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被聯合國認證的自然遺產地 巴丹吉林有何獨特魅力?

發布時間: 2024-09-24 14:18: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9月下旬,內(nei) 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進入旅遊旺季。兩(liang) 個(ge) 月前,這裏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 上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填補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chan) 中沒有沙漠類型的空白。這片沙漠有何獨特之處?為(wei) 何得到聯合國認證?

   ——沙漠中的“湖光山色”

  每當提及沙漠,人們(men) 便會(hui) 聯想到酷熱的氣候、寸草不生的流沙、疲憊的駝隊和肆虐的沙暴。然而,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不僅(jin) 有茫茫沙海,還有植物、動物、泉水、湖泊和穩定的生態係統,甚至還有牧民居住其中。“大漠曠野”與(yu) “湖光山色”在這裏神奇地結合。

  9月21日,擁有“沙漠故宮”之稱的巴丹吉林廟在湖光山色之中映出倒影。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西部,屬於(yu) 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是中國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動沙漠,沙漠中已探明的湖泊144個(ge) 。巴丹吉林沙漠一沙山湖泊群自然遺產(chan) 位於(yu) 廣袤沙漠的中部,總麵積約1.6萬(wan) 平方公裏。

  記者看到,在沙漠腹地,沙山與(yu) 沙丘間海子(湖泊)星羅棋布,湖岸蘆葦茂盛、水鳥漫步。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孫鐵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全球有無數沙漠分布,但由於(yu) 巴丹吉林擁有獨一無二的景觀,使其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chan) 。此外,在全球現有的213項自然遺產(chan) 中,沙漠遺產(chan) 僅(jin) 有11項,且多為(wei) 炎熱沙漠,中國作為(wei) 全球最重要的冷冬沙漠分布地,具有極高申報潛力。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遺產(chan) 地,不僅(jin) 要保護自然環境的原真性,更要實現自然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和利用。在遺產(chan) 地申報過程中,中國充分尊重當地牧民利益和訴求,將牧民納入保護的主體(ti) 之中。

  阿拉騰格日樂(le) 是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嘎查牧民,家族世代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沙漠裏每一個(ge) 湖泊旁幾乎都有牧民居住,都以放牧駱駝和羊為(wei) 生。”

  由於(yu) 世代放牧駱駝,阿拉善右旗成為(wei) 中國“駝奶之鄉(xiang) ”。目前,阿拉善右旗駝奶全產(chan) 業(ye) 鏈突破10億(yi) 元(人民幣,下同),是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產(chan) 業(ye) 。

  隨著交通條件變好,近年來也有不少遊客前來沙漠探秘,一些牧民開始從(cong) 事旅遊行業(ye) 。阿拉騰格日樂(le) 通過在旅遊旺季做向導、給遊客開車,每年也有了五六萬(wan) 元的“外快”。

  9月21日,來自天津的遊客在巴丹湖邊留下合影。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攝

  據他回憶,7年前,巴丹吉林開始申遺時,每個(ge) 嘎查都組織牧民開會(hui) ,傾(qing) 聽牧民意見,解答疑慮,得到可以繼續住在這裏、繼續放牧、繼續發展旅遊的回答後,牧民們(men) 吃下了“定心丸”。“7年來,牧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遇到破壞環境的行為(wei) 都會(hui) 及時製止。”

  目前,遺產(chan) 地主管部門與(yu) 周邊牧民已建立協同聯動保護管理措施,聘請生態管護員負責遺產(chan) 地日常保護巡查,有效提升了遺產(chan) 地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阿拉騰格日樂(le) 笑著說:“現在申遺成功啦,遊客肯定會(hui) 持續到來,巴丹吉林也會(hui) 越來越好。”

   ——防沙治沙成加分項

  “對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最大的保護就是不破壞它,保持它的原貌。”談到申遺成功後如何加強遺產(chan) 地保護,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董治寶這樣說。

  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作為(wei) 中國重要的沙源地,阿拉善右旗的治沙工作也十分艱巨。

  阿拉善右旗林業(ye) 部門瞄準巴丹吉林沙漠的東(dong) 部、東(dong) 南部、西部重點風沙溢出區實施鎖邊工程,克服極度幹旱少雨、蒸發量大、風力大的困難,通過草方格工程固沙和梭梭樹生態固沙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多年努力,緩解了巴丹吉林沙漠東(dong) 擴南移之勢,護衛了河西走廊和近在咫尺的民勤縣。

  2024年6月,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工程固沙現場。 (阿拉善右旗宣傳(chuan) 部供圖)

  治沙不僅(jin) 沒有縮減巴丹吉林沙漠的獨特魅力,還成為(wei) 其申遺成功的加分項。

  作為(wei) 申遺工作的親(qin) 曆者,董治寶透露了一個(ge) 小細節:當得知阿右旗多年來持續與(yu) 風沙作戰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表示十分讚賞,他們(men) 認為(wei) 這證明當地居民十分熱愛家鄉(xiang) ,對遺產(chan) 地的保護和傳(chuan) 承是重要利好。

  “遺產(chan) 地保護和防沙治沙並行不悖。我們(men) 要做的是讓沙漠不要進一步擴大,不要影響人類的居住地,同時尊重沙漠是地球自然生態係統的重要一環,保護沙漠的原真性,讓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董治寶說。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文化中國行丨博物館牽手“新技術”!沉浸式感受“活”起來的傳統文化

    2022年7月,中國國家版本館正式開館,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4個場館分布祖國的東西南北,共同保藏、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詳細]
  • 【文化中國行】大漠沙如金 碧波水連天

    沙海鎏金,綿延不絕的沙丘此起彼伏,鋪陳開來,繪出一幅熠熠生輝的畫卷;奇峰險峻,沙丘聚而成鏈、匯而成山,以巨大的高低落差,在沙漠間森然坐落;群山抱玉,形色各異的湖泊散落,形成了沙山環繞碧水的寧靜景象。這裏就是內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詳細]
  • 在三千年典籍中讀懂中華文脈|文化中國行

    近日,“亙古巨製 煌煌文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展”,正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展覽分為“民族元典”“軸心時代”“中華一統”“交流互鑒”“文化高峰”等5個單元,展品則包括甲骨、簡牘、石刻、善本等多種類型。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