坎兒(er) 井民俗園,互動式體(ti) 驗受到遊客歡迎。劉字昂攝
規模宏大——
“火洲”吐魯番盆地作為(wei) 中國最炎熱幹旱的地區,年均降水量僅(jin) 約16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極端的氣候條件導致地表水資源極度匱乏,而北部天山山脈的冰川融雪順流而下,蘊藏了豐(feng) 富的地下水資源。
被喻為(wei) “地下水長城”的坎兒(er) 井,解決(jue) 了極度幹旱和高蒸發量氣候問題,實現長距離引水潤田,在沙漠綠洲中孕育出聞名世界的“瓜果之鄉(xiang) ”。
在新疆坎兒(er) 井研究學會(hui) 理事長吾普爾·努爾丁看來,坎兒(er) 井是新疆各民族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因地製宜發展生產(chan) 的智慧體(ti) 現。
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係統,坎兒(er) 井與(yu) 萬(wan) 裏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wei)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也與(yu) 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並稱為(wei) “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吐魯番有坎兒(er) 井1200餘(yu) 條,總長度曾達到5000多公裏。
俯瞰吐魯番市高昌區原種場的坎兒(er) 井(資料圖)。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鄒懿攝
工藝獨特——
從(cong) 保留至今、完整呈現的獨特構造和工藝來看,無論坎兒(er) 井是2000多年前漢朝屯墾者的發明,還是600多年前的廣泛存在,都彰顯著古人偉(wei) 大的智慧。
試想一下,在沒有現代化測量工具和機械輔助的千百年前,勞動人民由低窪盆地一路向北尋至山區,在山麓、衝(chong) 積扇緣地帶找到地下水源作為(wei) 源頭,用犁、鋤、鍁等農(nong) 具一點點挖掘豎井,抵達十餘(yu) 米甚至幾十米深的地下,結合地形條件確定坡度和方向,橫向開鑿出容一人通過的暗渠,每隔二三十米,再挖掘豎井用以運輸泥沙和通風,最終引“生命之泉”至地麵明渠和終點澇壩灌溉農(nong) 田。
一條坎兒(er) 井長約3—5公裏,最長可達上百公裏,開挖的豎井少則十餘(yu) 口,多則上百口,在地表綿延成線,而奔湧的地下水順著北高南低的地勢,在暗渠中減少高溫和日照導致的蒸發流失,就連豎井口堆積的環形土堆都藏有“玄機”,不僅(jin) 就地堆積挖掘產(chan) 生的泥沙,還能防止風沙進入坎兒(er) 井,保護水源水質。
坎兒(er) 井研究專(zhuan) 家儲(chu) 懷貞在對吐魯番坎兒(er) 井的調查取證中,曾收集到唐代專(zhuan) 用於(yu) 坎兒(er) 井挖掘的定向燈,古人們(men) 就是利用油燈照明定位、木棍定向、繩語等原始的智慧方法,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在如今看來,這項工程尤為(wei) 壯觀精妙。
吐魯番市高昌區交河驛·坎兒(er) 井源景區夜景。蘭(lan) 生文攝
經濟價(jia) 值——
如今,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等水資源極度貧乏的區域,坎兒(er) 井在現階段農(nong) 業(ye) 灌溉和城市用水安全保障方麵仍擔負著重要保障作用。
為(wei) 保護地下“生命之泉”
2003年
自治區水利廳完成對全疆坎兒(er) 井的係統普查,首次為(wei) 每條坎兒(er) 井“建檔”;
2005年
《新疆坎兒(er) 井保護利用規劃報告》批複實施;
2006年12月1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坎兒(er) 井保護條例》施行。
……
連續多年的維修加固和保護工程,采用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技術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暗渠掏撈、豎井加固、澇壩整修、明渠防滲等工作。
上百條因暗渠淤堵、塌陷導致斷流的坎兒(er) 井重現粼粼清波。
目前,吐魯番市有190餘(yu) 條坎兒(er) 井保持水流,年徑流量1.14億(yi) 立方米,暗渠總長超過3400公裏,控製灌溉麵積近10萬(wan) 畝(mu) 。
2023年,吐魯番市對21萬(wan) 多畝(mu) 葡萄田實施了高效節水項目,現代科技智能化節水滴灌管道和古老智慧坎兒(er) 井互為(wei) 補充,承擔起綠洲輸水重任。
5月19日,經過2個(ge) 月升級改造的吐魯番坎兒(er) 井民俗園景區重新開門迎客(資料圖片)。許彥宏攝
文化價(jia) 值——
如今的火焰山腳下,坎兒(er) 井澇壩冬暖夏涼的清水,灌溉周邊村裏的葡萄園,“活的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持續發揮效益惠及各族群眾(zhong) ,更是展示中華文明曆史文化的重要場所。
新疆坎兒(er) 井研究會(hui) 吐魯番坎兒(er) 井樂(le) 園,是吐魯番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慕名而來的國內(nei) 外遊客進入十餘(yu) 米的地下,在百米參觀通道內(nei) 直觀坎兒(er) 井暗渠和豎井的原貌,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
坎兒(er) 井作為(wei) 新疆獨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遺產(chan) ,其偉(wei) 大之處已遠遠超越了作為(wei) 古老灌溉係統的基本功能,它深深地植根於(yu) 曆史的長河之中,承載著豐(feng) 富的文化曆史價(jia) 值、精湛的工程技術、卓越的生態智慧、顯著的經濟貢獻以及深遠的社會(hui) 影響,成為(wei) 連接過去與(yu) 未來的橋梁,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輝和新時代的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