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蘇GDP同比增長5.7%,GDP增量位居全國第一。作為(wei) 經濟大省,江蘇創造了全國大約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進入四季度,經濟大省江蘇如何繼續挑好大梁?抓項目就是抓經濟,穩投資就是穩經濟,是江蘇給出的答案。
目前,江蘇今年450個(ge) 省重大項目已完成投資超過5500億(yi) 元,200個(ge) 省民間投資重點產(chan) 業(ye) 項目完成率超過90%。眼下,以推進重大重點項目落地落實為(wei) 抓手,江蘇正在全力衝(chong) 刺四季度。
重大項目這樣提速度、趕進度 拚速度更拚效果
在江蘇淮安,一個(ge) 計劃投資100億(yi) 元的輪胎生產(chan) 項目,建設現場一片忙碌,17個(ge) 單體(ti) 項目在同步施工。
“90後”漕運鎮副鎮長範大慶是這一重大項目的協調員。為(wei) 了搶工期、趕進度,她現在一周裏有4、5天時間都在工地上,她的汽車後備箱是一摞摞文件。
“每份文件都是跑出來的。你之前問我們(men) 在哪裏辦公,我們(men) 就在車上辦公。趕上要緊事,我們(men) 能第一時間把資料從(cong) 後備箱裏拿出來給相關(guan) 部門。”範大慶說。
今年年底,這個(ge) 輪胎生產(chan) 項目的廠房將建成並完成設備調試,預計正式量產(chan) 後,將年產(chan) 1500萬(wan) 套高端輪胎。
這家輪胎企業(ye) 的副總經理張東(dong) 告訴記者,現在整個(ge) 項目的進度,比預想的要提前至少2個(ge) 月,“今年整個(ge) 汽車市場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非常好,所以說時間對我們(men) 來說非常寶貴。”
在蘇南的昆山,一場抓項目、拚經濟的衝(chong) 刺也在進行。就在不久前,一家國內(nei) 機器人行業(ye) 的頭部企業(ye) 在這裏簽約,計劃投資18.5億(yi) 元新建研發生產(chan) 基地。
記者注意到,這邊新項目還在台上進行簽約儀(yi) 式,那邊新項目的開工手續已經辦理到位。十幾個(ge) 政府部門組建專(zhuan) 班,通過提前審批,讓重大項目“簽約即發照、拿地即開工”。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副主任趙姝說:“四季度就是我們(men) 經濟衝(chong) 刺的階段。好的項目就是經濟的增量。就像這個(ge) 機器人項目,我們(men) 從(cong) 初次接洽到項目落地,隻用了3天時間。”
就在這個(ge) 月底,又有一批總投資510億(yi) 元的75個(ge) 項目在昆山進行簽約。同時,總投資556億(yi) 元的45個(ge) 項目在當地集中開工,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ye) 、高端裝備製造、低空經濟等幾大領域。
瞄準奮力衝(chong) 刺四季度,江蘇最新提出,全鏈條推動全省重大項目加快開工實施,對年內(nei) 計劃開工的1148個(ge) 省市縣重大項目逐一倒排各個(ge) 關(guan) 鍵環節和時間節點。一個(ge) 由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的重大項目協調服務小組,一周來已經跑了徐州、鹽城、連雲(yun) 港等地的9個(ge) 項目現場。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重大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劉俊說:“我們(men) 采取‘穿透式調度推進’的方式來推進重大項目落地落實,全麵梳理要素需求和待辦手續,細化落實到究竟存在什麽(me) 問題、瓶頸堵點在哪裏、解決(jue) 路徑是什麽(me) 、何時能解決(jue) 問題,既要拚速度,更要拚效果,全力以赴推動這些困難問題及時協調解決(jue) 。”
“德企之鄉(xiang) ”拚外資:直派招商專(zhuan) 員到“家門口”
經濟大省江蘇,同樣也是外資大省。今年1-8月,江蘇全省實際使用外資148億(yi) 美元,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比重達到18.1%。
在衝(chong) 刺四季度的過程中,江蘇在穩外資上如何乘勢而上、借勢發力?
