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聲牛角號、一曲銅鼓樂(le) 、一杯糯米酒,古村的神秘麵紗緩緩揭開——這裏是貴州黔南荔波縣瑤山鄉(xiang) 瑤山村。瑤山村於(yu) 2022年由拉片村和姑類村合並而來,其中拉片村一、二組於(yu) 2016年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青山相依,瑤歌相伴,如今的瑤山村風光秀麗(li) ,迸發出更加充沛的發展活力。
——編 者
距離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景區不遠處,有一條嶄新的旅遊公路,沿著柏油路行駛約15分鍾,便到了瑤山村。
記者順著一條曲折的石板路前行,不多時就看到一道低矮的土牆門,兩(liang) 側(ce) 爬滿藤蔓;繼續深入,伴著牛角號聲,第二道門映入眼簾,這是瑤寨的防禦門,過去用來保衛家園,現在用來歡迎八方賓客;行至寨前,第三道門似乎早已等候多時,身著瑤族服飾的村民們(men) ,踩著鼓點列隊歌唱,再倒一碗醇香攔門酒,讓客人一飲而盡,這是瑤寨隆重的歡迎儀(yi) 式。
禾倉(cang) 土牆 修舊如舊
進入瑤山村,沿著石板路漫步,土牆麵、茅草頂、花格窗,風格統一的民居在綠樹掩映下錯落有致,在嘰嘰喳喳的鳥鳴聲中,村裏不時飄出嫋嫋炊煙。
“我們(men) 接手時,三道寨門沒有實物,隻存在於(yu) 老一輩村民的記憶裏。後來我們(men) 開展走訪調研,梳理老人們(men) 的口頭講述,才弄清寨門是瑤族文化的重要標誌,決(jue) 定最大程度修建還原。”瑤山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白華盛介紹,不僅(jin) 是寨門,為(wei) 了厘清瑤族文化脈絡,保護傳(chuan) 承瑤族文化,開發團隊查資料、請專(zhuan) 家、尋古跡,以“民間出思想,專(zhuan) 家出藍圖,工匠出作品”的方式,尋求瑤山村保護與(yu) 發展的平衡。
“瑤族最初的房屋多是人字房,用杉木支撐屋架,屋頂蓋有茅草。”村民王小業(ye) 是瑤族人,聽聞古寨要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業(ye) ,同不少村民一樣,內(nei) 心也直打鼓,擔心破壞村落風貌,影響日常生活。為(wei) 了打消村民的疑慮與(yu) 擔憂,荔波縣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聯合縣文旅局先從(cong) 保護工作入手,對村中代表瑤族建築工藝的糧倉(cang) 下大力氣修繕。
糧倉(cang) 也叫禾倉(cang) ,外觀像圓錐,倉(cang) 頂蓋著茅草,用四根木柱支撐,木柱與(yu) 禾倉(cang) 的連接處用瓦罐隔開。家家戶戶的禾倉(cang) 在綠水青山間矗立,成為(wei) 古寨的一道風景。
“禾倉(cang) 一般由木柱、茅草、竹子搭建,能通風防潮,但防朽能力不足,需要定期維護。”荔波縣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局長莫貴學介紹,為(wei) 做好保護工作,當地政府組織專(zhuan) 家到瑤山古寨調研,在詳細記錄村民口述基礎上,結合實物製作設計圖,再找專(zhuan) 業(ye) 建築工匠前來修繕、修建。
除了保護禾倉(cang) 建築,村民居住的土牆房也被逐一修繕,古寨還建起以銅鼓元素為(wei) 代表的中央廣場。對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通過實施改善性風貌搶救,替換屋麵、立麵材料等,確保村落風貌統一。
近年來,荔波縣以傳(chuan) 統村落保護為(wei) 基礎,瑤族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底色,用文旅融合提質,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助力,成功衝(chong) 破發展瓶頸。2019年,瑤山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6億(yi) 元,分兩(liang) 期工程對村落重要景點進行提質升級。“近年來,景區每年營收超千萬(wan) 元,其中門票收入的20%用於(yu) 村民分紅,再加上公司解決(jue) 就業(ye) 、購買(mai) 服務等,村集體(ti) 年收入超300萬(wan) 元,既讓村民吃上‘旅遊飯’,又能調動保護傳(chuan) 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白華盛說。
常態展示 釋放潛能
