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光明論壇】弘揚教育家精神 做新時代“大先生”

發布時間: 2024-09-26 09:40: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周安忠(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代表黨(dang) 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指出要“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hui) 地位、職業(ye) 地位”“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hui) 聲望、成為(wei) 最受社會(hui) 尊重的職業(ye) 之一”。

  去年教師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全國優(you) 秀教師代表,明確提出並深刻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wei) 士則、行為(wei) 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le) 教愛生、甘於(yu) 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教育家精神的高度概括,凝練了我國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在長期育人實踐中形成的教育信念、教育智慧、教育情懷和教育思想,為(wei)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職業(ye) 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離不開教育家精神的深層引領與(yu) 價(jia) 值支撐。

  厚植家國情懷,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愛天下”是中國傳(chuan) 統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孔子以克己複禮為(wei) 己任,孟子求天下安民之舉(ju) ,荀子將天下與(yu) 聖人並論。近代以來,一大批教育家秉持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把興(xing) 教辦學作為(wei) 改造社會(hui) 、救亡圖強的重要路徑,把對祖國血濃於(yu) 水的情感融匯到對教育事業(ye) 的孜孜追求中,書(shu) 寫(xie) 了從(cong) 教育救國到教育興(xing) 國再到教育強國的感人故事。陶行知主張“教育為(wei) 公以達天下為(wei) 公”,投身探索平民教育;張伯苓發出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點燃無數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這些生動案例讓人領悟家國情懷的深刻內(nei) 蘊。

  及至新時代,高銘暄、顧明遠、黃大年、張桂梅、陳立群等教書(shu) 育人楷模,用自己的行動樹立了新時代“大先生”的典範。他們(men) 身上所展現的“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風貌,是教育家精神的共同基因。正如人民教育家於(yu) 漪所說:“作為(wei) 一線教師,首先要對‘心有大我’的‘大我’有清晰認識。心裏裝著民族、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就會(hui) 誌存高遠。”新時代新征程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心係“國之大者”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懷,努力在服務“大我”的過程中成就“小我”。

  涵養(yang) 實幹品格,做到仰望星空與(yu) 腳踏實地有機結合。個(ge) 人隻有在推動社會(hui) 進步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我的發展。教育家既要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誌向格局,也需要做腳踏實地的“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者。傳(chuan) 承與(yu) 發揚教育家精神,必須紮根教學一線、孜孜不倦躬耕於(yu) 教育實踐。正如顧明遠所言,“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ge) 學生,是踐行教育家精神。堅守在鄉(xiang) 村最艱苦的地方,也是踐行教育家精神。”張桂梅紮根山區40多年,傾(qing) 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2000餘(yu) 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鍾揚長期致力於(yu) 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為(wei)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yang) 、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他們(men) 都是以行動傳(chuan) 承教育家精神的楷模與(yu) 代表。唯有不斷涵養(yang) 實幹擔當的精神品格,才能讓“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曆史使命感內(nei) 化為(wei) 驅動力,矢誌為(wei) 實現民族複興(xing) 中國夢培養(yang) 更多築夢人。

  勇於(yu) 改革創新,激發教育發展澎湃活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中國百餘(yu) 年奮鬥實踐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大先生”,他們(men) 立足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通過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取得引領性的學術成果,並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到人才培養(yang) 中,播下屬於(yu) 未來的種子。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而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yang) 靠教育。教育是科技創新和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的交匯點,教育家更是科技創新和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的主幹力量。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製高點的國際競爭(zheng) 空前激烈。這就迫切要求我們(men) 準確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趨勢與(yu) 規律,承繼教育家身上銳意進取的勇氣、敢為(wei) 人先的魄力和勇於(yu) 創新的活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走好人才自主培養(yang) 之路,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