蘇州太倉(cang) ,一座縣級市,卻吸引了500多家德資企業(ye) 聚集於(yu) 此,因此太倉(cang) 也被叫做“德企之鄉(xiang) ”。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太倉(cang) 新引進德資項目29個(ge) ,實際使用德資同比增長14.7%。
增長固然可喜,但要保持快速增長並不容易。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眼下,外資招商困難不小。
“一個(ge) 是投資周期會(hui) 比較長,另一個(ge) 是外資項目在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上會(hui) 相對保守。”中德(太倉(cang) )中小企業(ye) 合作示範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段月強說。
麵對新形勢,就得拿出新辦法。就在上個(ge) 月,太倉(cang) 德國法蘭(lan) 克福代表處掛牌成立。至此,太倉(cang) 完成了在德國七個(ge) 主要城市的駐點,將招商專(zhuan) 員直接派到了德國企業(ye) 的“家門口”。這是“德企之鄉(xiang) ”在壓力之下的一次主動出擊。
“困難之下,肯定也會(hui) 有商機。我們(men) 頂著困難壓力,布設我們(men) 的駐德網絡,也希望通過這個(ge) 動作,給投資者更多信心。”段月強說。
記者日前探訪太倉(cang) 高新區對德招商事業(ye) 部的辦公室時發現,大部分工位上都沒有人,相關(guan) 負責人閔悅告訴記者,“因為(wei) 這些員工都已經在德國地區駐點。”
與(yu) 此同時,一場視頻會(hui) 正在對德招商事業(ye) 部的會(hui) 議室裏進行。視頻另一頭,是正派駐在德國各地的招商團隊。隔著時差,前方招商團隊每天都要向國內(nei) 同步最新進展。為(wei) 了實現精準對接,招商團隊還針對德國和太倉(cang) 的產(chan) 業(ye) 特點,細分了工業(ye) 母機、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等多個(ge) 領域,多點出擊。
把外資“引進來”隻是第一步,當地還在持續謀劃如何讓外資“融進來”,融入當地的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
今年,蘇州首次設置外資企業(ye) 科技創新專(zhuan) 項計劃,力爭(zheng) 用三年時間建設外資企業(ye) 研究院100家。就在不久前,首批外資研究院建設項目立項名單正式發布。
蘇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廖希明說:“希望外資企業(ye) 在自身創新布局的基礎上,能夠引入更多研發項目在國內(nei) 實施,更好地服務我們(men) 國內(nei) 的市場需求。”
加碼四季度穩外資,蘇州日前最新明確:
一方麵要不斷升級招商策略吸引重點項目;
另一方麵要加大力度鼓勵外資企業(ye) 通過新設研發機構、利潤再投資等等,不斷擴大在華業(ye) 務。
一口氣啟動10家概念驗證中心 江蘇這樣捕捉先機
不斷擴大有效投資,是江蘇衝(chong) 刺四季度的重要抓手。而從(cong) 更長遠的角度看,江蘇明確,創新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第一動力”。
今年1-9月,江蘇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比重為(wei) 50.8%,首次超過“半壁江山”。日前新公布的年度數據還顯示,2023年,江蘇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超過4200億(yi) 元,對全國的貢獻達到12.6%。
經濟大省江蘇,如何向創新要動力?在奮戰四季度過程中,江蘇如何打好“創新牌”?
