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伊寧市六星街民俗文化陳列館一如往常地熱鬧,參觀者們(men) 或輕聲交談,或靜靜欣賞著展品。這時,陣陣歡快的琴聲響徹耳畔,瞬間,人們(men) 的目光紛紛投向手風琴表演者——伊犁民族團結手風琴樂(le) 隊。美妙的樂(le) 聲與(yu) 掌聲交織,手風琴演奏者頓時成了眾(zhong) 人矚目的焦點。
一曲《山楂樹》完畢,緊接著是《蘋果香》,當演奏的曲目轉換成《我和我的祖國》的時候,在場的觀眾(zhong) 紛紛跟著一起哼唱。類似這樣的表演,已持續了6年多,哪裏有需要,這支樂(le) 隊就義(yi) 務去哪裏演出,他們(men) 用悠揚的琴聲向人們(men) 不斷傳(chuan) 遞美好與(yu) 希望。
樂(le) 隊隊長郭順民向記者介紹,他身後樣式精美、顏色各異又具有時代感的手風琴,都是伊寧市解放路街道六星街社區居民亞(ya) 曆山大·紮祖林捐出的收藏品。
亞(ya) 曆山大是俄羅斯族,他的父親(qin) 是一位手風琴工匠。從(cong) 10歲開始,他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手風琴演奏和修理。15歲起開始收藏手風琴,共收藏了來自27個(ge) 國家的800多架手風琴。
2018年,伊寧市政府投資320萬(wan) 元,建起一座1200平方米的手風琴珍藏館。亞(ya) 曆山大毅然捐出自家收藏的所有手風琴。同年,他受邀參加了幾次社區組織的文藝演出,發現當地群眾(zhong) 非常喜愛手風琴演奏。於(yu) 是,他邀來幾位老友,共同組建了一支民間樂(le) 隊。越來越多不同民族的手風琴愛好者紛紛加入,伊犁民族團結手風琴樂(le) 隊就此成立。他們(men) 當中,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23歲。
“六星街是我們(men) 伊寧市的曆史文化街區,這裏各族居民在一起生活,和諧而美好。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我們(men) 如同一家人一樣,彼此之間團結友愛,生活習(xi) 慣和文化相互影響,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亞(ya) 曆山大說,他深愛著新疆,捐出珍藏多年的手風琴也是全家人的共同意願,“人的生命有限,對手風琴的熱愛可以超越時間。在有限的生命裏,能把這份熱愛化作行動,把珍貴的藝術藏品獻給國家,非常值得。”
樂(le) 隊成立以來,每年義(yi) 務演出上百場。不管是普通人家的婚禮,還是社會(hui) 各界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隻要收到邀請,每個(ge) 人都主動展示最好的狀態。
66歲的畢拉裏·乎達拜爾地是維吾爾族,他自小愛好手風琴,退休以後加入樂(le) 隊。“參加手風琴樂(le) 隊讓我變得很充實。不管大小演出,大家都齊心協力,願把最大的熱情、最好的琴聲獻給觀眾(zhong) 。”畢拉裏笑著說。
“雖然語言不同,但是音樂(le) 架起了我們(men) 溝通的橋梁。每一場演出,我們(men) 都全力以赴。我很喜歡人們(men) 為(wei) 了一件事,心和心緊緊連在一起的感覺。”25歲的哈薩克族小夥(huo) 阿滿哈力·熱絲(si) 別爾得說,這些年來,他跟著樂(le) 隊的成員收獲很大:性格開朗了,眼界開闊了。他們(men) 的節目還登上了央視《民歌·中國》《黃金100秒》等節目,隊員海紮托拉還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稱號。
如今,這支樂(le) 隊已發展到19名隊員,他們(men) 中有退休教師、在職公務員、退休工人,也有剛畢業(ye) 的年輕人。每人都根據自己的時間排班,免費給來陳列館參觀的人義(yi) 務演出,哪裏有活動就奔赴哪裏。“樂(le) 隊共有13個(ge) 民族,不表演的時候,我們(men) 一起逛街、識譜、聊天,每周還一起聚會(hui) 。通過學習(xi) 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音樂(le) ,不斷提升自我。”馬衛軍(jun) 說,他已經學會(hui) 了好幾首維吾爾族歌曲,滿是成就感。
“我們(men) 用琴聲交流感情,用演出表達愛心,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手風琴,把家鄉(xiang) 的好故事和好聲音傳(chuan) 向全世界。”郭順民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