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文旅市場活力迸發,折射出旺盛的文化需求,也照見文化和旅遊的高質量發展。神州大地,節慶氛圍濃厚,奮進精神勃發。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旅遊強國,各地推出優(you) 秀文化產(chan) 品、優(you) 質旅遊產(chan) 品,人們(men) 在文旅發展中豐(feng) 富文化生活、在時代氣韻裏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在技術賦能中推動文旅融合。激發文旅市場活力,既要強化景區的硬件設施建設,也要注重技術賦能,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創造更多新業(ye) 態、新場景、新模式,激蕩文旅消費的源頭活水。各地結合文旅市場的消費需求,持續提升傳(chuan) 統業(ye) 態、培育新業(ye) 態、新場景,推動“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跟著非遺去旅行”的升級迭代,吸引更多人打卡旅遊。許多人走進鄉(xiang) 村社區,在鄉(xiang) 村旅遊節、音樂(le) 會(hui) 、藝術展等活動中擁抱自然、尋味鄉(xiang) 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人們(men) 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近年來,各地借助數字技術,大力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加快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和遊客體(ti) 驗。尤其是依托數智技術打造的沉浸式、體(ti) 驗式、互動式旅遊新業(ye) 態,持續助力景區“出圈”。國慶大假之後,各地要持續強化技術賦能,推動文旅融合,為(wei) 文旅市場再添“一把火”。
在賡續傳(chuan) 承中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各地廣泛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非遺傳(chuan) 承實踐活動,展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cong) 多地開展的非遺聯展,到非遺交流展、專(zhuan) 場演出等活動,再到為(wei) 遊客提供沉浸式文化體(ti) 驗等,各地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營造了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從(cong) “打卡”北京中軸線、在行走中感受北京城市特色與(yu) 文化底蘊,到漫步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宸橋,再到橋西岸的“大運河新三館”以信息化手段全景展現運河前世今生,隨著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紮實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家底不斷夯實,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生活空間不斷拓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在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各地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曆史文化街區接連推出新穎活動、特色文創,讓遊客充分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在日常工作與(yu) 生活中,各地各部門要更加重視文化根脈的傳(chuan) 承,持續弘揚傳(chuan) 統文化。
在優(you) 化服務中注重優(you) 質供給。麵對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各地各部門要主動作為(wei) ,用好用活本地的文化資源稟賦,通過持續創新,為(wei) 遊客提供更多優(you) 質的文旅產(chan) 品。國慶假期,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提升質量、加大供給,廣大群眾(zhong) 到圖書(shu) 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文化場所學習(xi) 充電、放鬆身心。從(cong) “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到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舉(ju) 行,再到孔子博物館開展的24場主題研學課程等,各地結合實際推出了更多的高質量文旅產(chan) 品和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帶給了遊客更直觀深刻的體(ti) 驗與(yu) 感受。近年來,我國更加重視群眾(zhong)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公共圖書(shu) 館超3300個(ge) ,文化館、博物館超1萬(wan) 家,建成近4萬(wan) 個(ge) 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廣大群眾(zhong) 得以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