夜幕降臨(lin) ,瑤山古寨的廣場上,火把如龍,鼓聲鏗鏘。王小業(ye) 同其他村民一起,早早搭起數十米長的鼓架,20多麵銅鼓依次懸掛其上。隨著主鼓手在場地中央敲打銅鼓,鼓手們(men) 彎腰站在銅鼓側(ce) 麵,左手握鼓槌,敲擊鼓麵,右手執竹竿,輕打鼓身。右後方有人用木製的風筒接音,按一定的節奏前後晃動,使銅鼓產(chan) 生低沉的共鳴,在山中回蕩,其他村民踩著鼓點翩翩起舞。這是瑤族傳(chuan) 統舞蹈銅鼓舞,也是古寨的熱門演出項目。
銅鼓舞場麵宏大,節奏感強,常在重要節慶時演出。文化資源是村落的不可再生資源,留住文化根脈,就要處理好保護與(yu) 發展的關(guan) 係,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9年,為(wei) 豐(feng) 富文藝演出,瑤山古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結合前期摸排調研,籌劃組建若幹表演隊伍,帶動民族文化傳(chuan) 承,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當演員一個(ge) 月收入三四千元。”2019年,王小業(ye) 和其他20多名村民一起,當起瑤族銅鼓舞演員。他們(men) 一般每天演出兩(liang) 場,到了旅遊旺季,在增加演出場次的同時還能獲得一定提成,大夥(huo) 兒(er) 的積極性被逐漸調動起來。“鎮裏還引進公司發展蔬菜、中藥材等產(chan) 業(y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獲得土地流轉費,這樣既增加村民收入,又能保護耕地。”王小業(ye) 說。
“瑤山村的發展模式,保護是內(nei) 核,傳(chuan) 承是根本。通過呈現一個(ge) 真實的瑤寨,延續原汁原味的生活,讓遊客對瑤族文化有最真切的感受。”令荔波縣文旅局副局長覃曉康欣喜的是,伴隨對古寨文化資源的挖掘與(yu) 梳理,銅鼓、陀螺等一係列瑤族文化擁有常態化展示、創新性表達,寨子的人氣也越來越旺。2023年,瑤山古寨累計接待遊客38萬(wan) 人次。目前古寨還推出沉浸式演出、非遺研學、非遺工坊等新內(nei) 容,進一步釋放旅遊潛能。
多元體(ti) 驗 文旅融合
睡竹床,坐竹椅,背竹簍,搖竹扇……在瑤山古寨,不少日常生活用具是用竹子製作,由此延伸的竹編技藝,在一飯一蔬間綿延傳(chuan) 承。2020年初,36歲的村民姚優(you) 鳳在家門口創辦非遺竹編工坊,將竹製品打造成工藝品。
“編一張涼席,需要一根3米長的竹子,兩(liang) 個(ge) 人加工5天,能賣500元;要是製作一幅竹編畫,隻用一節竹子,一個(ge) 人加工一天,保底200元,越精美越值錢。”為(wei) 做好竹編工藝品,創業(ye) 初期,姚優(you) 鳳多次外出調研,學習(xi) 相關(guan) 設計理念和製作技藝,再結合自身實際找準發力方向,“工坊必須依靠古寨,古寨客流就是廣闊市場,還要發動村民一起做,畢竟是純手工技能,單打獨鬥做不成規模。”近幾年,姚優(you) 鳳陸續培訓200餘(yu) 名村民,生產(chan) 的竹編工藝品逐漸豐(feng) 富,包括水杯、茶具、燈罩以及其他裝飾品,目前超過100種。
在瑤山古寨的粘膏染工坊,小學三年級學生王昱手拿畫刀,蘸著汁液,一筆一畫間,精細繁雜的線條躍然布上。最近,他與(yu) 同學一起來到古寨,感受瑤族傳(chuan) 統文化。
“粘膏染所用的粘膏來自粘膏樹分泌的樹脂,經過工藝處理成防染劑。畫出紋樣後,利用植物染液染色,得到的就是粘膏畫,這是製作瑤族服飾必不可少的步驟。”粘膏染工坊負責人莫燕子介紹,粘膏樹主要生長在瑤族群眾(zhong) 生活的地方,能夠就地取材,除了製作服飾,如今還能做成玩偶、箱包等,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有了密切結合。
如今,粘膏染工坊平均一年開展30餘(yu) 期研學活動,每年收入超30萬(wan) 元。與(yu) 此同時,為(wei) 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提升服務質量,結合自然人文、民族文化等要素,瑤山古寨先後建起瑤陶、陀螺、竹編、粘膏染等工坊,開辟小七孔景區—瑤山古寨等精品旅遊線路,助推當地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夜幕降臨(lin) ,古寨的廣場上,一場展現瑤族文化的實景演出《瑤山·瑤人》拉開序幕。將近兩(liang) 個(ge) 小時的時間裏,民族舞蹈、地方山歌等特色節目逐一呈現,盡情展現瑤族群眾(zhong) 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