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延安出發,向東(dong) 南驅車50公裏,山間雲(yun) 霧繚繞,穿過巨大的金色稻穗拱門,陝北“好江南”——南泥灣,一片豐(feng) 收盛景,躍然眼前。
航拍南泥灣。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hui) 供圖
“現在的陝北真是大變樣兒(er) ,漫山遍野都是樹,還有這麽(me) 大一片稻田!”在“弘揚延安精神 奮進偉(wei) 大時代”網上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中,外地來的記者們(men) 紛紛感歎延安的生態變化。
說話間,幾名記者跳進稻田裏,在村民的指導下,舉(ju) 起鐮刀體(ti) 驗了一把“割水稻”,並興(xing) 奮地與(yu) 親(qin) 手收割的水稻合影留念。
村民示範如何用鐮刀割水稻。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20世紀40年代初,八路軍(jun) 第120師第359旅在這裏治地打壩、修渠引水,種植水稻麵積達7000畝(mu) 。
如今,千畝(mu) 稻田飄香,實現年產(chan) 值200萬(wan) 元。沉甸甸的穀穗顆粒飽滿,收割機轟轟作響,百姓喜笑顏開,“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
“我們(men) 與(yu) 北大荒集團合作,引進優(you) 質東(dong) 北大米初香粳1號、龍洋16、吉源香1號等10多個(ge) 品種進行試驗,結合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最高畝(mu) 產(chan) 能達到1200斤。”延安南泥灣(集團)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浪介紹,從(cong) 2019年開始,千畝(mu) 稻田就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種植。
自動收割機。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一定要把這塊地種好,我們(men) 相信,隻要迎難而上、自力更生,就能戰勝任何困難!”劉浪堅定地說,“這塊稻田就是‘延安精神’的傳(chuan) 承。”
漫步在總麵積1043.98公頃的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一群飛鳥振翅而起,翱翔於(yu) 天地間,水麵微動,幾隻白骨頂雞劃過,擾亂(luan) 了一池清波。
“目前南泥灣的森林覆蓋率達87.4%,濕地公園內(nei) 有232種脊椎動物、132種鳥類棲息於(yu) 此,更有朱鹮主動‘落戶’。”南泥灣國有生態林場副場長賀曉霞介紹。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一隅。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環境越變越好,日子越過越舒心。“生態紅利”惠及了濕地公園不遠處的桃寶峪村。
“現在的環境不是好一點兒(er) ,是好太多了!”桃寶峪村村民馮(feng) 延東(dong) 深有感觸。
“看著家鄉(xiang) 環境變好,回鄉(xiang) 把老屋‘收拾’成了農(nong) 家樂(le) ,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在家門口就能把錢賺,馮(feng) 延東(dong) 笑得開懷。
“大家夥(huo) 兒(er) 還開民宿、搞遊樂(le) 場、賣農(nong) 特產(chan) ……”南泥灣鎮桃寶峪村支部書(shu) 記折寶東(dong) 接過話茬,扳著手指算著賬,“國慶期間,我們(men) 這兒(er) 來了20萬(wan) 遊客,光停車費每天能收一萬(wan) 六呢!”
日子有盼頭,人民有幹勁兒(er)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已牢牢印刻在這片土地上。
“懸崖造林隊”的工作日常。受訪者供圖
離開南泥灣,繼續往東(dong) 南方向行駛,就到了延安市宜川縣。這裏,一支傳(chuan) 奇的隊伍被當地人稱作“懸崖造林隊”。
隊如其名,其工作就是在30米高的黃河懸崖邊上種樹。
為(wei) 了什麽(me) ?
“把每塊荒山都變成綠色,就是我們(men) 最大的夢想。”“懸崖造林隊”隊長王永紅不假思索地告訴記者。
這支隊伍平均年齡超過45歲。從(cong) 2004年至今的20年間,植樹攔泥沙、造林保水土,他們(men) 在宜川縣種下近4萬(wan) 畝(mu) 、280多萬(wan) 棵樹,為(wei) 宜川縣境內(nei) 黃河沿岸石質山地披上了3.7萬(wan) 畝(mu) “綠裝”。
曾經,光禿禿的黃河懸崖,是王永紅的一塊“心病”。2012年,他主動請纓,決(jue) 定嚐試在懸崖上種樹。
王永紅在黃河懸崖邊上種樹。受訪者供圖
黃河懸崖上土層稀薄,沒有土,怎麽(me) 種?
靠人背!“一袋土約50斤重,我們(men) 背6趟才能把一個(ge) 樹坑的土背夠。”而樹坑,也是隊員們(men) 把崖壁上的石頭打碎才壘砌而成的。
土和樹坑的難題解決(jue) 了,新問題又來了:有的懸崖人下不去,怎麽(me) 辦?
“就在懸崖頂上打鋼鉗,把安全繩固定在上麵,人順著繩上下爬。”王永紅指著正在懸崖邊上作業(ye) 的隊員說道。
“害怕過嗎?”
“不怕!”
陽光灑在黝黑的臉上,49歲的王永紅笑得堅毅。
“懸崖造林隊”用無人機運樹苗。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今年3月份,隊伍裏來了“新成員”。王永紅激動地指著空中正在作業(ye) 的無人機,“有了它,我們(men) 省了不少力,現在每人每天能種100多棵樹呢。”
如今的黃河懸崖邊上,一株株側(ce) 柏、油鬆傲然挺立,譜寫(xie) 了一曲“綠色奇跡”。
“還打算幹多久?”
“隻要還有一處荒山,隻要還幹得動,我就要把樹種到底!”無人機帶著樹苗飛向崖邊,王永紅與(yu) 隊員們(men) 再次義(yi) 無反顧地攀上懸崖。
如今的黃河懸崖邊上鬱鬱蔥蔥。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在延安,一代又一代如王永紅般的人們(men) ,堅守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堅定信念,追尋偉(wei) 大理想,創造美好未來。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與(yu) 使命,共同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時代畫卷……
61歲的“說書(shu) 人”宋有建。人民網記者 白鴿攝
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生態旅遊發展帶動了一批村民增收致富。61歲的“說書(shu) 人”宋有建家開了民宿,“要把老一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說給更多人聽!”
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退耕還林25年的生態巨變,讓老百姓在土地上“刨金子”“挖銀子”,不出家門口就有活幹、把錢賺。2023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18731元。
延安市寶塔區橋溝街道煙洞溝村,政府提供的免費技術培訓,讓蘋果種植大戶馬文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如今,他的兒(er) 女們(men) ——馬家“果四代”,利用電商、果樹認養(yang) 等新渠道,把延安蘋果銷到了全國各地。
延安市黃陵縣索洛灣村,20多年來,在村支書(shu) 柯小海的帶領下,人均年收入從(cong) 不足800元發展到超過3萬(wan) 元。村民全部免費享受養(yang) 老、醫保等政策,米麵油等生活用品隨便領。
…………
瞧,在這片被曆史深情撫摸過的黃土地上,一朵朵絢爛的幸福之花正在悄然綻放,一個(ge) 個(ge) 關(guan) 於(yu) 奮鬥與(yu) 堅持的故事正在生動訴說,一股無形的力量,滋養(yang) 著延安,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或許就是新時代“延安精神”的薪火傳(chuan) 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