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豐(feng) 富多彩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讓這座城市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執法檢查組在新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執法檢查。來到吐魯番,坎兒(er) 井流水汩汩,訴說著各族群眾(zhong) 的智慧。坎兒(er) 井是水利工程,是文物,還孕育了獨特的非遺技藝——2014年,坎兒(er) 井開鑿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中的“非物質”?一位檢查組成員的回答發人深省:非遺是一個(ge) 整體(ti) 性的文化概念,代表了一種文化生態。非遺中的“非物質”並不是說與(yu) 物質無關(guan) ,多數非遺以物質為(wei) 依托,通過物質的媒介或載體(ti) 反映其精神、價(jia) 值、意義(yi) 。
隨後的行程中,檢查組對《瑪納斯》、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柯爾克孜族刺繡、俄羅斯族巴揚藝術等非遺項目的保護情況進行詳細詢問,與(yu)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深入交流,聽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實施的意見建議。
碰撞交流中,一個(ge) 觀點逐漸清晰:非遺保護工作中,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非遺的物質認同,透過“物質”看“非遺”,而不可偏廢一端。
透過“物質”看“非遺”,就要保護好與(yu) 非遺傳(chuan) 承發展相關(guan) 的工具、實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於(yu) 2011年公布施行,其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chuan) 並視為(wei) 其文化遺產(chan) 組成部分的各種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yu) 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guan) 的實物和場所。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建立在一定物質形態基礎之上。許多民間藝術、生產(chan) 技藝、民俗活動等非遺項目,都是依附於(yu) 一定物質而存在的,實際保護工作實踐中兩(liang) 者又是交織在一起的。正是對坎兒(er) 井的保護與(yu) 修複,才有了開鑿技藝的非遺傳(chuan) 承。正如一位村民所說,坎兒(er) 井修到哪裏,哪裏就是綠洲,哪裏就有文化傳(chuan) 承。
透過“物質”看“非遺”,就要重視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培養(yang)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關(guan) 鍵在人。檢查中了解到,不少非遺技藝、工序沒有文字記錄,有賴於(yu) 師徒之間的口傳(chuan) 心授、長期實踐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擴大傳(chuan) 承人群,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傳(chuan) 承人素養(yang) ,才能讓非遺在傳(chuan) 承中延續曆史文脈,在當代生活中愈加枝繁葉茂。古琴藝術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非遺名片”,其傳(chuan) 承一度瀕危。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會(hui) 彈古琴的人還不到200個(ge) 。自2003年列入世界非遺名錄以來,古琴藝術得到大力推廣,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通過演出、講座等形式培育“粉絲(si) 群”,目前彈古琴學古琴的人數已達百萬(wan) 級。
透過“物質”看“非遺”,還要把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在喀什香妃園,檢查組看到,一些演藝、體(ti) 驗的旅遊項目中融入了饢製作技藝、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等非遺元素,吸引了許多遊客互動參與(yu) 。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注重加強非遺與(yu) 其他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通過“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模式,拓寬非遺傳(chuan) 承的渠道,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成為(wei) 非遺保護的重要力量。
自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施行以來,比較健全的保護體(ti) 係已逐步形成,相關(guan) 部門法定責任落實、配套法規製度體(ti) 係建設等都有了保障。一些地方將非遺連同其附著的物質空間、文化場合和話語氛圍更好地協同保護起來,著手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今,修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立法規劃,期待通過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推動非遺法律製度體(ti) 係健全完善,更好地守護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璀璨瑰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