在江蘇宿遷泗洪縣的一個(ge) 省級重點實驗室裏,實驗人員正開啟新一輪科技攻關(guan) ,研發一種性能更佳的膜材料技術,用於(yu) 時下熱門的折疊屏手機,能讓手機在強光下看得更清楚。
“研發非常難,因為(wei) 要確保屏幕在不停彎折過程中,減反射的性能還能保持,不是說一次兩(liang) 次,而是20萬(wan) 次以上的彎折,都要實現光學性能不衰減。”公司技術副總監黃峻說。
以這場四季度的科研攻關(guan) 為(wei) 起點,一旦研發成功,企業(ye) 最快在明年就將獲得更多的顯示屏客戶,帶來產(chan) 量和產(chan) 值的雙增長。由於(yu) 生產(chan) 的是中間品,頭部企業(ye) 做大後,還將吸引上遊的基材企業(ye) 來配套,下遊的消費電子企業(ye) 來落戶。
這個(ge) 縣城現在所做的努力,瞄準的是未來能打開上百億(yi) 元的膜材料產(chan) 業(ye) 版圖。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科學技術局局長熊化明說:“我們(men) 目前正在加快整合科教資源,幫助企業(ye) 與(yu) 一些雙一流高校進行合作,幫助它們(men) 能夠在膜材料領域進行深耕。”
不光是蘇北小城,在省會(hui) 南京,向創新要動力的行動部署也在加快推進。
就在不久前,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ti) 係的22條舉(ju) 措出爐,其中的一個(ge) 重點關(guan) 鍵詞是:概念驗證中心。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南京等地一口氣啟動了首批10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建設,為(wei) 一些科研成果提供商業(ye) 價(jia) 值和市場需求的驗證。
張佳瑜是南京大學概念驗證中心的一名技術經理人。這個(ge) 四季度,她特別忙。幾天前,她得知學校一個(ge) 團隊經過六年科研攻關(guan) 、發明一種透明啞光玻璃的消息後,就趕緊利用中午時間,和同事一起上門了解這項成果的轉化情況,幫助科研成果尋找落地場景。
張佳瑜告訴記者,今年他們(men) 已經優(you) 選22個(ge) 項目立項,提供一定的概念驗證資金資助,近期馬上就要啟動第二批立項資助項目。
衝(chong) 刺四季度,江蘇全省上下都在加快行動。
江蘇省科技廳專(zhuan) 門抽調力量,成立28人的“前沿技術研判小組”,圍繞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科技等6個(ge) 前沿方向,跟蹤研判前沿技術發展最新趨勢。
“近期,我們(men) 建立起前沿技術研判機製,構建起技術研判、應用研發、攻關(guan) 組織、平台調度、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全鏈體(ti) 係,捕捉先機,搶占賽道,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注入不竭策源力和驅動力。”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徐光輝說。
江蘇在實幹中擔當 “大塊頭”有大智慧
經濟大省挑大梁,在實幹中錘煉著各自的特色。
江蘇抓項目,正突出一個(ge) “搶”字,搶四季度的寶貴時間,搶抓機遇,不錯過發展窗口,把衝(chong) 刺幹成了常態。
江蘇引外資,突出一個(ge) “誠”字,誠心誠意,把招商專(zhuan) 員派到德企的“家門口”,促外資融入本地的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開放的真誠,價(jia) 值連城。
江蘇促創新,突出一個(ge) “鏈”字,圍繞創新的全鏈體(ti) 係,缺哪兒(er) 補哪兒(er) ,推動從(cong) 連接到鏈接的升級,本質是更科學地扣準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的發展規律。
從(cong) 江蘇的實踐中,我們(men) 能感受到經濟大省這些“大塊頭”,骨架搭得科學,肌肉長得結實,神經反應靈敏。
“大塊頭”也遇到成長中的挑戰與(yu) 難題,它繼續成長的每一步都並不輕鬆,繼續磨煉,會(hui) 長得更結實。
總監製丨申勇 閆帥南 張勤監製丨王琰 嶽群 劉若欠 孫騰越製片人丨劉穎 年加 曾瑩 王玨 楊曉波記者丨劉柏煊 楊光 錢成 唐高林 徐大為(wei) 黃冠華 淮安台編輯丨張昊 陳敘 歐陽春玲 黃韻嘉評論員丨楊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