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係列報告之二十一。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文化建設各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麵貌更加奮發昂揚,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文博文物事業(ye) 與(yu) 經濟社會(hui) 協同發展。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文化領域第一部專(zhuan) 門法律,標誌著文物保護事業(ye) 進入新的曆史階段。2023年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5058處,比1961年增長了27.1倍。
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取得輝煌成就,文化精髓挖掘闡釋不斷深入,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碩果累累。我國入選“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總數由2012年的43項增加到2024年的5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水平不斷提升,自2006年起發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截至2023年末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名冊(ce) )項目43個(ge) ,位居世界第一。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博物館事業(ye) 迎來了發展高峰,博物館數量顯著增加,類型日益豐(feng) 富,功能不斷拓展,“博物館熱”持續升溫。2022年末全國共有博物館6091個(ge) ,擁有藏品4691.6萬(wan) 件(套),是1995年末的5.3倍。博物館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展覽主題內(nei) 容、科技含量、藝術感染力大幅提升,2008年起全國博物館陸續實行免費開放政策,極大激發了居民對博物館的興(xing) 趣和參與(yu) 度。
文化產(chan) 業(ye) 整體(ti) 規模穩步擴大。改革開放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了契機,1979年第一家音樂(le) 茶座在廣州東(dong) 方賓館開設,標誌著文化市場的興(xing) 起,文化產(chan) 業(ye) 概念逐漸成形、快速發展。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3%提高到2022年的4.46%;2004—2022年文化產(chan) 業(ye) 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wei) 4.8%。
文化新業(ye) 態發展勢頭強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ye) 態應運而生並快速發展,已成為(wei) 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12—2022年文化新業(ye) 態行業(ye) 對文化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增量的貢獻率為(wei) 49.8%。文化創新產(chan) 品廣泛傳(chuan) 播,數字內(nei) 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網絡表演、數字出版等基於(yu)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xing) 文化業(ye) 態彰顯巨大發展潛力,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25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