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崇明東灘:大都市裏的候鳥驛站

發布時間: 2024-09-25 22:39:00 來源: 新華社

  日前,記者來到上海崇明東(dong) 灘候鳥棲息地。站在生態大堤上,目之所及,葦塘蓊鬱,蘆清水秀,白鷺、蒼鷺等水鳥或悠閑覓食,或淩空飛起。

  今年7月,在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上海崇明東(dong) 灘候鳥棲息地作為(wei)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這是9月20日拍攝的上海崇明東(dong) 灘候鳥棲息地。新華社記者 馮(feng) 子雄 攝

  上海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介紹:“保護區1998年成立,是我國規模最大、最為(wei) 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塗濕地之一,也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yi) 的生態敏感區。”

  地處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路線中段,崇明東(dong) 灘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很多候鳥無法一次性飛完全程,會(hui) 在此補給停留。

  不久前,上海市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巍收到一條好消息:一隻2021年9月在此環誌的翹嘴鷸又飛了回來。看著鳥腿上依舊完好的編碼旗標,吳巍十分感慨:“那時候它還是隻幼鳥,現在都滿3歲了。”

  環誌,簡單說就是給鳥“上身份”——在鳥腿上佩戴刻有唯一編碼和中國鳥類環誌中心地址的金屬環,有時還佩戴彩色塑料旗標或塑料環。“通過環誌可以得知鳥的基本信息、遷徙規律,包括年齡、繁殖地、越冬地、飛行途中在哪裏停歇等。”吳巍說。

  根據近些年的監測數據,每年在崇明東(dong) 灘過境、停留的鳥類總量達百萬(wan) 隻次。從(cong) 2002年開始,持有崇明東(dong) 灘“身份”的候鳥不斷在全球各地被觀測到。


2024年9月,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鳥類環誌。(受訪者供圖)

  在一個(ge) 國際化大都市,為(wei) 來來往往的候鳥打造一個(ge) 安靜、安全、安逸的驛站,並不容易。城市要發展、要擴張,人為(wei) 活動和外來物種入侵一度威脅候鳥的生存。

  “20世紀70年代末,互花米草被引入用來固灘。這種外來物種瘋狂生長,發達的根係把灘塗土壤‘綁’成‘一塊塊鐵板’。”吳巍說,鳥類賴以生存的食源植物難以生存,底棲生物的活動空間也被壓縮。

  候鳥種類和數量明顯下降。2010年前後,本是小天鵝重要越冬地之一的保護區,記錄到的小天鵝不足10隻,個(ge) 別年份甚至難得一見。

  2013年9月,上海開始實施崇明東(dong) 灘生態修複項目。這是迄今為(wei) 止國內(nei) 外生態保護、濕地修複領域投入最大、規模最大的工程之一,總投資11.6億(yi) 元,總計清除互花米草25367畝(mu) 。除了成功控製互花米草生長擴張,鳥類棲息地功能也得到修複,營造出近25平方公裏的優(you) 質棲息地。

  驛站生態修複後,鳥兒(er) 逐漸回歸。數據顯示,保護區已記錄到鳥類30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8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9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21)的鳥類22種。2023年12月,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監控係統首次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在崇明東(dong) 灘越冬。

  吳巍說,以前,水鳥在崇明東(dong) 灘進行繁殖的情況很少。生態修複工程實施後,最突出的一個(ge) 變化就是繁殖的水鳥越來越多。“現在我們(men) 這兒(er) 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最靠南的穩定繁殖地。”


這是9月20日拍攝的鳥類科普教育基地場館之一。新華社記者 宋佳 攝

  人類與(yu) 候鳥的關(guan) 係,也折射出崇明東(dong) 灘這些年的變化。保護區有一位金師傅,祖輩世代都靠捕鳥為(wei) 生,他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捉鳥賣鳥。後來,非法狩獵在多部門的聯合高壓嚴(yan) 打下逐漸銷聲匿跡,金師傅憑借獨門絕活“鳥哨”,從(cong) 捕鳥人變成了護鳥人。

  每到候鳥遷徙季,金師傅每天淩晨4點左右就在灘塗上鋪設好翻網,用鳥哨模仿不同種類的鳥叫聲,等被吸引的鳥兒(er) “落網”,再交由科研人員環誌、記錄。

  捕鳥的人沒有了,觀鳥的人多了起來。保護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時候他們(men) 需要向觀鳥愛好者詢問候鳥出現的時間、地點、數量,“觀鳥愛好者提供了很多信息,這對我們(men) 的環誌工作非常重要”。

  這兩(liang) 年,保護區持續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普宣教活動。2023年7月,建在濕地裏的鳥類科普教育基地經提升改造後正式開放,麵向社會(hui) 打開一扇了解濕地和候鳥的生態之窗。

  “我們(men) 希望借助申遺成功的契機,把生態修複的成果轉化為(wei) 科普教育、文化共建、生態文旅等方麵的優(you) 質產(chan) 品,不斷拓展東(dong) 灘濕地世界遺產(chan) 的人文內(nei) 涵和社會(hui) 影響力。”鈕棟梁說。

(責編: 蘭周加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