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工業(ye) 和信息化部
製圖:張丹峰
山東(dong)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船塢內(nei) 一派繁忙。生產(chan) 線上,工人手持焊槍,屏息凝神焊接鋼板。
“我們(men) 手持訂單已經排到2028年,工期緊、任務重,得馬不停蹄生產(chan) 。”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企劃部副部長陳誌華說。
如今雖排期滿滿,但企業(ye) 曾經曆過一段陣痛期。
過去很長時間裏,國際航運業(ye) 主要燃料是柴油,公司以前建造的船型也以柴油為(wei) 燃料。但近年來,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國際航運業(ye) 對船舶排放指標的限製日趨嚴(yan) 格。“現在,不建造清潔能源船型就很難拿到國際船東(dong) 的訂單。”陳誌華說。
市場提出新需求,企業(ye) 轉型勢在必行。
“液化天然氣是當前經濟和技術條件下相對最安全、減排效果較好的船舶燃料。”北海造船設計團隊負責人李忠剛說,分類研究後,團隊選定液化天然氣燃料船舶作為(wei) 首批推出的低碳替代燃料船型,並選擇了市場需求量大的21萬(wan) 噸散貨船作為(wei) 突破口,這是全球散貨船的主力船型。
設計過程中,控製蒸發氣、保證船用液化天然氣燃料罐不超壓是個(ge) 難題。用鍋爐燃燒多餘(yu) 蒸發氣,不僅(jin) 增加能耗與(yu) 排放,還會(hui) 提高船舶使用成本;但用雙燃料發電機組消耗蒸發氣,效率又太低。
麵對技術瓶頸,研發團隊自主開發仿真係統。2021年初,經過上百次仿真計算與(yu) 多輪水池模型試驗,北海造船終於(yu) 解決(jue) 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21萬(wan) 噸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散貨船。
外國船東(dong) 聞訊而來,看過設計方案後,一連訂購3艘。但在實際建造中,兩(liang) 個(ge) 3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儲(chu) 罐的安裝又遇到困難。
船舶出塢前,儲(chu) 罐要通過龍門吊,安裝在主甲板首尾的兩(liang) 個(ge) 鞍座上。儲(chu) 罐上的兩(liang) 圈墊木,必須與(yu) 鞍座凹槽精準對接。僅(jin) 通過龍門吊進行控製,難度很大。該船型項目經理許凱帶領團隊製定模擬吊裝方案,測量三維數據進行匹配性分析。工人又在儲(chu) 罐四角巧妙掛置手拉葫蘆,配合吊車精準控製。80餘(yu) 人的施工團隊在24小時內(nei) 攻克難關(guan) ,完成儲(chu) 罐的吊裝。
終於(yu) ,北海造船建造的首艘21萬(wan) 噸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散貨船如期離開碼頭,駛向深海。相比使用傳(chuan) 統燃料的運輸船,該船日油耗降低1.9噸,船舶氮氧化物排放降低25%以上,一氧化碳排放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約20%,硫氧化物接近零排放……船舶運行的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當前,北海造船手持合同總額354.38億(yi) 元、訂單64艘,其中21萬(wan) 噸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散貨船7艘,包括氨燃料、甲醇燃料在內(nei) 的新能源綠色環保船型手持訂單占比高達87.5%。
訂單紛至遝來,北海造船生產(chan) 製造有底氣。海西灣聚集了一批船舶海工製造及各類配套企業(ye) ,集群式發展支撐起這裏每年668萬(wan) 載重噸造船、200餘(yu) 艘修船和50萬(wan) 噸海洋工程鋼材加工的能力。
產(chan) 業(ye) 鏈上,中船發動機、海西重工等企業(ye) 相繼來到海西灣船舶海工產(chan) 業(ye) 基地投資建廠,中船發動機采購海西重工生產(chan) 的發動機曲軸後,為(wei) 北海造船提供船舶發動機。上下遊企業(ye) 密切配合,船舶發動機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
如今,承接氨燃料動力大型散貨船訂單,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投入新課題研究,協同攻關(guan) 氨燃料發動機的研發生產(chan) 。作為(wei) 極具潛力的零碳清潔能源,氨在燃燒過程中不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造船基地又有了新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