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一捧瓷土 萬千匠心(文化中國行·走進專題博物館)

發布時間: 2024-10-27 14:26:00 來源: 人民日報

  遊客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參觀。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外景。

  以上圖片均為(wei)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提供

  10月20日,“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特展”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亮相,展覽精選267件套展品,多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在此薈萃,參觀者絡繹不絕。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名。1954年,景德鎮陶瓷館開始對外開放。至2005年,新館落成於(yu) 昌南湖畔,定名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這座國內(nei) 首家陶瓷專(zhuan) 題博物館,將“光致茂美”的瓷之華章徐徐鋪陳——館藏5萬(wan) 餘(yu) 件,陶瓷文物占比94%以上,立足景德鎮,彰顯千年瓷都風采;基本陳列“瓷業(ye) 高峰是此都”,完整呈現出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禦窯史。

  一件瓷器,沉澱千年華夏曆史;一座博物館,凝聚勤勞創新精神……

  過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

  《說文解字》雲(yun) :“青,東(dong) 方色也。”一抹青白之色,代表東(dong) 方的深厚文化,凝結著盎然生機。

  來到常設展宋代展廳,一件青白釉盞托如冰似玉,引人注目。青白瓷胎薄質堅,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閃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時稱“饒玉”。仰光透視,胎上刻印的花紋可內(nei) 外透光。

  聞名於(yu) 景德鎮的青白瓷,晶瑩剔透,以碗、碟、壺為(wei) 主,體(ti) 現出秀麗(li) 、儒雅的審美情趣。宋代,景德鎮窯燒製的青白瓷種類豐(feng) 富,質地精良,融匯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ye) 格局,最具代表性。

  “青白釉瓷器含鈣量高,高溫燒製時,釉的流動性大。花紋凹處厚,凸處薄,釉麵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與(yu) 玉相似。”該館陳展部主任徐燕介紹,這件青白釉盞托製於(yu) 北宋,分盞、托兩(liang) 部分,主要用來飲茶。

  如今,景德鎮不隻有陶土,還有浮梁縣的數十萬(wan) 畝(mu) 茶園。茶與(yu) 飲茶之器結合,茶文化與(yu) 瓷文化交匯,組合成影響深遠的文化標識。青白瓷盞,澄澈香茗,一幅恬淡圖景。

  以青白瓷為(wei) 開端,景德鎮製瓷業(ye) 突飛猛進。

  宋代,製瓷業(ye) 臻於(yu) 完善。以彩繪裝飾技法為(wei) 主流,刻花、劃花、剔花等技法繼續發展;植物、動物、人物、山水、曆史故事、詩句題詞等裝飾紋樣豐(feng) 富多彩;匣缽仰燒法、墊缽覆燒法、支圈組合式覆燒法等裝燒方式先後應用……

  至清代康乾時期,製瓷工藝逐漸趨於(yu) 濃墨重彩。比如,彩瓷占有極高比例,琺琅彩、粉彩等均達到了藝術上的新高度。特別是五彩瓷,由明代發展而來,紅、綠、黃、藍、紫、黑諸色,鮮豔奪目。

  在常設展清代展廳,展示著一件絢麗(li) 的粉彩太平尊——洋紅地洋彩萬(wan) 國來朝圖瓷尊,工藝複雜,裝飾繁複。

  外壁為(wei) 玻璃質透明釉,內(nei) 壁與(yu) 底足均施琺琅質綠釉,通體(ti) 光潔瑩潤。口沿描金,黃地如意雲(yun) 頭紋飾於(yu) 其下。頸部洋紅底,繪有纏枝蓮紋、蝙蝠銜環雙魚紋、佛手紋等;又有螭龍紋樣,體(ti) 現傳(chuan) 統審美,承載強盛祝願。

  撇口、長頸、斜肩、深弧腹、圈足,線條簡潔流暢,造型端正大氣,勾勒出一具氣派瓷尊。這件瓷尊,融多種技藝於(yu) 一體(ti) ,工藝圖案、山水風情、線描分布其上,體(ti) 現出製瓷業(ye) 鼎盛時期的水平。

