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中國與(yu) 俄羅斯》雜誌社社長奧列格·別列日內(nei) 赫全程直播“古蜀3000年”,並與(yu) 遠在俄羅斯的網友實時互動;在成都都江堰景區,《發展中的摩爾多瓦》編輯阿納托利·卡丘克感慨:“中國人善於(yu) 思考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重視順應自然、保護環境。”
近期,參加2024“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的歐亞(ya) 媒體(ti) 考察團走進四川,感受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中國實踐。
金沙遺址擦亮文旅品牌
石虎、大金麵具、十節青玉琮、太陽神鳥金飾……漫步玉石路,穿行烏(wu) 木林,歐亞(ya) 媒體(ti) 考察團成員們(men) 與(yu) 穿越千年時光的文物麵對麵,感受文化遺產(chan) 與(yu) 現代城市共生共融的獨特魅力。“古蜀人是如何冶煉青銅器的?這太神奇了。”瑞典“新聞之聲”總編輯托比昂·奧洛夫·薩瑟·薩瑟森第一次參觀金沙遺址,金屬冶煉技術令他印象深刻。
金沙遺址作為(wei) 古蜀文明的代表之一,自2001年被發現以來,向世人展示了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古蜀文明的繁榮與(yu) 輝煌。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又一證明古蜀文明在中國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考古發現。
這樣一顆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明珠,如何煥發新的時代光彩?“金沙遺址博物館堅持遺址與(yu) 城市共生,傳(chuan) 統與(yu) 未來共融,探索出一條文化遺址保護與(yu) 城市發展結合的創新之路。”金沙遺址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自2007年對外開放以來,通過多元跨界合作,博物館開展了“金沙太陽節”“夜遊金沙”等活動,助力擦亮成都文旅品牌。
創辦15年的“金沙太陽節”,入選“2023全國文化遺產(chan) 旅遊案例宣傳(chuan) 展示活動”。將傳(chuan) 統的靜態文物展示與(yu) 燈藝、花藝和演藝等形式結合,這個(ge) 持續20天的年度活動吸引約50萬(wan) 人次觀眾(zhong) ,年收入1000餘(yu) 萬(wan) 元,取得社會(hui) 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放大了遺址博物館的文旅示範功能、國際文化交流功能、城市形象宣傳(chuan) 功能。
同時,金沙遺址博物館注重學術研究和交流合作。“近3年,我們(men) 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7項,出版學術專(zhuan) 著15部,發表專(zhuan) 業(ye) 論文110餘(yu) 篇。其中,《金沙遺址:祭祀區發掘報告》入選‘2022年度全國文化遺產(chan) 十佳圖書(shu) ’。”金沙遺址博物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在三星堆遺址聯合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推動下,兩(liang) 館攜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羅馬,中國香港等地舉(ju) 辦古蜀文物精品巡回展覽,並拓展出數字文物展、彩燈藝術展、花卉藝術展等多種展示形式。此外,博物館還與(yu) 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地的10餘(yu) 家知名博物館與(yu) 學術機構簽訂合作共建協議,以古代文明研究、交流展覽、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切入點,開展長期深入的合作,積極拓展“朋友圈”。
千年古堰依然保持青春
往金沙遺址的西北方向驅車1個(ge) 多小時,就來到古蜀文化的代表之一——都江堰。跨越了2200多年,這一“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依然青春。
滔滔岷江,川流不息。跨過索橋,踏上魚嘴,考察團成員駐足聆聽人文與(yu) 自然的交響。
“在過去,能夠建造這樣一座水利設施,真是令人驚奇。”俄羅斯塔斯社執行編輯葉夫根尼·紮多羅日內(nei) 感慨,保護如此龐大的文化遺產(chan) ,是一項很重要也很困難的工程,所有的修複和保護都需要大量付出。
作為(wei) 當今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以無壩引水為(wei) 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擁有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厚重的人文底蘊,如今仍為(wei) 成都平原經濟區重點企業(ye) 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並為(wei) 防洪、發電、養(yang) 殖、種植、旅遊、環保等提供保障。
古代“超級工程”最初如何造就?試試來都江堰景區體(ti) 驗“飛躍都江堰”3D項目,尋找答案。戴上VR眼鏡,都江堰的壯美風景一覽無餘(yu) ,同時,都江堰建成前岷江對成都平原的肆虐景象也逼真重現。講解員介紹,岷江洪水含沙量高,治理非常困難,後來,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總結、提煉岷江治理經驗,把目標鎖定在鑿山引水這一艱巨工程上,最終才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ti) 工程。李冰之後,一代代人堅守、傳(chuan) 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
文化遺產(chan) 煥發時代光彩
作為(wei) 全球為(wei) 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an)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城市,都江堰如何煥發新活力?
“我們(men) 立足於(yu) ‘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積極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利用。”都江堰市文廣體(ti) 旅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以都江堰放水節為(wei) 例,重要內(nei) 容之一是拆除榪槎圍堰、將岷江水重新引入渠道,這標誌著成都平原新一年春灌的開啟,也意味著千年古堰繼續發揮作用。同時,放水節也傳(chuan) 承著川西平原源遠流長的習(xi) 俗,通過創新文旅體(ti) 驗場景、聯動推出精品旅遊線路等,讓市民遊客身臨(lin) 其境地了解都江堰的水利文化。
“活”,是都江堰市不斷挖掘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的一把鑰匙。近年來,圍繞“傳(chuan) 承天府文脈”這一主題,都江堰市不斷通過延續曆史文脈和彰顯文化底蘊守護好城市的“根”與(yu) “魂”。都江堰市整理出版了《都江堰市文物誌》《都江堰市考古資料集》等10餘(yu) 部學術專(zhuan) 著,在國內(nei) 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文章30餘(yu) 篇;同時,不斷深化與(yu) 故宮博物院、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的戰略合作。
在對外交流合作上,都江堰市同樣尋求“活”,以此擴大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和中國文物學會(hui) 、浙江衛視聯合製作大型文化遺產(chan) 真人秀節目《萬(wan) 裏走單騎——遺產(chan) 裏的中國》中的都江堰篇。從(cong) “治”水到“智”水,從(cong) 古老到現代,文化遺產(chan) 持續煥發時代光彩。(劉依林、周斌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