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成立70年來接續奮鬥、維穩戍邊——
弘揚兵團精神 忠誠履行使命(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砥礪奮進七十載)
今年,是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
70年櫛風沐雨,艱苦創業(ye) 。風頭水尾、沙漠邊緣、邊境沿線、茫茫戈壁……70年來,本著“不與(yu) 民爭(zheng) 利、不與(yu) 民爭(zheng) 水、不與(yu) 民爭(zheng) 地”的原則,兵團沿著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邊境線,安營紮寨,屯墾戍邊。
70年春華秋實,成就輝煌。沙漠披綠衣、荒野變良田、戈壁建城市……在兵團管理的14個(ge) 師,建成12個(ge) 自治區直轄縣級市、6個(ge) 國家級開發區、65個(ge) 建製鎮。70年來,兵團年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億(yi) 元出頭增長到近3700億(yi) 元,糧食年產(chan) 量從(cong) 7萬(wan) 噸增長到400萬(wan) 噸。
“把祖國的新疆建設得越來越美好”“我也一直關(guan) 心新疆的建設和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深情牽掛這片熱土。
2014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考察時,圍繞兵團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等問題同兵團幹部職工座談交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壯大兵團綜合實力,提高維穩戍邊能力,促進兵地融合發展,全麵深化兵團改革,建設高素質兵團隊伍。”
2022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疆考察時,來到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jun) 墾博物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為(wei) 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hui) 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ye) 、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兵團幹部職工忠實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取得新成就、展現新風貌。
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又一項大豆高產(chan) 紀錄在兵團誕生。
“百畝(mu) 方實打實收22.55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439.17公斤;千畝(mu) 方實打實收163.98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400.05公斤。”9月19日,在兵團八師一四七團,經過多部門專(zhuan) 家反複測算核對,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新安介紹,“兵團春大豆百畝(mu) 方和千畝(mu) 方單產(chan) 雙雙創下紀錄。”
2023年,兵團糧食增產(chan) 18.12億(yi) 斤,貢獻了全國糧食總產(chan) 增量的約1/10,糧食畝(mu) 均單產(chan) 589.3公斤。
農(nong) 業(ye) ,是兵團的基礎產(chan) 業(ye) 和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兵團農(nong) 業(ye) 機械化程度高,農(nong) 業(ye) 規模化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chan) 等方麵優(you) 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兵團發揮組織化規模化優(you) 勢,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填補國內(nei) 農(nong) 業(ye) 領域多項空白。
——創新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建成全國最大的節水灌溉基地。如今,該技術在我國約1.3億(yi) 畝(mu) 地應用,並輸出到18個(ge) 國家和地區。
——創新糧棉等作物“幹播濕出”栽培技術,為(wei) 鹽堿地治理提供了實踐路徑和技術支撐。目前,在新疆推廣3300餘(yu) 萬(wan) 畝(mu) ,年節水約50億(yi) 立方米。
——創新庫爾勒香梨無人機授粉技術,作業(ye) 時效為(wei) 人工授粉的40倍。
兵團優(you) 化集成六項精準農(nong) 業(ye) 技術和十大主體(ti) 技術,構建了一套成熟的高產(chan) 技術體(ti) 係,在新疆大規模推廣應用。
截至2023年,兵團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592萬(wan) 畝(mu) ,較2019年增加703萬(wan) 畝(mu) ,占穩定耕地麵積的比例達71.7%;農(nong) 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8%,棉花全程機械化率98.6%;主要農(nong) 作物水肥一體(ti) 化技術應用基本實現全覆蓋,化肥利用率、殘膜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全國領先。
因地製宜發展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壯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眼下正值新疆采棉季。如今到新疆采棉的務工人員少了,“采棉專(zhuan) 列”已成曆史;出新疆采棉的機械多了,“兵團造”采棉機暢銷20多個(ge) 省份,還銷往國際市場。
“我們(men) 攻克國產(chan) 采棉機‘卡脖子’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93%的零部件實現國產(chan) 化。”在五家渠市,新疆天鵝現代農(nong) 業(ye) 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寧介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落實好黨(dang) 中央支持兵團發展的政策,發揮兵團優(you) 勢,強化農(nong) 業(ye) 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製宜發展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壯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促進農(nong) 牧業(ye) 綠色高效發展。
近年來,兵團智慧農(nong) 業(ye) 亮點紛呈,智能工廠不斷湧現,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在圖木舒克市,新疆國農(nong)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人工環境智慧牧草工廠內(nei) ,牧草無需用土固定,根部定時噴灑水霧,工廠化種植,智能化生產(chan) 。在北新路橋集團禾潤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遠程指揮施工情況,取代了“肩挑手扛”的傳(chuan) 統作業(ye) 方式。
科技賦能,讓鹽堿荒漠變“風光”寶地。新星市三塘湖風電基地哈密宣力紅星風電場裏,風電葉片悠悠旋轉,每年向華中地區送電約7.2億(yi) 千瓦時;在柳樹泉農(nong) 場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光伏麵板匯成藍色海洋,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將電能直送鄭州;在新星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疆新星雙瑞風電葉片有限公司車間內(nei) ,一張張百米長的風電葉片灌注成型,銷往本地及周邊省份。
立足稟賦優(you) 勢,兵團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圍繞7大主導產(chan) 業(ye) 、21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兵團積極推進產(chan) 業(ye) 創新平台建設,成立鋁基、碳基、新能源、乳製品等9家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和1家兵團農(nong) 機裝備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目前,兵團已培養(yang) 184家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13家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今年1至7月,兵團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9%、16.4%、24.5%。
建設一個(ge) 美好幸福家園,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nong) 場,老舊小區煥然一新,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口袋公園”。“農(nong) 場變漂亮了,我沒事就和老夥(huo) 伴們(men) 出來遛彎。”62歲的居民李春亮說。
芳草湖農(nong) 場有20多個(ge) 保障房小區,建設時間早,出現路麵老化、缺少停車規劃和休閑設施等問題。農(nong) 場副政委曹森林介紹,近年來農(nong) 場將大部分收入拿出來,用於(yu) 保障和改善民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兵團的建設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men) 最初建兵團是為(wei) 什麽(me) ?保家衛國,屯墾建設。要深化兵地融合,建設一個(ge) 美好幸福家園,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走在兵團二師三十四團生態保護區,“綠毯”一望無際——草本植物、灌木、半灌木更替生長,幾乎看不見下邊的草方格。護林員尚新嶺介紹:“草方格紮下後,沙丘就會(hui) 被鎖住,到第二年草開始長起來,第三年草方格就看不見了。”
這裏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魯克塔格沙漠中間地帶,曾經風沙肆虐。“我們(men) 一年接著一年幹,平均每年栽種胡楊、梭梭、沙棗樹2000餘(yu) 畝(mu)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三十四團農(nong) 業(ye) 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羅劍洪說,其中有超過3萬(wan) 畝(mu) 經濟作物,累計帶動2500餘(yu) 人就業(ye) ,年人均增收1.5萬(wan) 餘(yu) 元。
綠進沙退。昔日的荒漠戈壁上,如今兵團森林蓄積量達2906萬(wan)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超過15%,80%以上的團場實現林網化;兵團管理的城市,綠地率由28.3%提高至38.5%。
新時代新征程,兵團幹部職工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忠誠履行職責使命,踔厲奮發、砥礪前行,錨定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正在建設美麗(li) 新疆、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