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致敬,共和國奮鬥者

發布時間: 2024-10-04 09:04:00 來源: 新華社

  金秋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5周年華誕。這一刻,奮鬥的榮耀與(yu) 激情交織,拚搏的精神與(yu) 夢想共鳴。

  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科研一線,在黨(dang) 的領導下,共和國的奮鬥者們(men) 勠力同心、開拓進取。他們(men) 的身影,定格成最美麗(li) 的風景,匯聚起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的磅礴力量。  

  時光的印記裏,見證精神傳(chuan) 承

  3日清晨7時5分,G96次高鐵列車迎著朝陽駛出鄭州站,向首都北京飛馳而去。

  提速!200公裏、300公裏、350公裏……駕駛室內(nei) ,全國勞模、國鐵鄭州局高鐵司機張毅全神貫注地望向前方。在他的操控下,“複興(xing) 號”一路風馳電掣,平穩而行。

  

  10月3日,國鐵鄭州局高鐵司機張毅駕駛著複興(xing) 號列車行駛在京廣鐵路線上(手機照片)。新華社發(許偉(wei) 攝)

  “每次出車都是考驗,每公裏行程都是責任。”張毅說。擔任列車司機30餘(yu) 年間,他安全行車累計400餘(yu) 萬(wan) 公裏。無數個(ge) 假期,他堅守崗位,用心守護每一次出行。

  “曆史長河波瀾壯闊,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創造了今天的中國”“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ti) 現,是鼓舞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在不同場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禮讚勞動創造。

  回望75年,勞動精神一脈相承,奮鬥腳步從(cong) 未停歇。

  “邊區工人”趙占魁,在高達上千攝氏度的熔爐前揮汗勞動,從(cong) 不叫苦叫累;大慶“鐵人”王進喜,立下“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金手天焊”高鳳林,先後為(wei) 160多發火箭焊接過“心髒”,攻克了300多項技術難題,成為(wei) 航天航空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國工匠”;“人民衛士”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在帕米爾高原守衛祖國邊境,在“生命禁區”為(wei) 巡邏隊指向帶路……

  他們(men) 普通而不平凡,見證中國人勇攀高峰的堅定誌向,折射出勞動者的精神品格。

  

  這是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xiang) 拍攝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2024年9月15日攝)。新華社發(姬文誌 攝)

  華北平原,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所在的工作空間裏,4個(ge) 屏幕分別顯示著全球衛星雲(yun) 圖、地麵觀測圖、數值模式預報圖、雷達觀測圖像。30多年間,這位“大國工匠”堅持做好“一件事”:仔細觀察屏幕上複雜的雲(yun) 圖,做好台風預報,降低人民生命財產(chan) 損失;

  西南地區,盧興(xing) 福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裏,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高達3米多。28年間,這位全國勞模努力鑽研專(zhuan) 業(ye) 技能,以實際行動守崗盡責。國慶假期,身為(wei) 南方電網貴陽供電局變電管理二所檢修一班副班長,他帶領工友,奔忙在變電檢修一線,“電”亮萬(wan) 家燈火……


10月3日,中建二局的建設者在位於(yu) 上海市中心的一處建築工地施工。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時代在變,奮鬥底色不變。

  “愛崗敬業(ye) 、爭(zheng) 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yu) 創新,淡泊名利、甘於(yu) 奉獻”的勞模精神,正是新時代奮鬥者的人生注腳。  

  歲月的旋律中,譜寫(xie) 奮進華章

  9月29日,人民大會(hui) 堂,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yi) 式上,“人民工匠”許振超走上了授勳台。從(cong) 一名普通碼頭工人成長為(wei) “學習(xi) 型、知識型、創新型”的當代產(chan) 業(ye) 工人傑出代表,“振超效率”享譽世界。

  “感謝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我一定不辱使命,帶出更多創新型的大國工匠。”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匯報,許振超語氣堅定。

  總書(shu) 記回應道:“好!我們(men) 這個(ge) 國家就是要大幹!”

  

  許振超(左二)和團隊成員在山東(dong) 港口青島港集裝箱碼頭研究傳(chuan) 統集裝箱橋吊的智能化升級方案(2024年9月2日攝)。新華社發(閆軍(jun) 攝)

  2022年4月27日,在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hui) 的賀信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75年來,一代代中國技術工人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在時代的洪流中匯聚起強國建設的堅實力量。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商用車開發院試製車間裏,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數控機床技能師時敬龍,用自己研發的刀具在一塊僅(jin) 5張紙厚度、材質脆若鉛筆芯的板材上“繡花”。

  “這是我們(men) 試製的第三代燃料電池雙極板,長度增加三分之一,厚度再降0.1毫米。瞄準‘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目標,精益求精是我們(men) 每時每刻的追求。”時敬龍說。