  當目光聚焦瓶身,其繪畫更是重點。山水靈秀,花木繁蔭,各國使節隊伍穿行其間,所攜珍奇異寶琳琅滿目。“畫上的人物多達40餘(yu) 個(ge) ,均為(wei) 異域裝扮。瑞獸(shou) 也經過精心挑選,比如大象,寓意天下太平。”藏品部主任陳新說。

  一件瓷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chan) 物,也是景德鎮製瓷巔峰的代表。

  過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從(cong) 宋至清,簡約的青白瓷與(yu) 華麗(li) 的彩瓷,分別代表著景德鎮製瓷的源流和高峰。景德鎮不斷繼承前代技術,新品種、新裝飾輪番登場,“開創一代未有之奇”。

  既是全球化商品,也是中華文化的使者

  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發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日前,“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海南正式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其中有13件(套)琺華彩瓷器備受矚目。這些琺華彩瓷器十分罕見,一號沉船出水的琺華彩瓷器更是首次在沉船中被發現,證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鎮琺華彩瓷器外銷,為(wei) 尋找窯址、厘清來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瓷器,與(yu) 茶、絲(si) 綢等共同作為(wei) 中華文明符號,深受不同地域、文化人們(men) 的喜愛。千百年來,沿著陸上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景德鎮瓷器及製瓷技藝傳(chuan) 到亞(ya) 洲、非洲、歐洲幾十個(ge) 國家和地區。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本土瓷器與(yu) 技術向外傳(chuan) 播,外來的原料、工藝也隨之傳(chuan) 入,推動了元代製瓷業(ye) 的創新。青花、釉裏紅、霽藍、紅綠彩等成功燒製,開創彩瓷新紀元。

  彩瓷中最負盛名的,莫過青花。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濃處如靛,著色青翠,結合中外原料與(yu) 技術,為(wei) 元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品。

  不妨想象:工匠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繪畫,再施以透明釉,最後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奇妙的藍色紋樣隨即浮現,色澤鮮麗(li) ,有金屬光澤。

  “元代的景德鎮製瓷匠從(cong) 波斯進口‘蘇麻離青’,也就是鈷藍料,經高溫燒製後呈現出了青花的典型色調。”館長彭國紅靠近展櫃,指著梅瓶說道:“青花料濃厚處有黑褐色鐵鏽瑕疵,是因為(wei) 這種原料中含有金屬元素,這是元代青花製品的特點之一。”

  高42.1厘米,腹徑24.4厘米,底徑14.2厘米,眼前這尊梅瓶器型較大,質感厚重,背後是技術創新的結晶。

  景德鎮是高嶺土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元代,高嶺土加入瓷石,“二元配方”取代單一原料,減少變形率,提升了強度,燒製大型瓷器成為(wei) 可能。

  在景德鎮,原料配方、窯爐結構、製釉技術、裝飾技法不斷推陳出新。在這個(ge) 陸上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中國瓷器脫穎而出,從(cong) 昌江和鄱陽湖出發,遠銷海外。

  既是全球化商品,也是中華文化的使者。

  博物館一樓大廳,“歸來·絲(si) 路瓷典”外銷瓷特展別有洞天。為(wei) 適應異域文明,外銷瓷在器型設計、題材花樣等方麵實現創新。

  廣彩葡萄牙帆船紋章盤,中心繪有皇室徽誌,是葡萄牙王室專(zhuan) 門定製的紋章瓷……走進特展,一件件藏品流露著異域風情。立足傳(chuan) 統技術,吸納外來審美。景德鎮瓷器“行於(yu) 九域,施於(yu) 外洋”,從(cong) 經濟商貿到文化藝術,連接起中國與(yu) 世界的交流。

