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會(hui) 來了位女當家。”近期,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璿成為(wei) 有103年曆史的香港潮州商會(hui) 首位女會(hui) 長的消息公布後,有香港媒體(ti) 如是評價(jia) 。日前,當被問及如何看待“首位女會(hui) 長”的稱呼時,高佩璿微笑著對中新社記者說:“女會(hui) 長首先是會(hui) 長,她和男會(hui) 長的責任是一樣的。外界總覺得我們(men) 潮州人重男輕女,但在潮州商會(hui) 沒有這回事。”
1975年,高佩璿隨家人從(cong) 家鄉(xiang) 廣東(dong) 汕頭來香港打拚,投身紡織和絲(si) 綢行業(ye) 。1979年,高佩璿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次年,乘著改革開放東(dong) 風,她回到汕頭,投資建設來料加工服裝廠,把進出口業(ye) 務做到全國各地,開啟她將香港經驗帶回中國內(nei) 地,促進兩(liang) 地共同發展的人生曆程。
日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州商會(hui) 新任會(hui) 長高佩璿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中新社記者 李誌華 攝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內(nei) 地經濟迅猛成長,高佩璿的生意觸角向北拓展。1993年冬天,她來到遼寧沈陽,看到許多服裝商販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露天經營,十分辛苦,於(yu) 是決(jue) 心興(xing) 建五愛市場服裝城。現在,五愛市場已成為(wei) 東(dong) 北地區極具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樞紐性服裝批發市場,高佩璿也在當地擁有了“五愛小姐”的外號。
談起這個(ge) 外號的來由,高佩璿的回憶閘門打開,像說起和家人的故事。五愛市場剛開張時,商戶們(men) 不理解她從(cong) 南方帶來的經商理念和做法,她就邀請香港理工大學、遼寧大學的專(zhuan) 家來講課,開闊大家的眼界和思路。當時沈陽服裝個(ge) 體(ti) 戶習(xi) 慣用現金交易,每天一大包錢背來背去,高佩璿看到其中的不便和風險,將銀行引進市場,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那幾年,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沈陽,商家們(men) 看到我在五愛市場,就很安心。應該說,這個(ge) 外號是我和當地老百姓感情的見證。”
五愛市場走上正軌,高佩璿又在東(dong) 北開拓了新的事業(ye) ——搶救滿族文化。2009年,時任黑龍江省政協委員的高佩璿,偶然了解到黑龍江有一批60餘(yu) 噸的滿語文化史料尚待整理研究,而當地掌握滿語的人才較少。高佩璿覺得自己應該為(wei) 這批史料做點什麽(me) ,她回港向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請教,年過九旬的饒老隻對她說了兩(liang) 個(ge) 字:“搶救!”
“我問饒老為(wei) 什麽(me) ?他伸出手掌說,漢滿蒙回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滿文化丟(diu) 失了,就會(hui) 像五個(ge) 手指缺了一根。”在饒老的指導下,高佩璿促成黑龍江大學和香港大學合作承擔滿族文化搶救開發研究項目,並出資500萬(wan) 元人民幣資助研究。十幾年間,項目培養(yang) 了100多位學生,形成了兩(liang) 期研究成果,對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圖為(wei)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潮州商會(hui) 新任會(hui) 長高佩璿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商會(hui) 曆史。中新社記者 李誌華 攝
回顧四十多年商海沉浮,高佩璿對香港潮州商會(hui) 給予的幫助銘感於(yu) 心。“通過商會(hui) ,我結識了許多海內(nei) 外有影響力的潮籍企業(ye) 家和社團領袖,這讓我在事業(ye) 發展和社會(hui) 公益方麵都受益良多。”高佩璿強調,特別是在支持與(yu) 內(nei) 地合作方麵,商會(hui) 幫助她促成了香港與(yu) 黑龍江省、遼寧省的多項經貿合作。
展望任期內(nei) 的會(hui) 務重點,高佩璿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決(jue) 定,對香港潮州商會(hui) 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中繼續發揮好自身作用提供了方向,未來將做好特區政府和會(hui) 員之間的橋梁,鼓勵會(hui) 員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扮演好商會(hui) 在內(nei) 地、香港及海外工商界中的“超級聯係人”“超級增值人”角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