  潛心研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在河南省新鄉(xiang) 市獲嘉縣的田間地頭,“最美職工”、獲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土肥站站長王慶安躬身農(nong) 田30餘(yu) 年,是遠近聞名的“土專(zhuan) 家”。

  2006年至2023年,他連續主持實施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和化肥減量增效項目,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麵積1070.6萬(wan) 畝(mu) 次,主要糧食作物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共增產(chan) 糧食28.4萬(wan) 噸,總增收節支6.42億(yi) 元。

  紮紮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勞動。75年來,在新中國奮進的腳步裏,勞動和奮鬥是最強勁的脈動。

  

  李振聲院士在介紹河北海興(xing) 鹽堿地治理的前後對比照片(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李振聲耕耘田野70餘(yu) 年,隻為(wei) “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榮獲“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的張卓元將經濟理論創新紮根於(yu) 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晉藩年逾九旬,仍舉(ju) 著12倍的放大鏡潛心研究中國法製史;獲得“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趙忠賢以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半個(ge) 世紀聚焦超導研究……

  

  張晉藩教授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澱校區圖書(shu) 館薊門法史書(shu) 苑(2024年9月13日攝)。新華社發(盧雲(yun) 開 攝)

  “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學習(xi) 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練就真本領,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專(zhuan) 一行,做到敬業(ye) 勤業(ye) 精業(ye) ,努力成為(wei) 善於(yu) 幹事創業(ye) 的崗位能手、行家裏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為(wei) 新時代勞動者指明了奮進方向。

  

  趙忠賢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懸浮現象(2017年1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時代的腳步中,夢想揚帆起航

  咣!咣!國慶假期,中國一重水壓機鍛造廠車間內(nei) ,火花飛濺,鍛壓聲不絕,水壓機把一個(ge) 個(ge) 燙得發紅的鋼錠塑成各類鍛件。

  “國慶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勉勵我們(men) 要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假期裏,我們(men) 要用奮鬥向祖國獻禮。”全國勞模、該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身著厚重防護服,全身已被汗水浸濕。

  夢想為(wei) 舟,奮鬥作槳;征途漫漫,唯有奮鬥。

  “75年來,我國發展取得偉(wei) 大曆史性成就。現在,全黨(dang) 全國人民正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men) 要更加團結、更加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幹,創造新的更大輝煌。”日前在甘肅蘭(lan) 州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出堅定有力的動員令。

  放眼神州,萬(wan) 千勞動者胸懷強國之誌、錘煉強國之技、勇建強國之功,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拚搏奮進。


10月3日,中建五局的建設者在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項目建設現場施工。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齊魯大地上,我國最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建設穩步向前推進。

  國慶假期,“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員”、中鐵十四局項目部工區經理褚良智盯守一線,緊張協調隧道箱涵的生產(chan) 和質量把控工作。“穿黃隧道是萬(wan) 裏黃河之下首條采用單洞雙層設計的隧道,采用直徑達17.5米的‘山河號’盾構機開挖,這種特大斷麵對隧道的施工建造、管片預製及成型質量控製、安全下穿懸河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10月2日,中鐵十四局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工區經理褚良智在測量鋼模平整度。新華社發(趙榮發 攝)

  這名成長於(yu) 多個(ge) 國家級重點工程一線的“90後”有一個(ge) 夢想,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好這一重大工程,為(wei) 建設高品質隧道注入青春力量。

  有夢的人生才精彩,奮鬥的時光最美麗(li) 。

  從(cong) 生物特征識別、智能視頻分析到語音識別與(yu) 合成、自然語言理解,再到AI大模型……“大國工匠”、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彭菲向著算法的極限不斷發起挑戰。

  曆時十多年研發出能夠解決(jue) 高飽水病害的工藝,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吳順清頻繁奔波在考古現場。“做好文物保護,靠眼、靠手,更靠一顆熱愛之心。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文物的真容。”這是一名匠人的夢想。

  

  10月2日,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麻河口鎮蔡家鋪村村民開展水稻機械收割作業(ye)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奮鬥新時代,為(wei) 人民的生活更幸福;奮進新征程,讓明天的中國更美好!

  每一個(ge) 追夢者的身姿,都將鐫刻在曆史的畫卷上。每一滴奔跑中流下的汗水,都將澆灌出閃耀的未來。  

  文字記者:樊曦、黃垚、周圓、丁怡全、張玥

  視頻記者:羅林嵐、劉勤兵、李帥、劉潤芝、宿傳(chuan) 義(yi) 、龐元元、彭菁

  海報設計:薑子涵

  統籌:朱舜、劉心惠、林革、郭昱、周詠緡、趙露露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