  千年窯火、萬(wan) 裏瓷路。當中國瓷器抵達世界各地,附著其上的文化便隨之傳(chuan) 播。

  在東(dong) 南亞(ya) 、西亞(ya) 國家,瓷器取代植物葉片,成為(wei) 飲食用具,使飲食文化走向文明;在歐洲,瓷器取代了粗陶、木質和金屬器皿,推動全新飲食方式形成……

  景德鎮將瓷器遍銷海外的同時,將精湛的製瓷技術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

  瓷器是中國文化,也是世界語言。“以景德鎮瓷器為(wei) 代表的中國陶瓷,代表著中國文化獨有的人文內(nei) 涵,成為(wei) 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彭國紅說。

  學習(xi) 、模仿、互鑒、創新,中國瓷器的腳步,伴隨著技術進步和跨文化交流。時至今日,景德鎮陶瓷依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張獨特名片,廣泛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匠心傳(chuan) 承,煥發時代光彩

  “看,這個(ge) 瓶子上畫的鹿像真的一樣”“這隻杯子上有好多種顏色呀”“我認識這樣的花紋,是青花瓷”……

  行進在博物館中,不時遇見研學體(ti) 驗的師生。在老師帶領下,景德鎮昌江區中心幼兒(er) 園的學生圍在展櫃旁,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

  成長在瓷文化浸潤的景德鎮,孩子們(men) 對瓷器有著天然的興(xing) 趣。“做好一件瓷器的過程一定很有趣,我也想試試。”參觀結束,幾位小朋友摩拳擦掌,意猶未盡地討論起來。

  因瓷而立城,與(yu) 瓷共發展。千年以來,瓷文化穿梭古今,深入景德鎮的機體(ti) ,植根人們(men) 的內(nei) 心,代代不息地傳(chuan) 承著。

  “窯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中記錄生動,製瓷的火熱場景浮現眼前。陶陽裏,景德鎮的“活化石”,曾是景德鎮瓷業(ye) 的中心,禦窯遺址坐落於(yu) 此,出土元明清瓷器殘片近千萬(wan) 片。

  如今,陶陽裏曆史文化街區“修舊如舊”,保護與(yu) 開發並重。一眾(zhong) 非遺傳(chuan) 承人聚集於(yu) 此,吸引遊客沉浸式觀光體(ti) 驗。

  孫立新是青花技藝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的製瓷工坊就在這裏。一邊繪製瓷畫,一邊講解,幫助人們(men) 品讀景德鎮的前世今生。

  作為(wei) “孫公窯”的第四代傳(chuan) 人,孫立新年少學藝,時刻牢記“手藝傳(chuan) 家”的家訓。拉坯、燒製、製釉,從(cong) 基礎技術開始,他主攻瓷畫,自成一派。“在景德鎮,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家庭。既要傳(chuan) 承好傳(chuan) 統技藝,又要把握時代脈搏,創新發展。”

  60多個(ge) 徒弟,孫立新傾(qing) 囊相授。年輕人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是一股力量,鼓勵著他繼續向前。如今,國外非遺展演活動也常有他的身影,“講好中國陶瓷故事,是手藝人的責任。”

  一方泥土,以手捏塑、上釉、入窯、淬煉成器,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演化出萬(wan) 千姿態。而匠心巧手,與(yu) 傳(chuan) 承、發揚瓷文化的初心,卻從(cong) 未改變。

  郝喜文,景德鎮陶瓷大學博士研究生,設在陶陽裏的工作室,各式作品琳琅滿目。他選擇與(yu) 眾(zhong) 多年輕人一起,讓“窯火通明”的景象繼續下去。

  工作室裏的親(qin) 子活動不少,捏陶、拉坯、上釉,體(ti) 驗者興(xing) 致勃勃。郝喜文還經常參與(yu) 中小學校的勞動教育和實踐活動,“希望孩子們(men) 通過親(qin) 手製作,喜歡上陶瓷,把瓷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如今,各方目光、青年人才在此匯聚,許多外國藝術人士入駐景德鎮。一捧瓷土,萬(wan) 千匠心,是製瓷技藝的傳(chuan) 承,更是千年文脈的延續。

  (厲燁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